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大风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灰韵
《晋书》曰:慕容宝嗣位。以慕容德都督兖六州诸军事。镇邺。会魏师入中山宝山奔于蓟。时有谣云云。于是德之群臣劝僣号称元。
大风蓬勃扬尘埃。八井三刀卒起来。
四海鼎沸中山颓。惟有德人据三台(○《晋书》慕容德载记。《诗纪》四十四。)
上疏正户籍 魏晋 · 韩𧨳
 出处:全晋文
二寇逋诛,国耻未雪,关西为豺狼之薮,扬越为鸱鸮之林,三京社稷,鞠为丘墟,四祖园陵,而不守,岂非义夫愤叹之日,烈士忘身之秋。
而皇室多难,威略未振,是使长蛇弗剪,封豕假息。
人怀愤慨,常谓一日之安,不可以永久,终朝之逸,无卒岁之忧。
陛下中兴大业,务在遵养,矜迁氓之失土,假长复而不役,悯黎庶之息肩,贵因循而不扰。
斯可以保宁于营丘,难以经措于秦越。
今群凶僭逆,实繁有徒,据我三方,伺国瑕衅。
深宜审量虚实,大校成败,养兵厉甲,广农积粮,进为雪耻讨寇之资,退为山河万全之固。
而百姓因秦晋之弊,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依托城社,不惧熏烧,公避课役,擅为奸究,捐风毁宪,法所不容。
但检令未宣,弗可加戮。
今宜隐实黎氓,正其编贯,庶上增皇朝理物之明,下益军国兵资之用。
若蒙采纳,冀裨山海,虽遇商鞅之刑,悦绾之害,所不乱也(《晋书·载纪·慕容德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三。)
南燕慕容德 前秦 · 竺僧朗
 出处:全晋文
僧朗顿首。
陛下龙飞,统御百国,天地融溢,皇泽载赖,善逢高鉴,惠济黔首,荡平之期,何忧不一,陛下信向三宝,恩旨殊隆。
贫道味静深山,岂临此位?
且领民户,兴造灵刹,所崇像福,冥报有所归,僧朗顿首顿首(《广弘明集》三十五,又见《十六国春秋》六十三。)
又报南燕慕容德 前秦 · 竺僧朗
 出处:全晋文
山野绝俗之士,不应预闻朝议,但有待之累,非有托无以立。
陛下今即闻之檀越,敬览三策,潘尚书之议,可谓兴邦之策矣。
且今岁之初,彗星起于奎娄,遂归虚危,彗者除旧更新之象,奎娄为之分野,虚危为齐之分野,宜先定兖州巡抚琅邪,待秋风届节,然后北转临齐,此天道也(《十六国春秋》。)
慕容炜疏请图关右 南燕 · 慕容德
 出处:全晋文
先帝应天顺时,受命革代,方以文德怀远,以一六合。
神功未就,奄忽升遐。
昔周文既没,武王嗣兴,伏惟陛下则天比德,揆圣齐功,方阐崇乾基,纂成先志。
逆氐僭据关陇,号同王者,恶积祸盈,自相疑戮,衅起萧墙,势分四国,投诚请援,旬日相寻,岂非凶运将终,数归有道。
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机之上也。
今秦土四分,可谓弱矣。
时来运集,天赞我也。
天与不取,反受其殃。
吴越之鉴,我之师也。
应天人之会,牧野之旗。
皇甫真引并冀之众,径趣蒲孤;
臣垂引许洛之兵,驰解謏围;
太傅总京都武旅,为二军后继。
飞檄三辅,仁声先路,获城即侯,微功必赏,此则郁概待时之雄,抱志未申之杰,必岳峙灞上,雪屯陇下。
天罗既张,内外势合,区区僭竖,不走则降。
大同之举,今其时也。
愿陛下独断圣虑,无访仁人(《晋书·载纪·慕容炜传》,苻坚将苻謏陕降于,群下议欲遣兵救,因图关右,魏尹慕容德上疏,又见《十六国春秋》二十八。)
上疏言伐桓玄 晋 · 韩范
 出处:全晋文
夫帝王之道,必崇经略
有其时,无其人,则弘济之功或阙,有其人,无其时,则英武之志不伸。
至于能成王业者,惟人时合也。
自晋国内难,七载于兹。
桓玄篡逆,虐逾董卓,神怒人怨,其殃积矣。
可乖之机,莫过此也。
以陛下之神武,经而纬之,驱乐奋之卒,接厌乱之机,譬犹声发响应,形动影随,未足比其易也。
江淮南北,户口无几,公私戎马,不过数百,守备之事,盖亦微矣。
