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仁济庙加封敕牒碑淳祐七年六月 南宋 · 张自明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六、《吴兴金石记》卷一二
封号公据
行在尚书礼部据奉议郎、知安吉州安吉县主管劝农公事、弓手寨兵军主张自明状申:照得本县敕赐仁济庙,乃唐卫国公李靖香火。
武德中,讨平辅公祏,邑人德之,相与立祠于县西之玉磬山,今六百馀载。
蒙本朝节次加封,以至王爵,凡遇祈祷,雨旸随即感应,本县寄居士民,列状陈乞王爵与妻及男,加封爵号。
已曾保明申州,乞备申转运使台,得蒙申奏朝廷。
省部行下奉常拟封各神诰命,蒙朝廷降下本县,赴本庙收执了当,所有本庙公据,未蒙省部颁下。
今录白李王与妻及男诰词在前,欲乞省部照敕命指挥,给公据,庶几仰副国家崇重祀典之意,俯慰邑人报答神休之诚。
申部,伏乞指挥施行。
奉台判呈本部,寻根检到淳祐四年五月九日中书门下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准御封付下。
两浙路转运司狱奏,近据安吉州申,备据安吉县申,据寄居士民等状称:伏见本县仁济庙敕封「辅世灵祐忠烈广惠」,实唐李卫公靖之祠。
按古碑,王以唐初讨叛丹阳,而本县隶丹阳南境,禽辅公祏,乱弭暴除,民德而祠之。
今馀六百年。
崇宁三年,赐庙额曰「仁济」。
政和隆兴,或士马奔跃,狂寇骇却;
或白气充庭,阴兵显助,暴贼夜窜。
中更金虏越轶,万骑罗拜,庙貌岿然独存。
加之水旱应祷,邑人屡闻于朝,封「忠智景武公」,继封「忠烈王」,又加「辅世」。
庆元六年,以祷雨降裕,加「辅世灵佑忠烈王」。
嘉定之元,江浙旱蝗,旁郡县尤甚,邑人有祷,雨独时若,蝗去弗害。
二年,疫疠,民走庙恳祷,病者绝少。
洪水涨溢,赖王之灵,独不为患,岁亦告稔。
民复以闻,加封「辅世灵佑忠烈广惠」,妻封协惠夫人。
王三子,长封绍烈侯,次绍威侯季绍休侯。
今年旱虐为厉,自三月五月不雨,种不入土。
本县万山一水,枯涸特甚。
圣上侧身既至,遍敕州县祷雨灵祠。
邑宰宋通直僚佐祗命,请庙貌舍县治,以殚恳祈。
维王之灵深极昭异,方诣庙时,赫日正中,人皆嘘汗烦喘。
王车将驾,日光晻霭,阴云穿漏浮涌,溯风往少,若物后先,雨阵霏霏,随车而至,老稚欢呼。
及王像奉安县治,大雨竟夜,翼日沾足,似霁而阴。
越二日,雨沛如注,溥溢四境,派流支港,靡不奔浪。
波及邻县,顷刻之间,不雨而得水,咸即田功,无不骇敬神异。
安吉山盘地仰,稍乾则亢涸,稍浸则漂没。
王所以既雨随霁,逮下流水泄始复雨之者,恐川噎或以暴民也。
妙于庇民如此,士民莫不以手加额,咸谓圣天子德通于天,神灵受职,执事者将命敬恭,有此异应。
田里熙熙,非特有秋已□,亦免异日流离荡析之苦。
百里仰戴,无以仰报神休。
伏睹建炎淳熙已降指挥,如有灵异,合该进封。
王已封八字,自崇宁赐额封至今爵,本路州县究实非一官,颂台详奏加封非一议,王之灵迹焯焯在民非一事,而今者祈雨感应,尤神且速,欲乞次弟保奏,于「辅世灵佑忠烈广惠王」八字内,将「辅世广惠」字改锡隆称,夫人、三子加畀封号,仍乞證广惠庙例,封王祖、父,及兄端、弟永康公客师,王子妇及王孙令问、彦芳等,以宠灵迹,以慰民望,使王之灵愈久愈新,与国家休命,相为无穷,民亦无穷之至。
谨录白庙额及前后封诰见在,乞施行。
本州所据陈乞保明诣实,申乞施行。
本司检准庆元,诸道释神祠祈祷灵应(谓功迹显著、惠利及人、载于祀典者。),宜加官爵、封号、庙额者,州具事状保明申转运司
本司委邻州官躬亲询究到,委别州不干碍官覆实讫,具事实保奏。
本司牒嘉兴府差委从事郎、嘉兴府崇德县主簿孺文前往安吉州安吉县询究到仁济庙神前项灵迹因依,委的显著,乞备申本州保明诣实,申本司乞施行。
