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碑 唐 · 郤昂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一
垂象者元。
上昭乎天厩天驷。
体元者圣。
下列乎廋人校人。
骥称其德。
亦已远矣。
愿言马之志。
曾有意乎。
粤若乾道为良。
坤元利牝。
驹从渥水
骏发中庐
屈产贵其能鸣。
雁门多其美脊。
岂止宗生冀北
族施汧西而已哉。
自相士运其天机。
孙阳明其骨性。
秦赞涖其前后。
许卫详其毛色。
悲伐在其股膺。
寒管议其唇齿。
麻朝訾其颊胲。
女厉辨其目眸。
轩辕得之过寒门。
穆满得之游昆崙。
周王得之平东邻。
汉帝得之定西秦。
高祖得之四至。
我开元得之五辂备。
敢问毛虫三百六十。
其谁力多于是乎。
夏殷以还。
经传莫纪。
周制厩马。
始颁厥官。
凡十二闲。
马三千四百五十六。
始皇吞并宇内。
六万骑之国。
马尽归秦。
汉武大脩甲兵。
崇饬战马至四十万匹。
是多乎哉。
自魏及隋。
天下骚动。
疲劳死转。
数不足徵。
我有唐之新造国也。
赤岸泽仅得牝牡三千匹。
太仆张万岁傍陇右驯字之。
四十年间。
孳息成七十万六千匹。
属张氏替职。
圉师败官。
马之教駣。
日失其序。
开元初
唯得二十四万匹。
至十九年。
复成四十四万匹。
今之盈缩。
亦不甚过。
上耕耤之明年
命我邠公典斯马政。
公齐其饮食。
视其良驽。
廥刍庌凉。
纲恶去害。
天子以公有伯翳宜生之德。
爰锡土田。
日磾善养之功。
真堪宰相
召公入掌三事。
外司百揆。
调饪鼎实。
缉熙帝繇。
夷吾果理于高徯。
咎单谌畅于伊尹
帝曰。
若予邠之后。
亮采惠畴。
佥曰元祐。
帝曰俞。
咨祐。
汝作小司空
兼攼牧圉。
李公言成允令。
才实允宗。
恪居本朝。
能率大戛。
载习载步。
(禾崔)之秣之。
疏秽镇浮。
受剂听讼。
匪烧匪剔。
斯马斯才。
天之宠。
未可涯也。
判官尚乘奉御长孙勖寿安贺兰华阴主簿常冀。
并心悬规镜。
家韫赐书。
投刃靡全。
应机立断。
侣昌门之骖乘。
行翼圣仙。
子况之能官。
坐登卿相。
有原迓浦。
非大而何。
雅所谓恺悌君子。
干禄恺悌。
信矣。
先是国家以岐山近甸。
邠土晚寒。
宁州壤甘。
泾水流恶。
泽茂丰草。
地平鲜原
当古公走马之郊。
接非子犬邱之野。
度其四境。
分署八坊。
其五在岐。
其馀在三郡。
保乐第一。
苏忠主之。
甘露第二。
刘义尸之。
普润第三。
田敬董之。
普润第四。
邵业监之。
岐阳第五。
李行守之。
太平第六。
马庆尹之。
宜禄第七。
曾睿领之。
安定第八。
正之。
八人者。
或折冲御侮。
果毅昭戎。
射御不违。
始终惟一。
又命朝散大夫都苑总监韦绩总以统之。
韦公敢行利物。
克壮远猷。
悉心效官。
尽瘁事国。
口占诸吏。
躬亲百为。
攻特执驹。
禁𧔞驱䗽。
抚和趣马
慰荐扈人。
陈损益以示其方。
明赏罚以防其慢。
立封准以课其程。
均众寡以节其宜。
告之以畏威。
申之以诱掖。
曰。
善而筐蜃。
辞而缨纕。
除而兹。
剪而盖。
皆当循尔职制。
无使我马元黄。
抱公绝私。
匪怒伊教。
君子曰。
韦公之𢥠下如此。
欲辞福禄得乎。
人从话言。
马赖调豢。
将蕃其类。
必谨其初。
故春祭房星。
尊祖也。
夏祭先牧。
尚养也。
秋祭马社
敬乘也。
冬祭马步
存神也。
然后时其出入。
侦其肥羸。
一其种性。
殊其皂枥。
旌别淑慝。
无相夺伦。
试言夫名。
且曰献状。
其名则汗血山子。
桃骖绿耳
金喙腾黄。
驺吾吉光。
蒲梢启服。
野麋娥鹿。
白蚁鸡斯。
蜚鸿母儿。
遗风騕袅。
兹白铁离。
项王之骓。
符主之騧。
桓氏之骢。