若以步骑一万,建雷霆之举,卷甲长驱,指临江会,必望族草偃,壶浆属路。
跨地数千,众逾十万,可以西并强秦,北抗大魏。
拓境开疆,保宁社稷,正在今日。
如使后机失会,豪杰复起,枭除桓玄,布惟新之化,遐迩既宁,物无异望,岂惟建业难屠,江北亦不可冀。
机过患生,忧必至矣。
天与不取,悔将及焉。
惟陛下览之(《晋书·载纪·慕容德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三作韩讳。)
七庙讳字议 晋 · 孙毓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七
乙丑诏书班下尊讳,唯从宣皇帝以来;
京兆府以上,皆不别著。
案《礼》,士立二庙,则讳王父以下,天子诸侯皆讳群祖,亲尽庙迁,乃舍故而讳新。
尊者统远,卑者统近,贵者得申,贱者转降,盖所以殊名位之数,礼上下之序也。
先代创业之主,唯周追王,夏殷以前,未有闻焉。
显考以下谓之亲庙,亲庙月祭,属近礼崇。
周武王时,诸盩为显考庙。
周人以讳事神,固不以追王所不及而阙正庙之讳也。
《礼》,大夫所有公讳。
又曰「子与父同讳」。
明君父之讳,臣子不可以不讳也。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敖之山,鲁人以其乡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
此时献武已为远祖,邻国大夫犹以犯讳为失,归而作戒,箸于《春秋》。
大晋龙兴,弘崇远制,损益因改,思臻其极。
以为京兆府以上,虽不追王列在正庙,臣下应讳,礼有明义
宜班下讳字,使咸知所避,上崇寅严之典,下防僭同之缪(《通典》一百四)
传檄青州诸郡讨辟闾浑 南燕 · 慕容钟
 出处:全晋文
隆替有时,义列昔经;
困难启圣,事彰中箓。
是以宣王龙飞于危周,光武凤起于绝汉,斯盖历数大期,帝王之兴废也。
自我永康多难,长鲸逸网,华夏四分,黎元五裂。
逆贼辟闾浑父蔚,昔同段龛阻乱淄川太宰东征,剿绝凶命。
浑于覆巢之下,得蒙全卵之施,曾微犬马识养之心,复袭凶父乐祸之志,盗据东秦,远附吴越,割剥黎元,委输南海
皇上应期,大命再集,矜彼营丘,暂阻王略,故以七州之众二十馀万,巡省岱宗,问罪齐鲁
韩信裨将伐齐,有征无战,耿弇偏师讨步,克不移朔。
况以万乘之师,埽一隅之寇,倾山碎卵,方之非异。
孤以不才,忝先驱,都督元戎,一十二万,皆乌桓突骑,三河猛士,奋剑与夕火争光,挥戈与秋月竞色。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众战,何敌不平!
窦融河西归汉,荣被于后裔;
彭宠盗逆渔阳,身死于奴隶。
近则曹嶷跋扈,见禽于后赵
段龛干纪,取灭于前朝。
此非古今之吉凶,已然之成败乎?
浑若先迷后悟,荣宠有加。
如其敢抗王师,败灭必无遗烬。
稷下之雄,岱北之士,有能斩送浑首者,赏同佐命。
脱履机不发,必玉石俱摧(《晋书·载纪·慕容德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三。)
下书讥复肉刑 南燕 · 慕容超
 出处:全晋文
阳九数缠,永康多难。
自北都倾陷,典章渝灭,律令法宪,靡有存者。
网理天下,此焉为本,既不能导之以德,必须齐之以刑。
虞舜大圣,犹命咎繇作士,刑之不可以<巳巳>也如是!
先帝季兴,大业草创,兵革尚繁,未遑修制。
朕猥以不德,嗣承大统,抚御寡方,致萧墙衅发,遂戎马生郊典仪寝废。
今四境无虞,所宜修定,尚书可召集公卿。
至如不忠不孝若封嵩之辈,枭斩不足以痛之,宜致烹轘之法,亦可附之律条,纳以大辟之科。
肉刑者,乃先圣之经,不刊之典,汉文易之,轻重乖度。
今犯罪弥多,死者稍众。
肉刑之于化也,济育既广,惩惨尤深,光寿建熙中,二祖已议复之,未及而晏驾。
其令博士已上,参考旧事,依《吕刑》及汉、魏、晋律令,消息增损,议成燕律。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孔子曰:“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轘裂之刑,烹煮之戮,虽不在五品之例,然亦行之自古。