本司再牒委常州差委儒林郎常州司户参军李焕前去覆实,委有上件灵迹,保明是实,申本司乞施行。
本司所据嘉兴府从事郎、本府崇德县主簿孺文询究,及常州儒林郎、本州司户参军李焕覆实到上项灵迹,本司保明诣实,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本部寻连送太常寺勘当,具诣实保明文状申部去后,据太常寺申,检准建炎三年正月六日已降指挥节文,神祠遇有灵应,即先赐额,次封侯,次封公,次封王,每加二字至八字□。
妇人之神,初封夫人,二字至八字止。
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已降指挥节文,今后神祠祈祷应验,令诸路转运司依条保奏,取旨加封。
今准省部连送,准御封降两□西路转运司□□安吉州安吉县仁济庙神加封,本寺照得今来本路运司依条差官询究覆实了当,应得加封条法,今欲勘当,乞从建炎三年正月六日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已降指挥,各合拟封下项:一,安吉州仁济庙辅世灵佑忠烈广惠王已封八字,□当□以再行加封。
今于八字内改拟美号二字,今欲拟「辅世灵佑忠烈威显王」。
一,安吉州仁济庙辅世灵佑忠烈广惠王妻协惠夫人,合增加二字,作四字夫人。
今欲拟「协惠助顺夫人」。
一,安吉州仁济庙辅世灵佑忠烈广惠王长子绍烈侯,合增加二字,作四字侯,今欲拟「广灵侯」。
一,安吉州仁济庙辅世灵佑忠烈广惠王次子绍威侯,合增加二字,作四字侯,今欲拟「威昭贶侯」。
一,安吉州仁济庙辅世灵佑忠烈广惠王季子绍休侯,合增加二字,作四字侯,今欲拟「袭福侯」。
上并合命词给诰。
伏乞省部备申朝廷,取旨加封施行申部。
本部所据太常寺申到事理备录在前,上件所乞加封事理,伏乞朝廷指挥施行。
伏候指挥
五月六日,奉圣旨依本部除已具申朝廷命词给诰外,寻呈奉判照已降指挥给,须至指挥
右出给公据,付安吉州安吉县仁济庙仰收执,遵从降敕命指挥,照应施行。
淳祐七年五月日给。
勘同书令史(押)令史(押)主事(押)尚书礼部员外郎兼卢(押)祠部郎中(阙。)侍郎(押)尚书赵,督府参赞
淳祐七年六月吉日奉议郎、知安吉州安吉县主管劝农公事、弓手寨兵军主张自明立石,邑人待补国学进士方应唐、县学直学范梦贤同立石。
安定书堂学子方叔元篆盖。
浮玉王震同男泳刊。
金山顺济庙英烈钱侯碑文淳祐五年正月 南宋 · 赵孟坚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七七、《彝斋文编》卷四、《至元嘉禾志》卷二四、嘉庆《松江府志》卷一八、光绪《平湖县志》卷九
夫聪明正直,谓曰神灵,膺国褒封,飨世血食,历祀不泯,主福主灾,赫然炳灵,人恒斯畏,岂偶然哉!
克孝克忠,为国犯难,生昭直节,殁助阴灵者也。
英烈钱侯,所以身陪正祠,封受显号,其以斯乎。
纪石传芳,示垂奕世,请从具载,宁厌纤委。
西浙诸州,禾兴最为边海;
华亭县小金山者,又在郡东。
插脚沧溟,峻岸截起,惊涛四浮。
《吴国备史》载,汉博陆侯霍公小黄门谓吴主曰:「国之疆土,东齧海涛,亏蚀侵寻。
臣汉旧辅,今当为神,驻小金山,为禦海斥,使不冲荡,全护国封。
当为建祠于彼金山,示所旌显」。
自时厥后,封祀不绝,今为忠烈王顺济庙焉。
维英烈侯家阀,氏钱,行位居七。
航海而商,舶帆轻从,入庙致礼,俨观威爽。
雪浪东来,一山若峙,岩殿宇,卓冠山椒
地势神灵,轩赫斯称。
又谂王忠存汉社稷,歆生敬慕。
若曰:浮沈罔利,胶轕迷涂,汩淟尘中,何终底止?
殁事忠臣,愈浪生死。
猛念倏发,幽明洞符。
玉立庑间,叉手瞠视。
不敧不倚,窅然化归。
异哉!