晋侯之駮。
魏公绝影。
唐国骕骦。
刘之的颅。
吕之赤兔
其状则八尺之戎。
七尺之騋。
六尺之骄。
三尺之果下。
文臂花肩。
阴唇白颠。
握踠作足。
昆蹄素悬。
缟形如练。
紫目如电。
有駹有騱。
有𦐛有驠。
骘騇异群。
骊騵亦分。
散如摛锦。
聚若屯云。
若乃审其容貌。
观其尾鬣。
司其正骨。
鉴其回毛。
膺为宜乘。
肘为减阳。
干为茀方。
背为阕广。
水火又明。
城郭又张。
逸跃翘陆。
䟃𧽼跼顾。
升甗龁草。
降阿饮沱。
骙而翔。
馺而走。
如龙如彪。
或寝或吪。
骉至特立。
仰鸣俯喷。
威仪变态。
不可谈详。
田事既昭。
军容大备。
有马如此。
何忧乎戎。
由是判官长上果毅都尉成公雅贞尹承顺兼诸寮吏。
及四郡齐人。
八坊长户。
因杂然相与谋曰。
天子亭育我。
邠公覆露我。
李公司牧我。
韦公喔咻我。
君臣同德
其利博哉。
若不毛举数事。
指敕大较。
虽隶圉之后。
将不食吾馀。
且保乐者。
石门马坊也。
其旧制褊狭。
多历年所。
栋折榱摧。
聩墙填堑。
甘露先置在九成苑外。
土良𧲛美。
不迨苑中。
今兹数公得请于帝。
有诏令新保乐。
徙甘露。
所云创葺。
许用正钱。
今则量抽掌闲供饲国马数内商搉。
纳其资课。
回给工人。
计一岁省库钱七百贯有奇。
以约财裨国。
其利一也。
甲令曰。
诸坊马每年四月十一日停料野放。
今则以三月中候。
阳崖坟盈。
春草先长。
便停稿谷。
俾逐川原。
计一岁减菽粟四千石。
箕秆三万围。
来年之用。
以随时豫蓄。
其利二也。
八坊营田一千二百三十馀顷。
析置十屯。
密迩农家。
悦来租垦。
王在京邑
则税其生刍。
天旋洛师。
乃藏厥嘉实。
岁中收贮二万五千石。
薪蒸倍之。
以安氓尽地。
其利三也。
又缘马所须。
羁绊剪刷。
釜镬畚帚。
注药灌刮之物。
义疀涤除之器。
比年皆旁劳州县。
长度公钱。
诛求无时。
不给其用。
寖以承弊。
人多惧忧。
今则权差夫丁。
率自采造。
成二万六千五百三十石升枚具。
中省百姓供费三千贯。
以柅烦激惰。
其利四也。
内厩马每年有瘠者病者。
老者疲者。
择其不任者。
以颁诸坊。
则必喂之艾之。
行之节之。
俟其跳梁。
俟其充腯。
而后入之。
以内癯起废。
其利五也。
是五者。
有仁人焉。
有王政焉。
何独师古。
始为成宪。
则知从邠公之教可以阜。
从李公之法可以经。
从三判官之干蛊。
可以事事无留。
从韦公之训词。
可以孜孜不怠。
古者有劳于国则纪之。
有功于人亦纪之。
里克赋在坰之颂。
燕公篆监牧之作。
吾从二史臣之后。
安敢坠于斯文。
其词曰。
王乘玉兮德至山陵。
泽马于峊兮屡惟休徵。
君命臣力兮庶绩其凝。
八坊载就兮毕来斯升。
岐山之下兮田畴好。
泾水之将兮多美草。
缭垣墉兮积刍稿。
天马来兮从东道
群紫燕兮骈绿蛇。
骨象奇兮归帝家。
毛御风兮蹄践雪。
举籋云兮低喷沙。
既伯既祷兮无灾害。
有駜有容兮真沛艾。
缟身朱鬣兮又白颠。
聣影长鸣兮声造天。
今安匹兮龙为友。
吾君驭兮寿千年。
真宗皇帝论进善去恶疏至道三年九月 北宋 · 刁衎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宋史》卷四四一《刁衎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
臣闻:天下,大器也;
群生,众畜也。
治大器者执一以正其度,保众畜者齐化以臻其原。
故至人谓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又曰:帝王乘地而总万物,以用人也。
则知万乘之尊,一人之位,等天地之覆焘,若日月之照临,可不慎思虑以安民,系惨舒而被物!