渠弥之轘,著是《春秋》,哀公之烹,爰自中代。
世宗都齐,亦悯刑罚失中,咨嗟寝食。
王者之有刑纠,犹人之有左右手焉。
孔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是以萧何定法令而受封,叔孙通以制仪受奉常
立功立事,古之所重,其明议损益,以成一代准式。
周汉有贡士之条,魏立九品之选,二者孰愈,亦可详闻(《晋书·载纪·慕容超传》,又《十六国春秋》六十四。)
献武皇帝寺铭 北齐 · 邢劭
 出处:全北齐文卷三
惟睿作圣,有纵自天,匡国庇民,再造区夏,功高,道迈桓文。
虽住在域中,而神游方外,影响妙法,咫尺天人。
晓夜自分,不劳鸡鹤之助;
六时靡惑,非待壶箭之功。
永寄将来,传之不朽:辞曰。
用分行坐,以敦戒行,苦罪祈福,傲狠成敬。
万国咸亨,一人有庆,方传自久,是用成咏(《艺文类聚》七十七。)
檄梁文 北齐 · 慕容绍宗
 出处:全北齐文卷五、全后魏文卷五十四
夫乾坤交泰,明圣兴作,有冥运行之力,俱尽变化之途。
抱识含灵,融然并至;
呈形赋命,混而同往。
所以玄功潜运,至德旁通,百姓日用而不知,万国受赐而无迹。
岂徒凿其耳目,易其心虑,悟以风云,一其文轨,使夫日月之照不私,雨露之施均洽,运诸仁寿之域,纳于福禄之林。
自晋政多僻,金行沦荡,中原作战斗之场,生民为鸟兽之饵,则我皇魏握玄帝之图,纳水灵之祉,驾云车而自北,策龙御以图南,致符上帝,援溺下土,怪物殛死,淫水不作,运神器于顾眄,定宝命于踟蹰,恢之以武功,振之以文德,宇内反可封之俗,员首识之心。
沙海荒忽之外,瀚漠羁縻之表,方志所不传,《荒经》所不缀,莫不绳谷钓山,依风托水,共仰中国之圣,同欣大道之行。
唯夫三吴百越,独阻声教,匪民之咎,责有由焉。
自伪晋之后,刘萧作慝,擅僭一隅,号令自己。
惟我祖宗驭宗,爱民重战,未极谋臣之画,不穷节将之兵,聊遣行人,降以尺一,圆台已筑,黄屋辄去,赐其几杖,置之度外。
萧衍轻险有素,士操蔑闻,睥睨君亲,自少而长,好乱乐祸,恶直丑正,巧用其短,以少为多。
詃惑愚浅,大言以惊俗;
驱扇邪僻,口兵以作威。
曲体胁肩,摇唇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余论。
遂污辱冠带,偷窃落维。
及宝卷昏狂,下不堪命,增无北面有犯之节,遽灭人伦在三之礼,凭妖假怪,鬼语神言,称兵指阙,倾朝鸩主,陵虐孤寡,聋愚士民。
天不悔祸,奸丑得志,内瓷雕靡,外逞残贼。
驱羸国之兵,迫糊口之众,南出五岭,北防九江,屯戍不解,役无宁岁。
死亡矢刃之下,矢折雾露之中,哭泣者无已,伤痍者不绝。
托身人上,忽下如草。
遂使顽嚚子弟,肆行淫虐;
狡猾群小,纵极贪婪。
剥割苍生,肌肉略尽;
刳剔黔首,骨髓俱罄。
猛虎未方其害,饿狼讵侔其祸,惵枼周余,救死无地。
至于矫情饰诈,事非一绪。
毒螫满怀,妄敦戒业;
躁竞盈胸,谬治清静。
至乃大兴寺塔,广缮台堂,昭阳到景,垂珠衔璧,峥嵘刻削千门万户
鞭挞疲民,尽其筋骨,延壤运石,悲歌掩途,死而可祈,甘同仙化。
智浅谋疏,曾不自揆。
遏桐柏之流,翻为己害;
子亡齐之胤,忽为戎首。
书契迄兹,罕闻其事。
至于废捐冢嫡,崇树愚子,朋党路开,彼我侧目。
疾视扼腕,十室而九,尧足有待,良亦多人。
二纪于兹,王家多故,始则车驰之警,终有惊坠之哀,神祇痛愤,宇县崩震。
于是故相国献武高王,感天壤之惨默,激云雷以慨然,伏高义而率民,奋大节以成务。
爰有匡国定霸之图,非直讨贼雪耻之举。
于是睿略纷纭,灵武冠世,荡涤逋孽,尊主康邦。
皇上秉历受图,天临日镜,道随玄运,德与神行。
既而元首怀舞戚之风,上宰薄兵车之会,遂解絷南冠,喻以好睦,舟车遵溯,川陆光华,亭徼相望,欣然自泰,反肉还童,不待羊陆。
虽嘉谋长算,爰自我始,罢战息民,两获其泰。
王者之信,明如四时,岂或为人群父,二三其德,书而不法,可不惜哉!