于是惊怪显迹,为庙部臣。
老宿相传,几百年矣。
季夏之月,廿二日,维侯生辰。
沿海祭祠,在在加谨,广陈镇金山祠祀尤严。
常岁是日,盐商海估,寨伍亭丁,社鼓喧迎,香华罗供。
然前无位号,未应国经,仗队弓刀,遥称太尉,殆几野庙,殊阙声猷。
属青齐向化之年,金人犹竞,东鄙兴师,侯能助顺虚无之际,神證用彰,雾滃云飞,阴兵千万,排空而下,旌旗著号「华亭钱太尉」,智识昭明。
逮及交锋,敌势披靡,风驱电埽,冥助维多。
主兵上之公朝,访寻允合,爰加封敕,谥以英烈,庸答灵休。
端笏垂绅,荣彼章服,从饰仗卫,益变鱼雅。
孟坚母弟孟淳,今嗣秀安僖王曾元孙,曩居里日,尝谓曰:「英烈侯神灵国勋,如是其伟,兄志于文,盍为纪述,其永声闻?
当备乐石,以奉刻词」。
兹以书来,石既就砻,纪弗可后。
乙巳上春甲子,薰篆涤毫,寓诚历叙,因作言曰:夫所谓聪明正直谓神者,岂诬哉!
忠烈王功存汉祀,虽世禄不嗣于当时,而庙食乃存于异代,盖忠诚勋绩,迄莫泯忘。
烈侯初焉非衣逢掖、道先生者。
一念向正,即隶明祠。
惟王与侯,肸蚃相应,如斯至者,心公忠耳。
故侯卒能效顺佐邦,郤殄强敌。
使侯居庙堂而职臣事,杀身成仁,夫岂难能者!
鄙夫身縻好爵,畏事龌龊,当言不断,口若置钳,鼠计自营,盻视同列。
苟利饮啄,缩缩循墙,鬼蜮斯靡,何有何无?
若拜侯祠,有泚其颡。
孟坚畴昔之夕,瞩视岳神,节仗旋归,缤纷肃截。
璧月当午,箫吹撼空,文绣儿郎,粉黛优女,画烛椽列,夹道秉行,敬拜奉安,一无醉懈。
顾而问曰:「此婴臼社稷臣也,心实歆焉」。
曰:「有亲在,无伐言」。
曰:「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丈夫大节,虽死犹生。
睢阳常山之操。
平原希烈太尉朱泚
读史懔懔,恨九原之不作也。
神之为神,其以是夫」!
因述侯事,溯颂王忠,夙心忠鲠,不觉宣露。
为之铭曰:
正直为神,维维孝。
国有常经,祀典崇报。
博陆在汉,拥昭立宣。
虽曰世禄,不吾以延。
逮及异朝,血食庙祀
为禦堤封,叱捍潮水。
毋使侵齧,亏厥疆理。
至于今世,灵威若存。
英烈钱侯,起身七闽。
浮舶而商,致礼英灵。
惟公与直,志合心倾。
一诚默孚,旋隶部下。
拱立庙庑,杳然冥化。
东海之滨,奉祀毕虔。
位号封崇,若有待然。
厥敌不兢,东鄙兴师。
维侯助顺,若响之随。
神兵千万,阴云拥之。
敌势旋靡,电扫风披。
昭灵显功,褒号英烈。
服爵仪卫,一变绵蕞。
刻铭石,匪事夸雄。
寓劝若人,知孝而
为食君禄,当勇于事。
事依违者,将焉用彼。
于君,奋不顾身。
身死不死,其名永存。
史传纪绩,庙食荐馨。
吁嗟鬼蜮,狗苟蝇营
宋彝斋赵孟坚记。
忠烈王碑记 宋 · 郑士懿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三
淳祐十年冬十月,敕封灵惠显应昭顺广利侯。
诰下,越明年,驿至福宁府宁德县,县之大夫与士农工商缁黄之徒咸迎于郊,钲鼓轰豗,耄倪呼舞,奉祀备礼,妥于侯所,所以乐皇德、侈灵铄也。
先是,侯于五代时以能致风雨雷电,裂黄崎大石,通港利,济舟楫封永灵公
逮我朝嘉泰改元部使者上侯数事于朝,更赐昭祐庙额。
嘉定辛巳,封爵灵惠侯
绍定丁亥,加号显应,感响滋大。
岁在辛卯,贼犯古田,虎视宁德,侯奋神旅,摧其凶锋,有旂见虚空中,白质而赤章。
上有「敕封昭祐灵惠显应侯」大字,白昼万人见之若一,使者复上其事,乃更益封焉,猗欤盛哉!