所以笃善道以垂化,而民谓之所天;
怀凶德以害世,而民谓之独夫。
则君之于民,善恶有如是之验;
民之于君,毁誉有如是之异。
陛下纂图兹始,布政惟新,所宜上顺天心,下从人欲,进善以去恶,避毁而来誉。
遵唐、虞之治,斥之乱,私赏无及于小人,私罚无施于君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开谏诤之门,塞谗佞之口,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无以春秋鼎盛而耽于逸游,无以血气方刚而惑于声色。
太祖之勤俭。
太宗之惠慈,答天地敷锡之意,保祖宗艰难之业,则周成、汉文二宗之美,不可同年而议拟也。
晋江承天寺陀罗尼经幢淳化二年十一月 北宋 · 王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八、《闽中金石略》卷三、《福建金石志》石五
窃以佛顶陀罗尼幢者,具等特之胜力,总无为之妙门,能令欲海尘飞,我山冰泮,足使含灵之类,俱臻彼岸之程。
是以大婆茄婆,特所称赞,善崇斯绩,弘及无垠。
宋改元淳化之二载,泉城寿宁寺福沙门处峦,以勤度心,得不思议,善捐所爱,庸导群情。
自备工直,于所居寺大殿之西陛为今圣上严建是幢一座,庶上穷非想,下括泥犁,遍周夷夏之民人,遐格飞潜之品汇,尽沐慈悲之泽,同符惠施之因。
□以□呈能,贞珉就琢,巍层俨若,胜绩炜如。
然愿奉此玄功,□资宸扆,俾帝祚与轮王而并轨,寿山将劫石以齐基。
□□□□,永镇□□。
是岁冬十有一月志之。
琅琊王乘、僧元□。
李郡王行状1050年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宋景文集》卷六一、《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李用和字审礼,年六十三。
郡王陇西冠姓,世系数徙,邢公自馀杭北还,遂籍祥符为土著。
王即章懿皇后母弟。
性审谨,慥慥自将。
少为魏王彭城刘美所识,且与王有里表,故任为三班奉识。
试剧有能,三迁右侍禁
俄兼閤门祗候,为开封府考城县兵马都监
明道元年章懿皇后崩,诏王会丧京师,已葬,转礼宾副使
持节劳赐西平王德明奉使有指。
是岁,大营宫室,王分护涂填宫城,迁正使,兼领皇城司
明年,改葬懿后,诏王佐经总,哀恪诚尽。
故陵地卑,不能无沮洳,上怒有司谋始不谨,俗簿责其由。
命王按视,王畏得罪者众,委曲申理,由是稍解,主者皆释不诛。
九月,改崇仪使贺州刺史,领介兵千骑,护梓宫而西。
嘉王之勤,锡慰系道。
十月,复土。
明年二月,诏王乘传行后陵。
还,拜宁州刺史
是冬,改泽州团练使
四年,进庆州防御使
岁中,为鄜州观察使,并仍皇城司
王有风力,部分严整,其条约典旧无一日不讨于官。
帝益亲任之。
宝元二年,以观察印充殿前都虞候,又兼鄜延路驻泊马步军副都部署
未行,加拜永清军节度观察留后
其秋,换真定府定州路副部署
八月,赴屯。
王下车,晓敕军伍,习战阵,抶惰勉勤,营和畏威。
又悉所赐具醪饩,日月享宴,讫无留赀。
明年,擢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更为兵马都部署
十二月,召还。
庆历元年,徙帅马军
明年,拜建武军节度,进领殿前副都指挥使
此三帅府,分提天下兵,以卫天子镇方夏者,居则持扣杖侍楯下,出则导乘舆夹驰离卫,其所以亲近倚爱莫二。
王遍历之,出入六年,不懈而虔,未尝有过。
后因请见,自陈多病,愿解近职,还私门。
上亦以王戚最尊,且春秋高,宜见优礼,不当犹以职事婴之。
乃以建武节、检校太傅进为宣徽北院使
逾月,改彰德军节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欲王远去,故留为景灵宫使
王既位显务閒,常阖门移告。
八年十月,上亲临问,赐银五千两。
王顿首让,不许。