侯景一介役夫,出自凡贱,声名沦敝,无或可纪。
直以趋驰便习,见爱尔朱,小人叨窃,遂忝名位。
及中兴之际,义旗四指,元恶不赦,实在群胡。
人成拔,籍其股肱,主人有丹颈之期,所天蹈族来之衅。
虽不能蔽捍左右,以命酬恩,犹当惨颜后至,义形于色。
而趣利改图,速如覆手,投身麾下,甘为仆隶。
献武王弃其瑕秽,录其小诚,得厕五命之末,预在一队之后。
参迹驱驰,庶其来效,长鞭利刹,术以制之。
既关陇逋诛,每事经略,以河南空虚之地,非兵战之冲,薄存掎角,聊示旗鼓,岂资实效,寄以游声。
军机催勒,盖唯景任,总兵统旅,别有司存。
而愚褊有积,骄愎遂甚犯违军纪,仍自猜贰,祸心潜构,翻为乱阶。
负恩弃德,罔恤天讨,不义不昵,厚而必颠。
委慈母如脱屣,弃少弟如遗土,群子陆陆,妻侄成行,慕姜儿之爽言,蔑伯春之宛转。
跳梁猖蹶,夫欲谁欺?
比之枭獍,异类同丑;
欲拟蛇鼠,顾匪其伦。
及远托关右,委命寇逆,宝炬定群臣之分,黑獭结兄弟之亲,授以名器之尊,救其重围之死,凭人系援,假人鼻息
俄而忘恩背惠,亲寻干戈,衅暴恶盈,侧首无托。
金陵逋逃之薮,江南流御之地,甘辞卑体,进熟图身。
诡言浮说,抑可知矣,叛竖救命,岂将择音。
朝大夫,幸灾忘义,主耄于上,臣蔽于下。
逐雀去草,曾不是图;
窃宝叛邑,比好。
人而无礼,其能国乎?
夫安危有大势,成败有恒兆,不假离朱之目,不藉子野之听,聊陈刺心之说,且吐伐谋之言。
今帝道休明,皇酞允塞,四民乐业,百灵效祉。
上相云亡,而伊陟继事,秉文经武,虎视龙骧。
驱日下之俊雄,收一世之英锐,击刺犹雷电,合战如风雨,控弦跃马,固敌是求。
蠕蠕昔遭离乱,辐分瓦裂,匹马孤征,告困于我。
国家深敦邻附,悯其入怀,尽忧人之礼,极继绝之义,保卫出于故地,资给唯其多少,存其已亡之业,成其莫大之基。
深仁厚德,镂其骨髓,引领思报,义如手足。
吐谷浑深执忠孝,胶漆不渝,万里仰德,奏款属路,并申以婚好,行李如归。
蠕蠕境斜界黄河,望通豳夏,飞雪千里,曾冰洞积。
北风转劲,实筋角之时;
冱寒方猛,正毡裘之利。
吐谷浑疾彼凶逆,疆兵岁举,倾河及鄯,尘通陇峡。
龙池之种,藉常胜之气,二方候隙,企其移踵。
加以独孤如愿拥众秦中,治兵劫胁。
黑獭北备西拟,内营腹心,救首救尾,疲于奔命。
岂暇称兵东指,出师函谷
且秋风扬尘,国有恒防,关河形胜之际,山川襟带之所,猛将精兵,基跱岳立。
又宝炬河阴之北,黑獭邙山之走,众无一旅,仅以身归。
就其不顾根本,轻怀进趣,斯则一劳永逸,天赞我也。
言之旦旦,日月经天,举世所知,义非徒语。
持此量之,理有可见,则侯景游辞,莫非虚诞。
绳枢席牖之子,阡陌鄙俚之夫,遭风尘之会,逢驰骛之日,遂位在三吏,邑启千社,揣身量分,久当卡足。
而乃周章去就,离跂不已,夫岂徒尔,事可榷扬。
度其众叛亲离,守死不暇,乃闻将弃悬瓠,远赴彭城
老贼奸谋,复将作矣。
固扬声赴助,计在图袭,吞渊明之众,招厌虐之民,举长淮以为断,仍鸱张岁月,南面假名,死而后已。
此盖蚌鹬之祸,我承其弊。
且伪主昏悖,不惟善邻,贼忍之心,老而弥笃。
纳逋叛之诡谲,蔑信义以猖狂,天丧其神,人重其怨,将践瓜圃之踪,且追儿侯之辙。
今征发犬羊,侵轶徐部,筑垒拥川,觊觎小利,此而可忍,孰不可怀?