邑人属予纪其颠末,其何敢辞。
盖尝深原鬼神之故,而参以精气游魂之说。
窃以生死一理,人鬼一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圣人非绝人者,盖谓知生则知死,知人则知鬼矣。
故凡为神而得庙食,肖像惟人为宜。
后世上下礼乐不明,不知三才之殊,人物之异,天地山川而宫室之龙蛇异类而冕服之,此近世儒者所以力辨深非而卒不能开世之惑。
至于人而神者,又或不以其道,特出于卒然祸福,惊动所为。
钟山蒋子文、罗池柳子厚,非不能自以不死者食其土,而其生平嗜酒好色,阿附匪人,不自修饰甚矣。
未若之得正而祀,而人之乐之也。
侯生季唐,巢寇入闽,避地者无所衣食,闻勤施有长者风,从之如归市,赖不死甚众。
乾宁中王审知节度威武军,屡辟不为动。
既而朱温僭禅,审知窃王号,必欲起,侯度无以拒,遂投于渊。
此其杀身成仁,与蹈东海者何异!
邦人哀侯之死,相与为庙于梅溪,岁时享祭,后重建于县郭,其故衣冠尚存。
呜呼!
之功惠在当时,忠义在万世,其威灵神泽在一方之民,所谓人而宜为神者非耶?
所谓得正而祀,而人之乐之者非耶?
何舍生于此土、福此人之专且笃耶?
今兹宠赐频至,厥声益宏,迩昭远扬,香火所庇,又将不止于私笃吾土而已,是以不可无述,遂为书其概于石,而系以诗,使歌以祀
其诗曰:烈烈我,民之父母。
飞鸾,乃建兹土。
里有庙堂,家有香火。
载卜载谋,民用无苦。
大浸稽天,大旱石流,告于我,雨旸以休。
大疠靡瘳,罪罟弗收,告于我,衎我百忧。
航薄于危,我砥之;
盗厄于巇,我饵之;
螟螣蚀嘉,我已之;
猛兽毒人,我毙之。
匪繄我,我民畴依?
民食功,害究始。
嗜德如饴,逐义如水。
再时小邦,擅命干纪,恬彼𬱃𬱃,致我贞士。
矢身弗辱,卒抗以死。
本硕支昌,山高水长。
不随死亡,泽流无疆。
声闻我皇,叠其宠光。
繁降绥章,宜公宜王。
迪自一邦,达于南荒,以赫于四方。
按:乾隆《宁德县志》卷二,乾隆四十六年刻本。又见道光《福建通志》卷二八。
张竹山文藁序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八、《陵阳先生集》卷一三
予闻竹山张君名久,涂辄参差未及识。
菊存婿作《秦张谱》,于忠烈王从子恭庄公四世下,特书竹山,予用是盖知君能集。
己亥竹山来霅,始胥会。
风骨森秀,襟抱卓荦,殊非侯门富贵中人。
因相共剧谭,颇及往时中朝群叟,西州同社,所见闻如前日事,为之慨然,且叹其白首滞留之不遇也。
几间有文一编,题其上曰《惭藁》,好奇似太过,予惊焉。
自昔文人多护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苦不自知。
「小惭小好,大惭大好」,退之自知之,自言之,信斯言也。
中乡贡,其小惭乎;
进士第,其大惭乎;
宏词不尽中,其大惭而尚有未大者乎。
退之固曰:「观所试与得之之文,吾亦无甚愧焉」。
退之果惭乎否?
毋乃有激而言乎否?
则直戏耳。
竹山久谢场屋,其为未尝不欲步骤古作,而犹「惭藁」云者,激乎?
戏乎?
予故曰好奇似太过也。
大率喜持论者,文不必优;
优为文者,理不必胜。
以予观,竹山议论辨博倾四坐,洒洒可听,及伸纸操笔,一挥累幅,澜翻条畅,足以发其意之所欲言。
然不为支词曼说,言言皆理,自本自根。
而尤好言《易》,若铭若赞,列之座右,验之躬行日用无可愧。
竹山而既尽得之矣,非徒追琢时好而使人以为好者也。
夫亦有圣人之精,有圣人之蕴,予盖不能言,甚惭于竹山
或曰,惭之一字,万善从出,一惭之不忍,终身惭乎?
迨我暇矣,将于竹山乎叩之,以祛我惑,吾之惭庶几其少解也。
忠烈王传后 宋末元初 · 牟巘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九、《陵阳先生集》卷一五
天生非常之人,所以弭非常之变。
光武当四七之际,中天而济大业,时则有二十八将;
高宗百六之阨,南渡而成再造,时则有十三处战功。
君臣相得,岂非天之所授哉?
