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帝加元服议 其一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礼虽有丧冠,当是应冠之年,服制未终,若须服终,便失应冠之年故也。礼所以冠无定时月,春夏不可,便用秋冬。若今岁内修复未毕,入新年,卜仲春之日,加元服,不失年,不失礼。今便准丧冠,阙飨乐而行事,诚有倚傍。然加衮冕,火龙焕然,以准丧仪;情有不体。若别有事,必速加元服,权诸轻重,不须修复毕者,便当准丧冠耳。《通典》五十六「孝武将冠」太常王彪之议。
新年至尊当加元服。今若依成帝故事用三元日者,冠有金石之乐,恐修山陵未必,于乐便阙。礼,冠自卜日。又云「夏葛履,冬皮履」,明无定时,不必三元也。按晋故事及两汉,皆非三元,当任时事之宜耳(《通典》五十六)。
与桓温书 东晋 · 简文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不谓疾患,遂至于此,今者惙然,势不复久。且虽有诏,岂复相及。慨恨兼深,如何可言。天下艰难,而昌明幼冲眇然,非阿衡辅导之训,当何以定济也。国事家计,一托于公(《魏书·司马昱传》。昱疾,与温书,《晋书·桓温传》作「帝不豫,诏温曰,吾遂委笃,足下便入,冀得相见,便来便来」。已下十四句皆无。)。
答晋孝武帝书 前秦 · 竺僧朗
出处:全晋文
僧朗顿首顿首。夫至人无隐,德生为圣。非德非圣,何敢有喻?忝曰出家,栖息尘表,慕静山林,心希元寂。灵迹难逮,形累而已。奉被诏命,慰及应否,大晋重基,先承孝治,惠同天地,覆养无边。愿开大乘,申扬道味,僧朗顿首顿首(《广弘明集》三十五。)。
将之广陵镇上孝武帝表 东晋 · 王坦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臣闻人君之道以孝敬为本,临御四海以委任为贵。恭顺无为,则盛德日新;亲杖贤能,则政道邕睦。昔周成、汉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统。当时天下未为无难,终能显扬祖考,保安社稷,盖尊尊亲亲,信纳大臣之所致也。
伏惟陛下诞奇秀之姿,禀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广,方须训导以成天德。皇太后仁淑之体,过于三母,先帝奉事积年,每称圣明。臣愿奉事之心,便当自同孝宗;太后慈爱之隆,亦不必异所生。琅邪王、馀姚主及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诲,导习仪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属非至亲,自为疏疑。昔肃祖崩殂,成康幼冲,事无大小,必咨丞相导,所以克就圣德,实此之由。今仆射臣安、中军臣冲,人望具瞻,社稷之臣。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愚谓周旋举动,皆应咨此二臣。二臣之于陛下,则周之旦奭,汉之霍光,显宗之于王导。冲虽在外,路不云远,事容信宿,必宜参详,然后情听获尽,庶事可毕。
又天听虽聪,不启不广;群情虽忠,不引不尽。宜数引侍臣,询求谠言。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犹尚诫惧,日昃不倦;况今艰难理尽,虑经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务道,以申先帝尧舜之风。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晋书·王坦之传》)?