月馀,有瘳,勉入谒。
十一月,进检校太尉兼侍中,仍彰德节度
王小心简素,虽以元舅之重,在百官诸侯上,未尝招宾客为赫赫声势。
有所荐引,皆长厚知名士。
不殖赀产,不侈居庑,膳不重肴,室无焞龟,厩无驹,四方饷遗一不纳。
在朝廷兢兢,入私门申申,虽子弟皆奉承修饬,耻为纨裤近习事。
初,王未有第,上以芳林园假之,王固辞不敢处,乃假今第。
景祐中,天子再郊,皆为大内居守,其见信于上如此。
皇祐二年秋七月,疾革,乘舆即见卧内。
王治家,素不为后计,上哀之,赐银三千两,以所居长为王第,斥官邸无虑数千万直,俾之得永收其入。
二子一孙未仕者,悉给廪钱。
中子西上閤门副使珣,上尝许为閤门使
至是,拜床下,欲王及见之。
甲辰,乃薨。
上即日临吊为恸。
赙赗加等,以太师、中书令陇西郡王制书告于柩。
特诏罢五日朝,发哀苑次。
王诸子中,璋、珣、玮先显。
璋为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眉州防御使
玮选尚福康公主,主待年前,拜为滨州刺史驸马都尉
皆忠力静畏,虽微荫籍,犹能以才自奋于时也。
自古外家负贵近,出入禁省,非纵磬险谒,即贪墨不终,故婴、鼢以通轻侠亡,阴、窦以奢状败。
郡王据肺腑之地,可以市权,可以干恩,否则狗马射猎,钟鼓女伎,以穷玩好。
今乃畏渐防微,反若韦布儒者,无秋毫之咎挠朝廷法,可谓外戚之贤家,三事之哲老欤?
《诗》称令终者善其终也,若王非耶!
今葬有日,史臣被诏,次王行实,敢告有司,请循谥法。
谨状。
乞考详王乘春秋统解奏元祐四年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六
臣窃以朝廷复《春秋》之科,为置博士,所以扶进微学,敦劝诸生,甚大惠也。
然而圣经简奥,传注之家未能尽通其蕴,谓宜博采众说,参求所长,庶几一经馀义,涣然易释。
臣伏见辖下广安军乡贡进士王乘,少壮好学,白首不倦。
尝撰《春秋统解》三卷,《序引》二十四篇,推明笔法,得其大旨。
比之陈岳《折衷》,王沿《集传》,孙复《发微》,不在其下。
曾于元祐二年九月中缮写投进讫。
伏乞圣慈特赐检会,诏侍从馆阁臣僚考详其书。
或万一有补经术,即乞藏于秘府,以备一家之说,以广四部之盛。
再荐王乘春秋统解奏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九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六
臣先任梓州路转运使日,于元祐四年曾奏举广安军乡贡进士王乘所撰《春秋统解》及《序引》等篇,推明笔法,得其大旨,乞诏侍从馆阁臣僚考详其书,藏于秘府,以备一家之说。
臣伏见朝廷崇尚《春秋》之学,复置博士,施于科举,此乃圣世大公至正之道。
尊经劝学,必先原本,不以好恶辩讷而为之废兴盛衰也。
所著《统解》等书,简易明白,有补经训。
傥使学者从而习之,沿波讨源,窥见圣蕴,诚于文治之世,不为小补。
年过七十,无心仕进,或蒙盛时,博收广采,得以伸发平生讲解之学,上助朝廷崇儒重道之意万分之一,不胜幸甚。
伏望圣慈察臣区区,特降睿旨,检会臣前奏并今来所请施行。
乞将来郊礼止用玉辂奏隆兴二年二月八日 宋 · 黄中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八○五页、《中兴礼书》卷二○
伏睹圣旨指挥,今岁冬日至郊见上帝,用遵太祖皇帝典故,除事神仪物外,乘舆服御并从省约。
本部已逐一条具外,独有五辂未敢轻议。
窃详自来大礼虽五辂并设,然考之礼经,玉辂以祀,金辂以宾,象辂以朝,革辂以即戎,木辂以田。
而祭祀所用者,一玉而已。
之职虽曰「凡会同军旅,以从」,而后郑释曰:「王乘,以其馀行,亦以华国」。
然则金、象、革、木四,不过为一时观美,非其所也。
方承平时,五者并设,固不为过,今圣主方欲隆俭德而戒劳民,其舆服御之费又无大于此四者,有司敢不钦承?