高宗御将,同符光武
张忠烈王,四将之首,战功之伟者也。
考其本末,大类好畤侯耿弇
扶风,而王家三阳,则乡里同;
光武卢奴,而王首事大元帅府,则遇合同
言使者从西方来,欲罢兵不可听;
王亦言蜡书从围城中来,此虏诈谋愿勿听,皆有关于利害。
郎骤至,夜渡呼沱,则合渔阳突骑,以拔邯郸
苗、刘甫诛,仓卒航海,王亦战明州城下,以挫兀术,皆有关于危急存亡。
至于破五校、破李成,皆为平剧盗;
临菑、破刘豫,皆为败齐寇。
大率英雄所见略同,非偶然者。
克济中兴,不亦宜乎?
予观光武黄石、存包桑,而外无彊虏;
不任三公,事归台阁,而内无权臣。
自克齐之后,功不再见,范蔚宗犹疑时之度数不足以相容。
而况绍兴倡和,桧实误国,方且挟强虏而忌功臣,则王之处此,盖有难于者矣。
江邈累疏,竟罢枢管,于是口绝言兵,全身远害而已。
尚赖主知,获保晚节。
虽英规伟画,或有未究,而苴茅胙土,延庆于后,子孙鼎贵,至今犹盛。
要终而论,视耿氏累叶功名,与汉兴衰者何以异也!
某曩侍先人,颇获窥金匮石室所藏建炎以来元功之次,每以副墨散落为叹。
王之五世孙模,予倩也。
卓有立志,能大其门而亢其宗。
暇日采旧史、参家乘,为此《传》以示余,词约而备,事综而实。
士大夫则知尊祖矣,盖深嘉之。
惟论史得引古相方,因详著如左,以附于云台之列。
史称「鸿烈」,忠烈之名,要当相与并垂无穷焉。
路吏张苍麓又别号养晦循国忠烈王诸孙。) 元 · 潘纯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寂寞麒麟阁,浮沈雁鹜行。
已闻书上考,犹(一作应)不负前王。
古井宫槐冷,空山海桧长。
归心似潮水,日日向(一作问)钱塘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一 射蜃湖(公所居在篁墩湖侧湖之神尝梦见于公曰吕湖蜃将恣陷篁墩诸村明当与之决战披白于肩者我也敢求助于公明日公俟于湖上顷之雾晦水声汹汹两牛角于湖上而肩白者屈公一矢中其黑者已而晴明湖水皆赤不踰夕有黑蜃毙于吉阳滩下)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王讳灵洗徽之休宁人当梁末以布衣起义兵禦侯景之乱州郡获全后为大将屡立战功封重安县以卒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忠壮生子二十二人其胤愈盛凡徽之程皆祖之而土人德王之功者因相与庙祀至今宋号其额曰世忠累封广烈孚佑显应忠惠侯加封忠烈显惠灵顺善应公元时再拜进王封本朝载在祀典出处之详具于史传然其遗迹在乡郡最多而散出无纪敏政辄收萃之以便子孙观览其所未知者尚俟他日追补焉
青草湖阴路,神人迹尚留。
雕翎方出彀,蜃气不成楼。
乱石滩声急,连村树色稠。
英魂知不散,时向此中游。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二 白石阡(公射蜃后有黄冠叩门曰感公厚德无以为报引公至黄牢山下以白石志之曰迁此可暴贵也言讫不见公奉母夫人葬焉)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灰韵
湖上妖氛灭,山前吉兆开。
黄冠离水府,白石定泉台。
墓碣龟仍在,冥仪兽半推。
年年寒食雨,时见远孙来。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三 相公(射蜃湖中有巨木相传为射蜃时所立棚木也更代犹存渔者触之必有祸号曰相公木以公为开府仪同三司故云)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棚木长千尺,蜿蜒距水涯。
皴皮躔荇带,老色映蘋花
雷雨春惊蛰星河夜汎槎。
渔舠莫轻近,神物此为家。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四 鼓吹台(公起乡兵拒侯景时尝率诸少年习战湖上传闻风雨之夕犹有鼓吹声)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壮士昔登台,乡兵取次裁。
