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仪行父”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庾冰书论赠刁协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夫爵人者,宜显其功;
罚人者,宜彰其罪,此古今之所慎也。
凡小之人犹尚如此,刁令中兴上佐,有死难之名,天下不闻其罪,而见其贬,致令刁氏称冤,此乃为王敦复雠也。
内沮忠臣之节,论者惑之。
若实有大罪,宜显其事,令天下知之,明圣朝不贬死难之臣。
《春秋》之义,以功补过,过轻功重者,得以加封;
功轻过重者,不免诛绝;
功足赎罪者无黜。
虽先有邪之罪,而临难之日党于其君者,不绝之也。
孔宁、仪行父亲与灵公淫乱于朝,君杀国灭,由此二臣,而楚尚纳之。
传称有礼不绝其位者,君之党也。
若刁令有罪,重于孔仪,绝之可也。
若无此罪,宜见追论。
或谓明帝之世已见寝废,今不宜复改,吾又以为不然。
夫大道宰世,殊涂一致,万机之事,或异或同,同不相善,异不相讥,故尧抑元凯而舜举之,尧不为失,舜不为非,何必前世所废便不宜改乎?
汉萧何之后坐法失侯,文帝不封而景帝封之,后复失侯,武昭二帝不封而宣帝封之。
近去元年,车驾释奠,拜孔子之坐,此亦元明二帝所不行也。
又刁令但是明帝所不赠耳,非诛之也。
王平子、第五猗皆元帝所诛,而今日所赠,岂以改前为嫌乎!
凡处事者;
当上合古义,下准今例,然后谈者不惑,受罪者无怨耳。
案周仆射、戴征西,本非王敦唱檄所雠也。
事定后乃见害耳;
周筵、郭璞等并亦非为主御难也,自平居见杀耳,皆见褒赠。
刁令事义岂轻于此乎?
自顷员外散骑尚得追赠,况刁令位亚三司
若先自寿终,不失员外散骑之例也。
就不蒙赠,不失以本官殡葬也。
此为一人之身,寿终则蒙赠,死难则见绝,岂所以明事君之道?
厉为臣之节乎?
宜显评其事,以解天下疑惑之论。
又闻谈者亦多谓宜赠。
凡事不允当,而得众助者,若以善柔得众,而刁令粗刚多怨;
若以贵也,刁氏今贱;
若以富也,刁氏今贫。
人士何故反助寒门而此言之?
足下宜察此意(《晋书·刁协传》)
显赠刁协 东晋 · 殷融
 出处:全晋文
王敦恶逆,罪不容诛,则协之善亦不容赏。
若以忠非良图,谋事失算,以此为责者,盖在于讥议之间耳。
即凶残之诛以为国刑,将何以沮劝乎!
专逼之时,庆赏威刑专自己出。
是以元帝虑深崇本,以为比,事由国计,盖不为私。
昔孔宁、仪行父从君于昏,楚复其位者,君之党故也。
况协之比君,在于义顺。
且中兴四佐,位为朝首。
于时事穷计屈,奉命违寇,非为逃刑。
谓宜显赠,以明忠义(《晋书·刁协传》)
汉史赞宏羊评 唐 · 张彧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六
班固称宏羊擢于贾竖。
方以版筑饭牛。
且谓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
又与仲舒石建汲黯日磾等二十馀人。
并论而谈。
殆不然矣。
夫君人者。
务于得贤。
故不隔卑鄙。
将虑贤者之处贱。
不谓贱者之必贤。
古者乃欲以伊尹负鼎
取类于庖人。
太公坐钓。
求备于渔叟。
不亦远哉。
且上之所欲。
人必有成之者。
故曹伯好田。
公孙彊出。
陈侯好色。
仪行父至。
殷辛淫酗。
恶来革进。
周厉贪虐。
荣夷公起。
汉武残剥四海。
宏羊擢。
其所由来者久矣。
书曰。
逊于汝志。
必求诸非道。
抑为此也。
季孙用田赋。
孔子书而过之。
以其踰周公之制也。
而况攘臂抵掌。
力为天下聚敛之人乎。
义也者。
君子所死生。
而小人之所不及。
利也者。
小人之所赴蹈。
而君子之所不忍为。
汉武必欲行先王之道。
守高祖之法。
则焉用宏羊。
欲夺万姓之利。
闭生人之资。
则天下韨籍小人。
皆能之矣。
亦何独宏羊乎。
善为盗者。
艺愈精而罪愈重。
盗愈利而主愈害。
宏羊善心计。
斡盐铁。
析秋毫。
令吏坐贩。
不顾王者之体。
府库盈而王泽竭。
一身幸而四海穷。
于宏羊之计则得矣。
汉亦何负于宏羊哉。
卜式洁已自守。
不及时政。
知宏羊罪。
欲烹以致雨。
孟坚修国史