兵凶战危,出不得已,谬奉朝规,肃兹九伐。
扛鼎拔树之众,超乘投石之旅,练甲争途,波聚雾合。
虎班龙文之逸,兰池蒲梢之驵,嘘天陆野,蹑影追风,振旅南辕,长驱讨蹙。
非直三吴鼠面,一麾鱼骇,乘此而往,青盖将归。
且衍虐网蚩蚩,兵权在外,持险躁之风俗,兼轻薄之子孙。
萧纶凶狡之魁,岂无商臣之很;
萧誉失志之愤,当召专诸之客。
外崩中溃,今也其时。
幕府师行以礼,兵动以义,吊民伐罪,理有存焉。
其有知机审变,翻然鹊起,立功立事,去危就安,赏典未忘,事必加等。
若军威所至,敢有拒违,尺儿以上,咸从枭戮。
今三礼四义之将,豹虎熊罴之士,深衔逋伪,信纳叛亡,违卜愎谏,实兴伐役。
莫不含怒作色,如赴私仇;
茹肝涉血,义不旋踵。
攻战之日,事若有神,莽积麻乱,匪旦伊夕。
以彼曲师危卒,望我军锋,何异蛣蜣被甲,蝍蛆举尾。
正恐旗鼓一接,藋俱摧,先事喻怀,备知翰墨。
王侯无种,祸福由人,斯盖丈夫肉食之秋,壮士封侯之会。
冬冰可折,时不再来,凡百君子,勉求多福。
檄之所到,咸共申省,知我国行师之意(《魏书·萧衍传》。一六年,寇逼徐州,与侯景为声援,仍堰泗水以灌彭城齐文襄慕容绍宗高岳潘相乐等率众讨之。绍宗境内云云。案,《文苑英华》六百四十五以此为杜弼作。)
西门豹祠堂 南北朝 · □鸿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自夫清刚俪以分宿,沈浊判其□□□渎为纪罗□□□□之(下阙)之年,炎轩昊顼之□□□□瑞所闻盖□□虞传□□□□周□□□□□令逾千国既□□□□不震九州脔割七雄基□□□□□国之君□□古之业□□□□田卜□□□□□璜河内俟治邺□□□子昌言而为任西门厉精而出宰□拒比周治申严密玺还而寤主□亡而警吏□班既别□彩自□不省书□积仓府戎车北首侵□南□佩□临事,簪笔听神,民吏不敢两欺□巫老□奸于波浪颉颃郑密异术均美□□□首列城归目。
于是生致尸祝之礼,殁贻棠杜之思,虽□券金书,逝者不作,□□坛表慕,俎豆逾远,非□襄王□□□子托葬存称惠主,死曰明神,所以年世经关,风俗杂,恩福之祈咸在,灾珍□祷仍□非直郡国掾史实降□□□盖魏氏季年,日销地反,投霓不息,半马盈空□自金堂,衅生玉室,天示昭明之证,帝启即席之期。
太祖献武皇帝合制半墨放□□□剪凶族于黎□□□□于华□□运□竭激昆仑之永输□□□竞□□□□增威一□□社再祠绝□匡□□□□□□□万□□□五□□会知三□之未从想□桥之难□□□□□□□犹存式瞻神宇雅□□□□成林□□□□□□□得□忘言世宗文襄皇帝□□□□□□□□龙□渊□□□应物纳□黎于□□□□□于(下阙)垄路荒芜,祠堂凋□□壁□□□□□□橑□□□□芳□以丹□磨(下阙)胶枷鲸螭旁(下阙)神居独(下阙)而宛转(下阙)水仙鸟鸣林(下阙)歇尊神尚德(下阙)终□□□□有归纷郁皇上官府□物核□□□□□□有禀赋灵性□□为德道不可□□还□烬乐反(下阙)常流弊云自卷仙琯协律□鬯□神文烂北□□□西凤鳞□五□光气四举(下阙)牛于阴山风逸骥于桃塞,捐金抵玉上小□□□□致酒英杰先之顾以贤宰余休联(下阙)宸鉴斯揆。
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州、宗师、清河王岳出应敌国,入当(下阙)之一帅。
执刺都辇,标榜九牧,驯禽弭□□雨来风披席□□倾贤礼俊,眷彼能官,投□千祀(下阙)晋崩离,殊类窃假,畏威仰德,坚碑在□春煦□□□超二百执除之□□□□褫岂不苍精云启□□□□□□言僭迹,埽地不遗,委贽兴王,恭承□运,幽明□远,意在斯乎?
乃命□纪□□鸿□□以昭晋神道□□□□□□□而□绝,望黄岑以俱峙。
其词曰:
星精旁散,汉津横泻,山《止寺》□□渎流疏野。
中处外薄,惑夷惑夏,周德不昌,三诗缺雅(下阙)
侮弱凭强,魏侯趣士,民俊□望,邺有贤令,夏景冬燠□□率□□□□俗(下阙)存祀四时,亡哀百赎,始闻始烈,终□明灵,忻殚鼓□,□尽牢牲,藉兰竦意尊□□□□□徒□礼(下阙)人授手□□谋居,光宅漳右,龙驹盖,鸣笳驷牡。
□□层□载前载后。
□象□□饰卫逾隆,天子赫赫,历数在躬,夏应虞命,舜受尧终,洛泛文章,河浮图□,会昌冥贶,居今陋昔,咸秩报□□□□□□□□□宜留金石,□亲藩干,□率依风,毛毕均美(下阙。碑拓本,案《中州金石记》引《太平寰宇记》云:「邺县西门桥,齐天保五年仆射魏收为碑,存焉。则碑是天保五年魏收所撰无疑。」今案魏收所撰者乃西门桥碑,此是西门祠堂,彼此异也。碑序末云:「乃命□纪□□鸿□□以昭晋神道。」「鸿」下隐隐是「作颂」二字,则「纪、鸿」二字,乃撰碑者之地名人名,惜已残阙,俟更求旧拓本补之。)
武成帝三台宫为大兴圣寺河清二年八月 北齐 · 魏收
 出处:全北齐文卷四
门下:皇居帝邑,揆日瞻星,仞雉有常,几席斯在?