下令国中 其一 前秦 · 苻坚
出处:全晋文
东南平定,指日当以司马昌明为尚书仆射,可速为起第(《魏书》九十六《晋司马昌明传》)。
下令国中 其二 前秦 · 苻坚
出处:全晋文
期克捷之日,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以待之(《十六国春秋》三十八,又下书。)。
请旌表故梓潼太守周虓疏 东晋 · 谢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三
臣闻旌善表功,崇义明节,所以振扬声教,垂美来叶。故西夷校尉梓潼太守周虓,执心忠烈,厉节寇庭,遂婴祸荒裔,痛寘泉壤。臣每悲其志,以为苏武之贤,不复过也。前宣告并州,访求虓丧,并索其家,负荷数千,始得来至。即以资送,还其旧陇。伏愿圣朝追其志心,表其殊节,使负霜之志不坠于地,则荣慰存亡,惠被幽显矣(《晋书·周虓传》。虓病卒于太原,其子兴迎致其丧,冠军将军谢玄亲临哭之,因上疏云云。孝武帝诏赠龙骧将军、益州刺史。)。
晋江左宗庙歌二首 其二 歌烈宗孝武皇帝 东晋 · 王珣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天鉴有晋,钦哉烈宗。
同规文考,玄默允龚。
威而不猛,约而能通。
神钲一震,九域来同。
道积淮海,雅颂自东。
气陶淳露,化协时雍(同上)。
孝武帝哀策文 东晋 · 王珣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
同轨毕至,百司胥亚,法物夕陈,辒辌夙驾,亲执馈奠,长号永夜,惧鼓刻之遄尽,哀良辰之莫借,悲宫宇之寥垃痛圣仪之幽化。夫至德无名,固理绝称谓,然视史陈辞,亦臣子所贵。寄穷情于翰墨,庶遗尘之仿佛,其辞曰:
惟皇作极,五德迭胤,康实复夏,武亦隆晋。亹亹太宗,希夷其韵,镜之者玄,抚之者顺。于穆皇考,嗣徽绝轨,前圣后哲,契合一揆。心去其伐,行遗其美,废华任诚,舍筌存旨。惟深通志,群方咸秩;惟几成务,能事斯毕。未若我皇,至则不疾,恢恢天网,疏而莫失。居有以虚,宰多以少;简则可从,易则不扰。信及豚鱼,泽被亿兆;湛然司契,坐一八表。园陵既卫,威灵赫赫;子来既构,寝庙奕奕。武曰止戈,戎不极役;文教聿修,有耻且格。迹有远迩,感无高深。道之所被,改色革音。皓兽驯苑,素羽栖林;殊柯通理,异蒂同根。方融玄液,陶铸斯民。《云韶》侯奏,比屋思淳。积祐莫应,天罚奄臻。太山颓沟,洪渎竭津。何殃之甚!何酷之殷!自罹旻凶,二气(《宋书》、《南史·王诞传》作「秋冬」。)代变霜繁广除,风回高殿(此二语王诞所益,见《宋书》、《南史·王诞传》。)。帷幕空张,肴俎虚荐,极听无闻,详视罔见。人神道殊,吉凶有礼,龟筮参谋,埏隧告启。史臣考吉,警者在陛,攀援忪忪,惟兄及弟。龙舆肃以引迈,前騼纷以抗旒;城阙俨以整列,驰道互以通修;感乎昔之所幸,岂斯路之复由?挽哀唱以翼衡,驷悲鸣而顾辀。违华宇之晰晰,即永夜之悠悠。奉灵榇而长决,缅终天而莫收。诉穹苍以叫踊,洞五内其若抽。傥性命之可赎,甘人百于山丘!茫茫大运,靡始不终。哲王遗世,贵在道融。昭哉我皇,万代流风!良史式述,德音永隆(《艺文类聚》十三)。
孝武文李太后服议 其一 东晋 · 徐广
出处:全晋文
太皇太后名位允正,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弥申。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僖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案,《宋书》本传作齐衰三年服。)。永安皇后无服,但一举哀,百官亦一(《晋书·礼志》中,又孝武文李皇后传,《宋书·徐广传》,又《礼志》二,《通典》八十一,隆安四年,太皇太后李氏崩,疑所服,尚书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雅、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议,诏可。今据《宋书》编入广集。)。