垂法来代。
奈何以锥刀异类。
齿得人之论。
一言不智。
其若是乎。
答元饶州论春秋书814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辱复书。
教以报张生书及答衢州书言春秋。
此诚世所希闻。
兄之学为不负孔氏矣。
往年曾记裴封叔宅闻兄与裴太常言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殽一义。
讽习之。
又闻韩宣英及亡友吕和叔辈言他义。
知春秋之道久隐。
而近乃出焉。
京中于韩安平处始得微指。
和叔处始见集注。
恒愿扫于陆先生之门。
先生给事中
宗元尚书同日。
居又与先生同巷。
始得执弟子礼。
未及讲讨
先生病。
时闻要论。
常以易教诲见宠。
不幸先生疾弥甚。
宗元又出邵州
乃大乖谬。
不克卒业。
复于亡友淩生处尽得宗指辨疑集注等一通。
伏而读之。
纪侯大去其国。
见圣人之道与合。
不惟文王周公之志。
独取其法耳。
于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见圣人立孝经之大端。
所以明其分也。
于楚人杀陈夏徵舒
丁亥楚子入陈。
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
见圣人褒贬与夺。
唯当之所在。
所谓瑕瑜不掩也。
反覆甚喜。
若吾生前距此数十年。
则不得是学矣。
今适后之。
不为不遇也。
兄书中所陈。
皆孔氏大趣。
无得踰焉。
其言书荀息
贬立卓之意也。
顷尝怪荀息奉君之邪心以立嬖子。
不务正义。
重耳于外而专其宠。
孔子同于仇牧孔父为之辞。
今兄言贬大善。
固当贬也。
然则春秋与仇孔辞不异。
仇孔亦有贬欤。
宗元尝著非国语六十馀篇。
其一篇为发也。
今录以往。
可如愚之所谓者乎。
微指中明郑人来渝平。
量力而退。
告而后绝。
固先同后异者也。
今检此。
前无与郑同之文。
后无与郑异之据。
独疑此一义。
理甚精而事有不合。
兄亦当指而教焉。
往年又闻和叔言兄论楚商臣一义。
虽啖赵陆氏。
皆所未及。
请具录当疏微指下以传末学。
前书。
亦请见及。
至之日。
勒为一卷。
以垂将来。
宗元始至是州。
陆先生墓表
今以奉献。
宣英读之。
春秋之道。
如日月不可赞也。
若赞焉。
必同于孔蹠优劣之说。
故举其一二。
不宣。
宗元再拜。
李固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四九
孔子颜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用而不行,则何以利人?
舍而不藏,则何以保身?
圣人之于天下,理极于是而已。
陈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宣淫于朝,泄冶强谏以死。
《春秋》书之曰:「陈杀其大夫泄冶」。
君虽无道,而泄冶亦名,以为无益于事而害其身,君子不为也。
李固立于顺、桓之间,内无愧于其心,外无负于其人。
东汉名臣,如一二人耳!
然事有可恨者。
冲帝之亡也,欲立清河王蒜梁冀不从而立质帝
质帝之亡也,复以清河为请,与胡广赵戒同谋。
广、戒惧而中变独与杜乔争之。
积怒愤发,策免而立桓帝
其后岁馀,刘文、刘鲔谋立清河遂诬与文、鲔通谋,杀之。
吾窃怪三公,再欲立而不克。
如豺狼,疾之如仇雠。
独一太后知其贤,欲宥之而不能。
虽贪立贤君、存汉社稷,势必无成矣。
一举不中,奉身而去,得免于祸,斯已幸矣。
再更大变,固守前议,迟迟不去,以陷于大戮,则之死,仅自取也。
不然,如之贤,吾何间然哉?
陈少阳遗稿 南宋 · 吴潜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七五、《陈修撰文集》卷一○
古今独唐裴相垍能喜言事者,自吕申公韩魏公、司马公犹难之。
若潜善、伯彦,殆孔宁仪行父辈尔,其杀泄也固宜。
于戏!
金既亡矣,而濉阳之郊,百年之下,独悲风犹为谏议唧唧也,主国论者可不创乎!
端平改元四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