虽今古推移,文质代变,而成世作范,义贵适时,朕奄家四海,作孚万国,当阳负扆,深存庇氓,济下利物,无忘怀抱,昭仁训俗,不遗造次。
今临向听朝,咸极崇广,宴息之所,不足温华,每谓为之者劳,居之者逸。
至于离宫别馆,有时游幸,耳目所及,聊可忘怀:而乃千门洞启,万柱周架,上迫云汉,下临雷雨,巧极金铜,丽殚珠璧,眷然长想,良非宿心。
三台并列,芜秽自久。
天保之末,经构甫兴,仍创栋宇,规模宏博,有司过实,匠人逞功,氓庶劳止,縻费难量,既非殿寝正所,便为虚卫之地。
凝华生白,经历岁年,不剪茅茨,事颇逼下,卑其宫室,有可庶几,顾兹侈丽,岂伊宁处,自魏朝失政,九域崩离,人神无主,实求明圣。
太祖献武皇帝握兹乾纪,执斯地纲,悬持日月,啸咤风云,纪忠贞以成务,感灵徵而大造。
爰以克定之初,躬图道场之业,神迹冥果,理烛幽明。
朕嗣膺宝祚,永惟嘉祉,仰祗先志,尚竦玄门,思展聿修之重,念归喜舍之大,肌肤匪吝,国城何宝,期济率土,至于圆极。
可以三台宫为大兴圣寺
此处极土木之壮,穷丹素之妍,奇怪备于刻削,光华异于圆彩,顾使灵心肸蚃,神物奔会,真觉唯寂,有感必通,化为净土,广延德众。
心若琉璃,法轮常转,渍甘露于大千,照慈镫于旷劫(《释藏》策五,《广宏明集》二十八上,《初学记》二十三。)
即位告天 北齐 · 高洋
 出处:全北齐文卷一
皇帝臣讳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否泰相沿,废兴迭用,至道无亲,应运斯辅。
上览唐、虞,下稽魏、晋,莫不先天揖让,考历归终。
魏氏多难,年将三十,孝昌已后,内外去之。
世道横流,苍生涂炭。
赖我献武,拯其将溺,三建元首,再立宗祧,埽绝群凶,芟夷奸宄,德被黔黎,勋光宇宙。
文襄嗣武,克构鸿基,功浃寰宇,威棱海外,穷发怀音,西寇纳款,青丘保候,丹穴来庭,扶翼危机,重匡颓运,是则有大造于魏室也。
魏帝以卜世告终,上灵厌德,钦若昊天,允归大命,以禅于臣讳,夫四海至公,天下为一,总民宰世,树之以君。
既川岳启符,人神效祉,群公卿士,八方兆庶,佥曰皇极乃顾于上,魏朝推进于下,天位不可以暂虚。
遂逼群议,恭膺大典。
猥以寡薄,托于兆民之上,虽天威在颜,咫尺无远,循躬自省,实怀祗惕。
敬简元辰,升坛受禅,肆类上帝,以答万国之心,永隆嘉祉,保祐有齐,以被于无穷之祚(《北齐书·文宣纪》。)
奏请修缉雅乐 西魏 · 牛弘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四
臣闻周有六代之乐,至《韶》《武》而已。
秦始皇改周舞曰《五行》,汉高帝改《韶武》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又造《武德》,自表其功,故高帝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又作《昭容》《礼容》,增演其意。
昭容》生于《武德》,盖犹古之《韶》也。
《礼容》生于《文始》,矫秦之《五行》也。
文帝又作《四时》之舞,故孝景帝立,追述先功,采《武德舞》作《昭德舞》,被之管弦,荐于太宗之庙。
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舞》,更造新歌,荐于武帝之庙。
据此而言,递相因袭,纵有改作,并宗于《韶》。
至明帝时东平献王采《文德舞》为《大武》之舞,荐于光武之庙。
汉末大乱,乐章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以为军谋祭酒,使创雅乐。
散骑侍郎邓静善咏雅歌乐师尹胡能习宗祀之曲,舞师冯肃晓知先代诸舞。
总练研精,复于古乐,自始也。
文帝黄初,改《昭容》之乐为《昭业乐》,《武德》之舞为《武颂舞》,《文始》之舞为《大韶舞》,《五行》之舞为《大武舞》。
明帝初,公卿奏上太祖武皇帝乐曰《武始》之舞,高祖文皇帝乐曰《咸熙》之舞。
又制乐舞,名曰《章斌》之舞,有事于天地宗庙,及临朝大飨,并用之。
晋武帝泰始二年,遣傅玄等造行礼及上寿食举歌诗。
张华表曰:「案汉、魏所用,虽诗章辞异,兴废随时,至其韵逗曲折,并系于旧,一皆因袭,不敢有所改也」。
九年,荀勖典乐,使郭宋识造《正德》《大豫》之舞。
昭武舞》曰《宣武舞》,羽龠舞曰《宣文舞》。
江左之初,典章堙紊贺循太常卿,始有登歌之乐。
大宁末阮孚等又增益之。
咸和间,鸠集遗逸,邺没胡后,乐人颇复南度,东晋因之,以具钟律。
太元间,破苻永固,又获乐工杨蜀等,闲练旧乐,于是金石始备。