孝武文李太后服议 其二 东晋 · 徐广
出处:全晋文
若以鲁侯所行失礼者,《左传》不见讥责,而汉代持服,与正嫡无异。殷太常所上服事,于礼中寻求,俱无明文。然仆之所言,专据《春秋》也(《通典》八十一,案此当是徐广问车胤之辞。)。
崇德太后服议 东晋 · 徐藻
出处:全晋文
资父事君而敬同。又《礼》云(《宋志》作“礼传”。)其夫属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则夫属君道,妻亦后道矣。服后以齐,母(《宋志》作“资母”,《通典》作“资父”。)之义也。鲁讥逆祀,以明尊卑(《宋志》《通典》皆作“尊尊”。)。今上躬奉康穆哀皇及靖后之祀,致敬同于所天,岂可敬之以君道,而服废于本亲。谓应期齐衰期(《晋书·康献褚后传》,太元九年崩,太后于孝武帝为从嫂,朝议疑其服,太学博士徐藻议。又《宋书·礼志》二,九年作元年,徐藻作徐恭,《通典》八十作宁康中,皆误。)。
朝臣上礼太子议 东晋 · 车胤
出处:全晋文
百辟卿士,咸与盛礼,展敬拜伏,不须复上礼。唯方伯牧守,不睹大礼,自非酒牢贡羞,无以表其乃诚,故宜有上礼。亦如元正大庆,方伯莫不上礼,朝臣奉璧而已(《通典》七十,孝武泰元十二年,台符问,皇太子既拜,朝臣奉贺,应上礼否?国子博士车胤议。)。
示殷仲堪诗 东晋 · 司马曜
押灰韵
《晋书》曰:殷仲堪为黄门郎。孝武尝示仲堪《诗》曰:
勿以己才。而笑不才(○《晋书》殷仲堪传。《御览》五百九十一。)。
即位诏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朕以不造,奄丁闵凶,号天扣地,靡知所诉。藐然幼冲,眇若缀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惧不克负荷。仰凭祖宗之灵,积德之祀,先帝淳风玄化,遗咏在民。宰辅英贤,勋隆德盛。顾命之托,实赖匡训。群后率职,百僚勤政。冀孤弱之躬有寄,皇极之基不坠。先恩遗惠,播于四海,思弘馀润,以康黎庶。其大赦天下,与民更始(《晋书·孝武帝纪》)。
地震诏(太元元年五月癸丑)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顷者上天垂监,谴告屡彰,朕有惧焉,震惕于心。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晋书·孝武帝纪》)。
报桓冲请讨符坚诏(元年)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丑类违天,比年纵肆,梁益不守,河西倾丧。每惟宇内未一,愤叹盈怀。将军经略深长,思算重复,忠国之诚,形于义旨。贤省未周,以感以慨。寇虽乘间窃利,而以无道临之,黩武穷凶,虐用其众,灭亡之期,势何得久!然备豫不虞,军之善政。辄询于群后,敬从高算。想与征西协参令图(案:《文选》沈约《齐安陆王碑》注引《晋中兴书》,烈宗诏曰:「桓冲协隆治道。」与此语相当,后讳「隆」、「治」字,遂改易之耳。)。嘉谋远猷,动静以闻(《晋书·桓冲传》)。
苻坚攻陷襄阳下诏申警(四年三月壬戌)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狡寇纵逸,藩守倾没,事兼平日。其内外众官,各悉心戮力,以康庶事。又年谷不登,百姓多匮。其诏御所供,事从俭约,九亲供给,众官廪俸,权可减半。凡诸役费,自非军国事要,皆宜停省,以周时务(《晋书·孝武帝纪》)。
遣兼司空谢琰纳太子妃王氏诏(太元二十一年)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太子讳婚礼即就,仰祖宗遗烈,凭道德之姿,保傅将翼,贤士竭诚,慎行修德,积善庆隆。岂惟在乎,天赍赐所以宣其悦情,其便依旧(《御览》一百四十九引《晋孝武帝起居注》)。
命谒陵 东晋 · 会稽王道子
出处:全晋文卷十七
今虽权制释服,至于朔望诸节,自应展情陵所,以一周为断(《宋书·礼志》二。孝武崩,骠骑将军司马道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