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养生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八、文选卷五十三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脩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闇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䰞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愿,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彊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谏用宦官王沈等表 晋 · 刘易
出处:全晋文
臣闻善人者,乾坤之纪,政教之本也。邪佞者,宇宙之螟塍,王化之蟊贼也。故文王以多士基周,桓灵以群阉亡流,国之兴亡,未有不由于此也。自古明王之世,未尝有宦者与政,武、元、安、顺,岂足为故事乎!今王沈等乃处常伯之位,握生死予夺于中,势倾海内,爱憎任之,矫弄诏旨,欺诬日月,内谄陛下,外佞相国,威权之重,侔千人主矣。王公见之骇目,卿宰望尘下车,铨衡迫之,选举不复以实,士以属举,政以贿成,多树奸徒,残毒忠善,知王琰等忠臣,必尽节于陛下,惧其奸萌发露,陷之极刑。陛下不垂三察,猥加诛戮,怨感穹苍,痛入九泉,四海悲惋,贤愚伤惧。沈等皆刀锯之馀,背恩忘义之类,岂能如士人君子感恩展效,以答乾泽也。陛下何故亲近之?何故贵任之?昔齐桓公任易牙而乱,孝怀委黄皓而灭,此皆覆车于前,殷鉴不远。比年地震日蚀,雨血火灾,皆沈等之由。愿陛下割剪凶丑,与政之流,引尚书御史,朝省万机,相国与公卿,五日一入,会议政事,使大臣得极其言,忠臣得逞其意,则众灾自弭,和气呈祥。今遗晋未殄,巴蜀未宾,石勒潜有跨赵魏之志,曹嶷密有王全齐之心,而复以沈等助乱大政,陛下心腹四支,何处无患?复诛巫咸,戮扁鹊,臣恐遂成桓侯膏肓之疾,后虽欲疗之,其如病何!请免沈等官,付有司定罪(《晋书·载记·刘聪传》,太宰刘易,及大将军刘敷,御史大夫陈元达,金紫光禄太夫王延等诣阙谏云云,聪以表示沈等寝之,又见《十六国春秋》二。)。
进五规状 其四 重微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七八、《司马公文集》卷一九、《少微通鉴续编节要》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国朝诸臣奏议》卷一、《皇朝文鉴》卷四八、《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丙集卷一九、《圣宋文选全集》卷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文章类选》卷三七、《古文渊鉴》卷四四
《虞书》曰:「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何谓万几?几之为言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也。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故治之于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治之于盛,则用力多而功寡。是故圣帝明王皆销恶于未萌,弭祸于未形。天下阴被其泽,而莫知所以然也。《周易·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霜者,寒之始也。冰者,寒之极也。《坤》之初六于律为林钟,于历为建未之月,阳气方盛,而阴气已萌,物未之知也。是故圣人谨之曰:「履霜,坚冰至」。言为人君者,当绝恶于未形,杜祸于未成也。《系辞》曰:「知几其神乎」。「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谓此道也。孔子谓鲁哀公曰:「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太宗皇帝命昭宣使、河州团练使王继恩讨蜀,平之,宰相请除继恩宣徽使,太宗不许,曰:「宣徽使位亚两府,若使继恩为之,是宦官执政之渐也」。宰相固请,以继恩功大,它官不足以赏之。太宗怒,切责宰相,特置宣政使以授之。真宗皇帝欲与章穆皇后及后宫游内库,后辞曰:「妇人之性,见珍宝财货,不能无求。夫府库者,国家所以养六军,备非常也。今耗散之于妇人,非所以重社稷也」。真宗深以为然,遂止。由是观之,先帝以睿明卓越,防微杜渐,如此之深,可不念哉!昔扁鹊见齐桓侯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不悦,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及在血脉,在肠胃,桓侯皆不信。及在骨髓,扁鹊望之,遂逃去。徐福言霍氏太盛,宜以时抑制,汉宣帝不从。及霍氏诛,人为之讼其功,以为「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故未然之言,常见弃忽;及其已然,又无所及。夫宴安怠惰,肇荒淫之基;奇巧珍玩,发奢泰之端;甘言悲辞,启侥倖之涂;附耳屏语,开谗贼之门;不惜名器,导僭逼之源;假借威福,授陵夺之柄。凡此六者,其初甚微,朝夕狎玩,未睹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则用力百倍矣。伏惟陛下思万几之至重,览大《易》之明戒,诵孔子之格言,继先帝之圣志,使扁鹊得早从事,毋使徐福有「曲突」之叹。则可以修之于庙堂而德冒四海,治之于今日而福流万世!优游逍遥,而光烈显大,岂不美哉!岂不美哉!