鸣鼙催阵起,吹角召军回。
旧事传遗老,荒台没草莱。
至今风雨夕,犹讶战声来。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五 铧卜桥(公破贼后散兵于农方自负铧入田而朝命适至公仓皇以铧置水中卜休咎得吉卜焉桥因以名)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荷锄方出郭,徵诏忽临身。
问吉占田具,祈灵拜水神。
风云曾得意,溪壑自生春。
伫立长桥下,悠悠迹未陈。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六 洗马池(公与侯景别将战后洗马于此)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山前收战后,洗马向晴波。
髀肉加鞭久,腰痕受箭多。
敌兵愁弃甲,征戍喜投戈。
旧迹无寻处,沙头剩绿莎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七 射的山(公将兵过旌德抽矢射山誓平侯景故名)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空山崖石上,羽镞半留形。
鸟过不敢下,苔封疑有灵。
子孙传野史,守令刻新铭。
亦有南开府,忠勋继汗青。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八 歃血台(公与诸将讨侯景歃盟于此)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勤王初受命,仗剑即登坛。
左袒人争奋,中兴事不难。
令岩朱雀帜,盟重白鸡盘。
想像临戎处,荒山草木寒。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九 相公(公故宅尽为湖时有巨鱼出没人不敢取天气清晏时见宫室其下)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将军本龙种,居处化渊中。
变态时常见,真游路不通。
渚宫随烛显,海市向阳空。
不是多遗爱,人争说相公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十 千年木(公自营兆域祝曰子孙能大吾门当生大木既而生槠木一株大且十围后为风雨所偃旁出二枝宋时犹合抱云)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嘉木何年种,巃嵷护古坟。
蛇皮斜溜雨,龙角上排云。
手植传乡土,神游隔世氛。
子孙今万派,冠佩日纷纷。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十一 相公(公薨后土人于千年木下为坛奉祀以社公配焉)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结坛嘉树下,村赛鼓逢逢。
老稚冠裳杂,鸡豚俎豆丰。
灵旗朝送雨,神马夜嘶风。
自是阴功厚,年年配社公。
忠烈王遗迹十二咏 其十二 世忠庙宋时乡人以公灵应请立庙朝议以公为赵忠臣婴之裔元累封忠烈王本朝载在祀典) 明 · 程敏政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立孤人去远,孙子更流芳。
忠节高千古,神功被一方。
旧祠传异代,新爵换真王
何幸南归便,焚香拜寝堂。
西平府院君赠谥文翼韩公神道碑铭 明 · 李廷龟
四言诗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三