所有今来郊礼,欲乞因时之宜,止用玉辂,其馀四权不以从。
庶几有以仰副明诏,且于礼经无所背戾。
按:《宋会要辑稿》舆服一之三八(第二册第一七六○页)。又见同书礼一四之九○(第一册第六三二页)。
商辂铭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五、《浪语集》卷三二
汤既胜夏,复归于亳,乃变服殊号,肇新仪物。
皇天降命,厥有山车之祥,王用因夏钩车,作商大辂。
弃根不揉,用成乃质;
繁缨一就,用简乃文。
驾车结旌,𦃃帱越席,于以昭俭章德,郊见于神天。
王朝入于路门,在宾阶面。
王乘不式,诸侯不赐。
惟曰:王之正,庸以养礼辨名。
肆厥后世王,越厥万世,虽有作者,罔或于兹路之加。
闻君子之为邦,亦曰惟兹商辂,是是取。
大史式垂厥范,铭于路之旂常。
铭曰:
于赫皇天,有严降命。
眷尔立王,往徂求定。
武王昭鉴,山出器车。
代夏作商,仪章以殊。
乃作路车,名昭路寝。
曰于乎,我我懔。
郊于飨帝,敬而无式。
秩秩威仪,维民之则。
者钩,匪攻自曲。
彼饰者文,匪彫自木。
岂曰无文,维金之根。
岂曰无揉,维材之矫。
席有结草,建有结旌。
亦有王章,一就繁缨。
人悦其华,我崇其质。
德之攸行,匪车无出。
宿在车下,而依衡。
四牡既均,我车彭彭。
岂无彤车,驾白马。
载好和鸾,锵锵步武。
王绥尔成,百王爰法。
曷不肃雍,王车轧轧。
于乎车仆,辙视尔前。
无覆无偾,王道平平。
夏后履癸,驾车以人。
六辔沃兮,姒宗以沦。
铭于太常昭俭素!
训亦有言:商之辂。
周礼论 南宋 · 王炎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双溪集》卷四、《新安文献志》卷三二
《周官》六典,周公经治之法也。
秦人秉竹简以畀炎火。
汉兴,诸儒传于煨烬之馀,藏于岩穴之间,其书已亡而幸存。
汉既除挟书之律,武帝时六典始出,帝不以为善,作十论、七难以排之,藏于秘府,不立于学官,其书虽存而如亡。
天下之治不可无法,犹之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
六典之备也,武帝之志欲驰骛于规矩准绳之外,虽四代之书且以为朴学而弗好,其于《周礼》何有,立论排之宜矣。
东都诸儒知有《周礼》,而其说不同。
以为战国阴谋之书者,何休也;
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者,郑康成也。
六官所掌,纲正而目举,井井有条,而诋之以为战国之阴谋,休谬矣。
康成以为致太平之迹,其说亦未然也。
治法至太平而大备,而所以致太平者不专系于法之详也。
周公辅政,流言,不安于朝,而之于东都
及其《鸱鸮》之诗作、《金縢》之书启,然后成王逆公以归。
既归之后,伐,作洛邑,迁殷民。
既平,殷民既迁,洛邑既成,公则归政成王矣。
当公归政之时,成王莅政之初,淮夷犹未定也,而况公未归政,未平,殷民未迁,洛邑未成,虽有六典,安得尽举而行之?