寻其设悬音调,并与江左是同。
慕容垂慕容永于长子,尽获苻氏旧乐。
息为魏所败,其钟律令李佛等,将太乐细伎,奔慕容德于邺。
迁都广固,子超嗣立,其母先没姚兴,超以太乐伎一百二十人诣赎母。
宋武帝入关,悉收南度。
永初元年,改《正舞》曰《前舞》,《大武舞》曰《后舞》。
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更调金石。
至十四年,典书令奚纵,复改定之。
又有《凯容》《宣业》之舞,齐代因而用之。
萧子显《齐书志》曰:「宋孝建初朝议以《凯容舞》为《韶舞》,《宣业舞》为《武德舞》。
据《韶》为言,《宣业》即是古之《大武》,非《武德》也」。
故《志》有《前舞》《凯容》歌辞,《后舞》《凯容》歌辞者矣。
至于梁初,犹用《凯容》《宣业》之舞,后改为《大壮》《大观》焉。
今人犹唤《大观》为《前舞》,故知乐名虽随代而改,声韵曲折,理应常同。
前克荆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蒋州,又得陈氏正乐。
史传相承,以为合古。
且观其曲体,用声有次,请修缉之,以备雅乐。
其后洛阳之曲,据《魏史》云「太武赫连昌所得」,更无明证。
后周所用者,皆是新造,杂有边裔之声。
戎音乱,皆不可用。
请悉停之(《隋书·音乐志下》,开皇九年平陈,获宋、齐旧乐,由是牛弘奏。)
范阳王挽词二首 其一 初唐 · 宋之问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纸贵
贤相称邦杰,清流举代推。
公才掩诸夏,文体变当时。
宾吊翻成鹤,人亡惜喻龟。
洛阳纸贵,犹写太冲词。
范阳王挽词二首 其二 初唐 · 宋之问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引用典故:蒿里 杨伯起哀荣
赠秩(一作衮)徽章洽,求书秘草成。
客随朝露尽,人逐夜舟惊。
蒿里衣冠送,松门印绶迎。
谁知杨伯起,今日重哀荣
仆射 唐 · 杜佑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七
仆射秦官。
其名则微。
其职甚细。
东汉以后。
虽委任渐重。
职司会府
而非百僚师长之职也。
又按丞相亦秦官。
秦氏每偫臣上表。
皆云丞相臣某为首。
汉之宗臣。
萧何丞相
汉仪。
丞相进。
天子御座为起。
在舆为下。
有疾。
法驾至第问。
得戮二千石
申屠嘉欲斩内史晁错是也。
霍光受顾托之重。
之地。
昌邑王
上表太后
丞相臣敞为首。
大司马大将军次之。
其尊崇如此。
中间尝置左右丞相
亦尝改为相国
亦为大司徒
大抵汉之丞相
是为三公
于天下无所不统。
后汉亦以三公宰相
司徒西汉丞相也。
其后或为丞相
或为相国
或为大丞相
虽互为之名。
其实一也。
曹公司马师赵王伦王敦王导刘义宣齐高帝梁武帝尔朱荣陈武帝侯景献武隋文帝皆为之。
历代多非寻常人臣之职。
亦多为赠官。
然自秦以降。
实居百僚之长。
尚书令统领众务。
提举纲目。
仆射贰之。
诚为崇重。
且非统国政宰天下之任。
侍中中书令
如直以尊崇则太师
不然。
上公太尉始可长命百僚也。
龙朔中天宝初
尝改侍中中书令左右相
远协伊尹仲虺左右相
周公召公成王为左右之义。
斯诚允当。
或谓尚书令仆射录尚书之职。
是官之师长
按前代录尚书
霍光张安世王凤赵喜牟融邓彪张禹李固王导褚彦回齐明帝之徒。
或是三师
或是三公
或是大将军大司马兼之。
皆秉朝政。
古冢宰
百官总已。
实宰辅也。
其时别自有令仆。
仆射虽尝改为丞相
名同而职异。
品秩又未崇极。
上有三司三公尚书令
岂比前代丞相受任也。
其袭旧名无实者。
若今刺史皆云使持节
按前代使持节
得戮二千石
其王公已下封国
皆南面臣人。
分茅建社。
开府仪同三司
则礼数班秩。
皆如三公
置府辟吏。
今并岂有其实乎。
此例甚不能遍举。
安有仆射因改丞相之名。
都无丞相之实。
而为百僚之师长也。
又与丞郎绝礼。
若隔品致敬。
诸司长官
与隔品僚属。
其可绝礼乎。
斯不然矣。
谨议。
祷聪明山记 唐 · 卢顼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明山之神。盖俶落上古。
不知其始兴也。若曰福善祸淫之谓聪。
降祥毓物之谓明。美称备焉。
取名斯在。观夫偫山逶迤自西北。
而兹镇秀拔。屹临东夏。
岱宗于远邑。延旭日于高标。
豁开广平。千里如砥。
灵源森麓。回合窈冥。
禳祈必徵。肸蚃如睹。