吾东方世家名阀载于国乘者。斑斑可谱。然或始盛而终衰。中窒而遂不振。至于世继赫业。弥久而弥昌者。则清之韩为最。其曰佐。丽祖统合三韩。位太尉三重大匡。传至讳康。用儒术显。相忠烈王为中赞。谥文惠。曰谢奇。宝文阁提学。曰渥。右政丞上党府院君谥思肃。曰公义。政堂文学清城君。谥平简。曰脩。右文馆大提学。亦以勋封清城君谥文敬。曰尚敬。领议政西原府院君谥文简。曰惠。咸吉道观察使。曰继禧。左赞西平君。谥文靖。盖九代连为卿相。是后四代。官虽不大显。亦皆闻人。讳士武。汉城府判官左参赞讳承元。旌善郡守左赞成。讳汝弼中枢府经历赠领议政。讳孝胤。以经术礼学重诸公间。卒官镜城判官赠领议政。公其第三子也。讳浚谦字益之号柳川。妣平山申氏。太尉节公崇谦之后。礼宾正健之女。以嘉靖丁巳。生公汉城之第。岐嶷夙成。六岁。能属文。出语惊人。甫十二三。所与游皆名胜。间有吟述。人多传诵。己卯。生员壮元。进士第七。其发解也。俱捷三场。而诗疑亦居魁。华誉籍甚。庚辰。遭议政公忧。乙酉。荐授泰陵参奉。丙戌。登第。即选史局检阅。寻录玉堂南床宣庙出御题。命儒臣制进。公居首。赐豹皮褥。李公山海亟称之曰。他日秉文衡者。必此人也。又次御制诗以进。赐马妆。俄迁注书。还奉教。己丑。例升典籍。即出补衿川县监。宣庙。询于政厅。知公有老母。乃点下。群议哗然。以用人颠倒劾政官。秋。赐暇书堂。冬。汝立谋逆事觉。公坐荐李震吉。论罢被逮。经月得释。伯氏参议公。亦杖配北塞。人皆为公危之。而公处之怡然。买田原州。移家就农。壬辰。叙拜礼曹正郎江原都事侍讲司书、冬。拜原州使。招集流亡。赈抚疲羸。一境赖之。乙未。以持平召。移弼正言弘文馆校理。兼弼。都体察使相成龙辟公从事。出巡两西。相器重公。契许如平交。有军国大事。须公参决。廷议方欲不次用公。一日。政拟副修撰。又拟岭南方伯。世所仅见也。俄拜校理。兼辅德。荐拜议政府检详舍人。历副应教、司谏、辅德、执义。兼承文院参校。掌撰咨揭文书。丁酉八月。自典翰特拜同副承旨。升至左副。时贼迫湖畿。天朝提督麻贵邀上并马渡江。请遣有智计宰臣一人。先往备刍粮。上即命公往。贼败乃还。升右承旨。建请依天朝设摆拨。边书疾传。至今称便。。升拜京畿监司戊戌。辞递。为佥枢。拜大司成己亥。出为庆尚观察使。时洪汝谆等既构劾相。欲并及公。未有以发也。及公按岭南。素恶郑仁弘为人。过其门不入。有所托亦不施。仁弘大憾。嗾其徒文弘道。构捏罢。庚子。叙拜兵曹参判、同知春秋馆事。辛丑。兼四道都体察副使壬寅。复自兵曹参判。出拜全罗监司癸卯。辞递。授礼曹参判。时疆域多虞。上谋元帅于大臣李相德馨曰。韩某职秩虽卑。望实俱优。无踰于此人。遂拜四道都元帅嘉善元帅。国朝一人云。仍拜弘文馆副提学甲辰。移吏曹参判。递授副提学、工曹参判。。复拜吏曹参判。兼右宾客乙巳。视师于湖岭。将行乞解铨。不许。有旨召还。赐内厩马。屡辞得递。拜大司成副提学。特升户曹判书。值丙午诏使之行。能调度赢诎。接应有裕。历大司宪。兼同知经筵事。出拜平安监司戊申丁大夫人忧。制除。拜判尹、大司宪咸镜道观察使。下车之初。慨然以风化自任。礼高年旌异行。诱掖士子。设为程式以兴劝刊家礼、小学。冠婚丧祭之制。课以方书。广布闾巷。俾民诵读。天荒之域。一变文教。癸丑。死囚朴应犀与尔瞻谋。从狱中上变。狱翻为逆。遂杀国舅延兴府院君金悌男。囚永昌大君于江华。辞连荐绅。初宣庙疾大渐。虑光海不克保骨肉。乃手书遗教略曰。死生有命。夫复何言。但大君幼稚。未及见长成。以此耿耿耳。我不幸后。人心难测。万有邪说。愿诸公爱护扶持。敢以此托之。外面书公等七人名。封置宫中。诸公莫之知也。至是尔瞻谓遗教为矫诬。献纳活等。先论七臣。不即辨明。公亦削仕版。俄有郑浃者受凶徒阴訹。广引名公卿。逮捕四出。公又被收。光海亲鞫问状。即放归田里。公与延兴素不相能。有事可證。临鞫。亲戚劝公供实。曰。死生命也。急难之际。卖人而图免。吾不忍为。蒙释之日。即出湖庄。与伯氏参议公分山而居。杖屦来往。讨阅经史。诗酒为乐。凶徒欲来访。避之不见。有候问亦不答。其待小人之严如此。尔瞻辈欲遂废母后。追戮延兴。尸陈诸市。丁巳。复窜七臣。公付处忠原。葺茅为数椽。居谪五年。不出户庭。辛酉。量移骊州。奴贼陷辽广。声言东抢。中外汹汹。将出元帅而难其人。备局会推以为非韩某不可。遂自谪所。叙拜知中枢府事。兼五道都元帅。积祸之馀。黾勉赴召。而时事无可为者矣。公拜疏乞免。光海以大寒索裘为批。。贼至林畔。公收拾旧部伍。疾驱而西。开府中和。癸亥。我圣上举义反正。中宫殿下正位坤极。进拜公辅国崇禄大夫领敦宁府事西平府院君朝议以国舅礼尊。不宜居外。召公还。公承命踧踖。寝食不宁。兼留都都体察使。公以亲不当与军国事屡辞。不允。甲子逆适称兵。公扈驾南迁。适诛扈还。兼知春秋。