成王即政,巡侯甸,伐淮夷,中外无事,还归在丰,作《周官》之书以戒饬卿士大夫,则周公经制,盖施行于此时。
吾是以知六典之法至太平而后备,非用六典而能致太平也。
夫为治有定法,天下无定时,时异则法异,虽禹相授一道,法亦不能无损益也。
分画九州,尧之制也,至舜则析而为十有二州。
分命羲、和,尧之制也,至夏则羲、和合为一官。
圣人察人情,观世变,立法经治,虽不可变,亦不可泥古,此周公之意也。
而读《周礼》者至今不能无疑:王畿不可以方千里也,五服不可以分为九服也,三等之国不可斥之以为五等也,井田之制积同为成,积丘为县都,内外不容异制也。
或者见其可疑,则曰《周礼》非周公之全书也,盖汉儒以意易之者多矣。
汉儒之言《周礼》,诚不能无失,然亦不敢遽变其意也。
考之于经,见其可疑,举而归罪于汉儒,岂得至论哉?
且夫禹之五服,服五百里,各指一面言之,故东西相距而五千。
周之九服,方五百里,则以其方广言之,东西相距其地亦止于五千,又何斥大封域之有?
梁州之地,职方所无,周公岂不能复先王之故土而治之?
然而不在封域之内者,务广德不务广地可知矣。
言其斥大封域而九服,考之不详之故也。
周之洛邑,虽曰天地之中,北近大河,东西长而南北狭,不可以规方千里
然温在今之河北,下阳在今之河东,皆畿内地,不以河为限也。
若曰河南,不能规方千里,则商人之都在河北涯,「邦畿千里」,何以见于《商颂》?
则言千里王畿之非实者,亦考之不详之故也。
井田之法,凡九夫井,皆以成田言之,沟洫道涂不与焉。
内而乡遂,外而县都,其法一也。
然在乡遂则自一井积之,方十里成,又自一成积之,方百里同,所以定乡授田之数也。
在家邑则自一井积而为邑,丘,甸,四甸县,四县都,所以定公卿之采地也。
郑康成不察内之成同、外之邑都皆自一井积之,见其广狭不同,而以为井田异制。
又为之说曰:「一甸之地旁加一里以为成,一都之地旁加十里而同」。
康成之误,有以汩经之文,而谓先王井地之制不应内外异法,此又考之不详之过也。
若夫三等之国分为五等,则周公之意盖逆虑世变而求有以制之也。
唐虞之世,天下号为万国,然强则肆,弱则屈,敌则争,于是迭相兼并。
至周之初,宇内不过千八百国,则向之万国,社稷丘墟十七八矣。
周公于是欲分而五等,自公以下所食之地少,附庸之国多,欲其以大比小,以小事大,庶几可以小大相维。
然必建邦国之时方定其地,初非取先王经制之国,尽从而更张之也。
周公虽定六官之制,亦度时措之宜而行之,盖有定其制而未行者矣,亦有已行之,后世随时而变者矣。
定鼎郏鄏,谓之建国以为民极,然未尝都洛,幽王之败,周始东徙,此所谓定其制而未行者。
三等之国分为五等,法虽立而未行,亦此意也。
五刑之罪二千五百,穆王变为祥刑凡三千条。
穆王成王未远也,然不用周公之法。
《吕刑》一书,夫子盖有取焉。
此所谓后世随时而变者也。
若曰徙封数大国,则诸侯尽扰司徒之制,言封国不言徙国,以封为徙,此又考之不详之过也。
虽然,前辈之所疑者吾固推经意而辨之矣。
《周礼》犹有可疑者,先儒盖未之疑也。
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且祀昊天于南至服裘为宜,祀黄帝季夏盛暑之月而亦服裘,可乎?
王搢大圭,又执镇圭以朝日。
《考工记》谓之大圭其长三尺,杼上首。
郑康成谓玉方一寸其重一斤,若圭长三尺,设若其博二寸有半,其厚四分,则其重殆三十斤,而王能搢之乎?
王乘玉辂,建太常,维者六人,服皆衮冕。
夫衮冕,王与上公之服也,维太常者徒行于车后,乃亦衣龙衮,与王同服,不几于尊卑无辨乎?
太宰六官之长也,其属六十,而内小臣、寺人、九嫔、世妇、女御之职皆与焉。
以天子之正卿,而宦寺宫妾悉为之属,不已亵乎?
天官既有世妇,春官又有世妇,且曰每宫卿二人。
谓之妇,则不得以为卿。
郑康成乃曰如汉有长秋,亦以士人居之。
夫士人为卿,则又不得谓之妇矣。
王后六宫,而天子六卿,若宫有二卿,则卿十有二人,何其数之多耶?