祀典曰。山川邱陵。
能出云为风雨。有功及物曰神。
诸侯在其地则祭。元和丙戌岁
右仆射范阳王总戎之三年。诏自上党抚巡东封。
登车誓师。顜若画一。
万旅齐列。千轮比冲。
振荡林峦。翩翻旆旌。
雷动云驰。不闻人声。
公清明在躬。文武是宪。
翼圣济俗。宣威靖难。
申伯旋谢。太公祖齐。
华夏具瞻。今古荣观。
仲月生魄。至于兹山。
斋庄庙庭。躬执祀事。
于是大备椌楬。毕陈牺牲。
神之格斯。歆我明德。
君子曰。惟精诚通乎神。
惟聪明应乎人。天地交泰而贤人用。
神人和叶而茂勋立。公之举也。
神之助也。不然。
何年祀未几。而变化神速臻于是耶。
故诗曰。天降时雨。
山川出云。又曰。
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其在于公乎。顼谬职分符。
今逾一纪。获奉威命。
旧邦惟新。黎庶其苏。
邦家之庆。祝公寿考。
永固河山。夫言而无文。
行之不远。乃刻石以纪。
传于后人。自公及监军使幕客郡守列将等。
咸载名氏云。元和四年七月九日记。
迁庙议806年7月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谨按礼官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神主升祔。则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神主为代数当迁之庙。
议者云。中宗复辟中兴。
当为百代不迁之庙台省官等又议云。
则天为居摄。则中宗非中兴之主。
不得为不迁之庙。以愚所裁。
皆非得礼之中也。案礼官台省官等议。
但以为中宗非中兴。故不得为不迁之宗。
曾不知虽实为中兴。亦不得为不迁之庙
何则。祖有功而宗有德。
盖谓始有功者为祖。始有德者为宗。
非谓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祖宗也。礼纬云。
唐虞立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为五。
不立太祖之庙。四庙而已。
至后代以禹为宗。亦立五庙。
其馀仲康复厥位。少康寒浞
岂非嗣夏中兴哉。并无祖宗之号。
至殷以契为始祖。初立五庙。
后代以汤为宗。遂立六庙。
太戊武丁之徒。虽有中宗高宗之名。
盖子孙加之懿号而已。亦无不祧之说。
周人以后稷为始祖。后代又祖文王宗武王
遂立七庙。唐虞夏殷周。
虽立庙之数不同。其实亲亲之庙。
皆以四为准。礼记王制云。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
太祖之庙七。盖后稷文武三庙为不迁。
其馀已降。尽为祧庙。
故周礼守祧注云。先公之祧。
祔于后稷之庙。先王之祧。
祔于文武之庙。若以为后代有功有德者尽为不迁之庙
刑措。宣王中兴。
平王东周始王。并无不祧之说。
岂非有功有德哉。盖以为七庙之数既定。
若亲尽之庙不毁。则亲亲之昭穆无所设矣。
故不得不祧耳。至汉承秦灭学之后。
诸儒不通大义。匡衡贡禹之徒遂建议云。
高帝太祖孝文太宗
孝武世宗孝宣中宗
惠景已下为迁庙。适值汉祚不永。
昭成已降。德不逮于四君。
向若汉有八百之祚。继德之君有若孝文孝武者七人。
尽为不迁之庙。岂可后代遂不祀其祖祢哉。
不经之言。孰甚于此。
又有以七庙之外。别立祖宗之庙为说者。
以理推之。尤为不可。
假如圣朝以景皇帝太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高祖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太宗。别列昭穆之庙六。
不迁之庙为九。盖以为积厚者流泽广。
故以增亲亲之庙六矣。夫传无穷者。
为万代计。国家以圣生圣。
以明继明。无非有德之宗。
尽为有功之祖。则百祖千宗。
尽居别庙。于礼又可乎。
必若俟其褒贬。然后定祧迁。
则是臣子有轻议之非。万代无可传之法。
考殷周则无据。言情理则两乖。
考古宜今。孰云可者。
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徵殷周可久之文。
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不易亲亲之祀。终无惑惑之疑。
诚一王之盛典也。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