同修光海日记。力辞不拜。又辞递都体察使都总管丁卯奴贼之变。公以陪卫大将。从王世子分朝南下。至全州为抚军司堂上。调护施设。军民大悦。贼退。奉分朝会行在还京。疾甚。公召子弟书启草。若将有遗表。而已不能言矣。犹使正席迁厅事遂卒。七月十七日也。春秋七十一。讣闻。上震悼。辍朝三日。遣中使庀丧事。王世子即日举哀。比葬临吊。自卿士以至禁旅市民胥吏仆隶。莫不奔走涕泣曰。善人亡矣。国其如何。来吊者哭之皆哀甚。会窆者三百馀人。其年九月壬午。葬原州阴枝村庚向之原。太常议易名之典。赠谥曰文翼公。夫人黄氏。昌原望族。世有衣冠。考讳珹。礼曹左郎赠吏曹参判。娶高原郡守李公皋女。生夫人于辛酉。年十四归公。端庄淑哲。舅姑爱之。治家主馈。咸有法。公家素贫。朝夕假贷。而蘩酒食之供。未尝见窭色。年三十四。卒于原州衙。后赠贞夫人。进封山府夫人。举二男四女。男长曰会一南阳府使。娶判书李诚中女。生二男三女。男以成、以平。女适士人申翊隆、郑何。馀幼。曰昭一。秀而夭。娶领议政柳永庆女。生一女。亦夭。女长适宗簿寺正李幼渊。生一女。适别坐安献规。次适侍讲院辅德吕尔徵。次适大司谏郑百昌。生一男一女。男曰兴。女幼。次即我中宫殿下。载诞元良。尊居储贰。次曰凤林大君。曰㴭、曰滚。时未出閤。侧室有二女。许通李焕、珍原副守世完。其婿也。以成娶典籍安弘量女。生一男。申翊隆二男一女。郑何二男。安献规三男一女。焕一女。世完一男。皆幼。公貌秀而气完。质厚而材良。宽平而严重。笃实而华雅。望之知为大德君子。平居无疾言遽色。举止凝远。恒若有所筹度。接物浑是一团和气。闻人过辄不乐。事虽可怒。不形于色辞。人或故激之。亦笑而不嗔。其被逮自北来也。金吾郎承贼臣指。窘辱备至。公待之益恭。饬子弟无敢怨言。后有问其名者终不言。嗜儒敦书。尤好礼学。博闻强记。观书数行俱下。一经眼终身不忘。明习国家故事。文献典章。损益沿革。靡不贯穿。以故朝廷凡有事。必就质于公。孝友敦睦。出于至性。早与伯氏参议公受庭训。一家之内。恒有师友讲劘之乐事。大夫人色养无方。虽在患难贫约。必尽脂瀡之供。逮公历镇雄藩。参议公连宰钜邑。迭奉板舆。极繁华娱乐之荣。每寿席。大夫人辄止众乐。使奏感君恩。公演其辞为续曲以进。又与朝中士大夫作寿亲契。时节称觞上寿。宣庙特赐酒乐以荣之。其归觐也。必赐药物。公每恸仲氏早逝。姊妹多没。抚诸孤逾己出。与参议公半世同居。棠棣之乐。至老如一日。重然诺好赈施。戚故之。穷乏者。咸取足焉。设同宗会。以明昭穆之序。清州太尉旧里。伯氏牧是州。公议于伯氏。筑坛以祭。立石记之。尝筑小斋于下。扁之曰归来。盖其雅志也。为文。平铺赡畅。不事浮靡。又遒逸有趣。不喜夸诩。故收录不多。惜矣。噫。公以交章行谊。遇知宣庙。负一时经济之望。入而论思经幄。出而宣力四方。风猷显重。绩庸茂著。此可以观公之业欤。屡遭祸网。不以为戚。起谪所登将坛。不以为泰。卒遇之若素。忽敛之如寂。其可以进退荣辱窥公浅深哉。身都宫府。位绝百僚。而宅不广一架。奴婢之籍。不增一人。恭俭之操。晚而益笃。此亦公之细行也。超然富贵之外。绝口不道时事。扶植士类。遏绝奸倖。使君子有所恃。小人不敢私。致国家和平之福。此可以观公之大欤。余与公文酒游从四十馀年矣。一未见暴慢之色。一未闻忮害之言。公真长者矣。既葬之明年。公之胤南阳公。以大司谏郑公百昌之状。泣而叩余曰。先公雅重子。大夫人幽墟之石。子实铭之。今谨治石以俟。此盖先志也。愿子之终惠也。凡往返三四请益勤。则谨就郑公之状若谱。得其所以基于初盛于中施于后者如是。而公之德业有以光大先烈者又如是也。铭曰。
远矣华胄,太尉业之,既积而播。
惟德与位,世趾其美,至公益大。
我公之才,天实生之,将以厚用。
爰自布衣,期以公辅走卒皆诵。
如海之涵,如春之和,如凤之仪。
既畀全德,恒持重望,福禄随之。
翊我宣庙,为瑞于朝,润色鸿猷。
为祥于家,笃降妊姒,启无疆休。
惟礼是服,惟才是惜,好善之诚。
经济之手,暂试而窒,十载艰贞。
日月重明,风雷震荡,公屹如山。
释师归朝,将欤相欤,万人环之。
公愈敛退,避权若浼,淡然寒士。
自家而国,坤化丕行,关雎麟趾。
嗟公之业,奚但光前,泽在斯民。
公归于天,我诗于石,不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