《周礼》一书,今学者所传,康成之训释也,则康成可谓有功于《周礼》矣。
虽然,六官之制度以康成而传,亦以康成而晦。
康成之于经,一则以纬说汩之,一则以臆说汩之,是以周公之典,其意不得不晦也。
周公之典既晦,是以学者不得不疑也。
前辈之所疑者,不揆其僣而释之。
而吾之所疑,则世未有辨之者,后必有能辨之者矣。
故表其说以待来者考正焉。
拟虞美人歌 元 · 陈泰
项羽坚壁垓下夜燕悲歌美人氏和之予因广之云
王倍汉力,王输汉时
汉购王首,王出安之。
莫爱匪妾,莫驭匪骓。
骓不能言,妾哀致辞。
辞曰:星荧荧兮陨空,泪洒洒兮营中。
妾生误王兮死无终,楚犹竞兮天回风。
王乘骓兮去为龙,妾归骨兮江东
权叔正 其一 明 · 金宇颙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东冈先生文集卷之一
百计终归没尾颠,惟知第一是归田。
舟中叩枻王乘兴,驴背吟诗孟耸肩。
昆明湖泛舟即景杂咏乾隆辛卯 清 · 弘历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九
一片玻瓈万顷如,轻舟耐可泛澄虚(舟名)
湖芳岸秀供时赏,水色山光自太初。
六棹翻如举六翮,轩轩亦足拟凌云。
因思班氏连珠语班固连珠鸾凤养六翮以凌云帝王乘英雄以济民),三握求贤敢不勤。
湖波今比旧时宽,骤雨涨来虑泛澜(向蓄湖水灌田期于多潴前月骤雨西山诸水并注湖涨平堤因启青龙桥闸为尾闾之泄水乃随落遂不令多留底水以防潦集近日湖波觉减于前事难两全大率如是)
豫泄尾闾翻致浅,从来利弊两全难。
水华适遇涨漫(平声)(今岁将发花适逢波涨浸及茎叶因而花事不及常年之盛幸涨退甚速不致伤稼虽损亦何碍乎),花朵不如往岁多。
消速幸无害禾黍,吾宁图祗为观荷。
六桥一带亘长堤,堤界昆明东与西。
舟过荇桥景又别,睇佳榭似早相徯。
平壤怀古 其三 己亥 清 · 申锡愚
七言绝句 押齐韵 出处:海藏集卷之三
缥渺离宫望九梯,永明寺畔白云低。
麒麟宝马游何处,草没朝天石上啼(九梯宫。东明王旧宫。其址在永明寺中。王乘麒麟马。从江岸石上升天。号曰朝天石。马迹尚今宛存。或云东明未尝都此。九梯即王行宫者。近是白云桥名。)
凤韶馀响绝句(一百首○并序) 其六 清 · 朴圭寿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瓛斋先生集卷之二
羽葆逶迤汉水东,三王清跸驻离宫
催呼太仆承传旨,驰赐天闲八尺龙。
按:朝野辑要。世宗大王就东郊台山。构乐天亭。为上王游幸所。定宗避暑广津。上王与上幸乐天亭。奉邀定宗置酒。上王奉承甚恭。上尤恭。极欢而罢。及暮还宫。上王乘白马。路中下马教河演曰予爱此马驯良。今以遗主上。尚乘改鞍以进也。
韦史(根洙)将之平壤。见观察使赵公。过余徵诗。遂赋长句十五首塞之。兼寄李宁斋学士学士先有送韦史之作 其十 乙亥 清末民国初 · 金泽荣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韶濩堂诗集定本卷一
檀君开辟尽荒哉,万古风云一举杯。
江海交流天地外,干戈几竞触蛮来。
井田外城尚有箕子所画井田。)鸟下春芜远,波窟麟飞(俗云高句丽东川王乘麟上天。盖误传其臣民之所梦也。)夜月哀。
兴废可怜随气运,莫将歌舞比苏台。
辛亥记行 其四十五 中和 晚清 · 卢相稷
七言绝句 押覃韵 出处: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三
东明朝帝麟为骖,遗墓鞭藏尚可谙。
黄昏始入平安境,聊记中和父老谈高句丽东明王乘麒麟。奏事天上不返。太子以玉鞭葬中和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