医说 北宋 · 郑獬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七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三
医之说曰:攻其未病,为之醪醴汤液而不用者,上医也;攻其始病,取之于皮肤而理之筋脉者,中医也;病势已成,伤其空窍而结于脏腑,乃为毒药之齐、针石之刺、艾焫之酷而后已者,下医也。若岐伯之对黄帝,以持精神而御邪气者,是攻其未病也;扁鹊之望桓侯而告之疾作,是攻其始病者也;华敷之决肤革而易其疾,是攻其已成者也。则夫谋于其上者,亦有以类乎医者欤!逆其未乱而辅之者,上治也;乱既萌芽而折之者,中治也;乱势已成,烂而不收,苦言鲠辞而后已者,下治也。尧舜之世,左皋陶而右夔契,都俞相戒,终其世而无少乱,犹岐伯之对黄帝,持精神而御邪气也。周公相成王,择善贤之士而左右开切之,使就于正道,犹扁鹊之望桓侯而告其疾也。汉唐之间,君德大蚀而不可磨,至于断鞅触车、泥首叩墀而后听者,犹华敷之决肤革而易其疾也。然而治于未病者无显功,故岐伯之徒惟其说之存;治其始病者其用浅,故扁鹊之迹少著焉;治其已成者其功大,故华敷之决脉搜疾,若有神怪焉。则在尧舜之间,无逆言,无刺语,孔子曰「荡荡乎」、「民无得而称焉」,兹非上治乎?周公之时,其训也勤,其戒也至,《书》曰「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兹非中治乎?汉唐之君,屈意怫心,若去芽檗之难,害塞而功见,故有旌谏臣、赏直言,兹非下治乎?较德则远,而补败扶弊则一焉。呜呼!已乱而言之,谓之下治,尚其乱之可救也;乱而不言,闭口缩舌,唯唯而上下者,无乃为下医之所羞欤!《传》曰「论病以及国」,吾因医之说而有感焉,亦传者之志而与作《医说》。
流民叹 北宋 · 黄庭坚
创作地点: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后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證,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策问第十七(谥)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七、《龙云集》卷二七
问:谥之为言引也,《周官》太史掌赐谥,《春秋》书葬蔡桓侯,明天子所加而礼,有公叔戍请所以易名者。然则人臣之有谥旧矣。有唐以来,没者故吏以状请谥于尚书省,而考行定谥,则存乎有司。盖周制,诸侯之臣子,迹累其行,以赴告于王之意也。而或者见有以单字显,如周公之文、卫公之武,则曰于美为未该。见有以兼复者,如萧何之文终、张良之文成、去病之景桓、霍光之宣成,则曰于实为已漫。见美恶杂厕,如萧瑀之正褊、元载之成纵,则又谓功罪莫适与辨也。脱以谥为未足多据乎,则古人盖尝曰,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矣。以为率可考信乎,则专国而逐君,取称曰平;无德而有马千驷,亦进云景;韦巨源丑正附邪也,昭或猥加;许敬宗迷国反道也,而恭缪辄易,此又何说也?况有侵官如严郢,诬实如林宝者哉!若曰单字未畅,则彼兼复者宜得之矣。用兼复为非,则萧何而下,与有唐百一十有五,举当黜也,可乎?然则猥加数易,侵官诬实,如何而可以寝斯弊也?夫以李愬之谥为武,于頔之谥为厉,而人主或从而摇夺之矣,是又何心?尝以谓考究典礼,当今之所宜先者,二三子其商焉,无辞。
杂言 其三十一 元末明初 · 张达
押纸韵 出处:元音遗响卷九
扁鹊谓桓侯,君疾在腠理。
于时用汤熨,所患犹可靡。
桓侯不深信,讳疾忌言已。
病至乃迎之,无能救其死。
古意寄卢省庵吴廷圭二首 其二 明 · 刘璟
押支韵
妖蟆蚀明月,玉川欲刳之。
惜无登天梯,涕泗空涟洏。
哀哀卞和玉,恻恻鲁女葵。
桓侯讳其疾,扁鹊乃见疑。
长啸郭林宗,高风邈难追。
李使君(维桢)挽(戊戌) 明末清初 · 尹舜举
出处:童土先生文集卷之四
噫嘻吾祖母,尔外祖同育。
家严及尔慈,俱祖庆副学。
所以吾与子,实为中表戚。
祖母无恙时,偏怜尔慈鞠。
相将一室内,与之分衣食。
自若孩提日,携持如叔伯。
夙龄见端序,英标自清穆。
开口咏凤凰,往往惊人目。
妙誉超凡曹,青云可一蹴。
蹉跎孟郊穷,寂寞子真谷。
半世没蓬蒿,藜糗常不足。
晚来得津筏,墨绶映楚竹。
职思百里忧,耻素君子食。
皎厉著冰檗,抚摩活茕独。
方期驾卓鲁,二竖暗相贼。
自乐不知疲,桓侯失扁鹊。
居然不及新,万事已就木。
向来苦契阔,几梦池草绿。
南麾喜卜邻,政同鲁卫国。
有时折简招,几许连床宿。
秋玩内藏丹,夏观金丈六。
刚厌路傍尘,共思故园菊。
归来岁暮期,皓首长相逐。
人事讵可恒,白驹还过隙。
幽明一已隔,老泪徒盈掬。
故丘指千里,輤车声刺促。
五马昔来思,朱幡今独复。
孺子中道慕,主孟当昼哭。
遥想旧田园,数间馀破屋。
戚嗟不忍说,行路亦含恻。
临岐重吞声,牢落馀头白。
一酹便永诀,枫林西日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