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手记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七、《范太史集》卷五五
傅尧俞/钦之苏轼元祐五年正月乞召还。)/苏辙/子由赵彦若元考/司马康/公休元祐三年讲官,除侍讲。)王岩叟彦霖/朱光庭公掞/吴安诗正)/贾易/明叔元祐四年两省同举御史,除殿中。)刘安世/器之吕陶/元钧吕大忠进伯/吕大临/张舜民/芸叟李周纯之/杨国宝/应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御史。)杨瑰宝器之/谢卿材/仲适游师雄景叔/常安民/希古王汾/彦祖姚勔辉中/张耒文潜/晁补之无咎/刘唐老/寿臣廖正一明略/郝辟之希孟/吴立礼/张举子/(厚阙。志趣高洁,词学清赡,甲科登第。二十馀年,侍亲终养,屏居不仕,安恬之节,臣实不如。)曾孝纯/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馆阁。)孙贲/钱世雄/元祐五年八月,升陟,时权进奏院户部检法官。)宋大章/乐京/(已卒)丁骘/公默吴师仁坦求元祐五年四月一日三免讲,乞擢用。前此十科讲读。)/邵伯温/子文杜敏求拙翁元祐四年台阁清要,升。)/刘敦夫元祐四年著述科。)/龚史彦和/冯如晦叔明/冯山/允南陈鹏/图南赵伋/思诚张康国/饶州教授改官。徐铎榜及第,元祐七年学官。)章元弼(蒙之子。公肃纪常极称其有文。元祐五年学官七年再荐。)/马涓/朱绂/郑倞/周行己/师正叔)秦觏(能文)/程遵彦/(杭签。子瞻极称其才,云温公亦知之,而口未尝言。)苏坚/(衮子。子瞻称之如程。)韩纯彦(好学有文,申公尝欲除馆职。)/侯临/邵光子瞻称之。已卒。)/韩宗直/公掞称之)王普/王当/李楚怀州人,能文。)/范致明/(应制,能文。)范致虚/元祐三年及第。文甚豪。)贺铸(班行,有文。)/朱勃逊之元祐六年闰八月二十七日,与公掞御史。)/王浃/(能诗赋)杜常(诗学)/王奎永兴通判回,方识。久在陕西,言边事甚详,言:元祐二年秋,西人数十万点集;半年方起,至镇戎城下,五日而去。本无意入寇,乃梁沁布欲姑以此人情也。三家共一驼载乾粮,人甚苦之。既无所得,自后未易点集。沁布更以恩结人心,又欲立功以服国人。年方三十二。泾原之寇,先杀烽子,故无斥堠,边吏亦不知。六年六月三日镇戎之役,官军聚城中不出,并听张之练节制,帅臣无所施为。李由颐云:沁布保护嗣子,乃之伊、霍,观其所为,无篡夺之形。)/赵竦/(平吕梁百步洪之险。元祐七年举公私俱便。善治财赋。)/李潜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张瓛/游冠卿/雍钧/苏嘉元祐七年升擢清要。)/石嗣庆/李格之、子敦极称之。)/孙谔元祐七年台阁。)/陈沂/元祐七年升擢。)杨宗惠/敦夫处厚敦夫。唐大极称之。)/赵令畤/(颍签。子瞻字之曰德麟,作字说,并书来,盛称之,云已荐馆阁。)宇文邦彦/傅耆/杨阜/王涣之/张东元祐八年著述。)/商倚/刘羲仲/尹材/处初元祐四年献纳科。卒。)张云卿/伯纪元祐八年学官。)陈师锡/伯修秦观/少游陈轩元舆。坡自代。)/孔武仲彦常/应昭纬/苏炳/周尹/正孺。卒。)李由(养正)/朱光裔公远/陈元直/叔正陈元纮/张重子威/吴俦/陈瓘莹中/李百禄祐父/荣辑/子雍元祐八年学官。)陈恢/宋匪躬(履中)/宋景年遐叔/家彬中孺元祐六年台阁。)/石景略/蔡肇天启元祐六年台阁。)/李格非/李彻/(择之)韩宗质/王寔/仲弓王宁/幼安徐铎(振父)/游酢/元祐五年著述科。)田述古/(明之)李豸/方叔张庭坚/广安人盛侨司业称之。)李纯中/(师中弟。李彻言:正叔尝责尧夫不与换官。)鲜于绰大受/祝康/(法家)孙览傅师/程之才/程之元德孺/程之邵(懿父)/高士英子容/范子奇/中济刘昱/晦叔乔执中/希圣谢绶/(乔云:论议似从二程淮南发运司。)赵屼景仁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御史。)/范纯礼/夷叟自代。)赵泽/元祐四年两省御史。)郭晙(已卒。)/刘当时/叔郑富绍庭德先/田子谅/丁綖邃翁/陈陔/孙安(永弟。长社宰,宣德有能政。)/苏京/罗适/张升卿(与张宗谔以茶法勒停。)/文勋/徐君平(久从荆公学,当国时不随,子由称其文字。)/李曼/修儒。有吏才。元祐六年荐献纳。)宇文昌龄/伯脩安鼎/元祐四年两省御史。)赵君锡/无愧郑穆/闳中元祐五年正月经筵。)郑雍公肃元祐五年正月经筵。)/李栝元祐五年洋州回始识。)/石亘/毛渐(知高邮军,复三十六堰。)/朱京/杨畏子安/傅传师/传正弟。原明称之。)李君卿(考课第一,未奖。)/张安上(能吏也。)/刘涣公济元祐五年七月博士。)/李傅/(同上荐。)张景仁(同上荐。晁无咎称之。除教授。)/张咸/元祐五年七月乞免应制。)司马槱/元祐五年八月贤良。)谢良佐/公掞正叔皆称之。元祐六年著述。)畅大隐/虞策/元祐五年十月,与两省御史,自湖南运判除监察。)裴纶元祐五年御史,辞不就。)/郭知章/陈祥道/用之。精礼学。元祐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劄乞其所进《礼书》。元祐七年四月二日又荐,乞复为礼言。)丰稷/泽夫彭汝砺/器资藩兴嗣/晁说之(作《扬雄别传》,有史才。又六荐著述科。)/李/(同年。袭弟。廷珍称其文与李傅相上下。)吴仪传正侄,极称其文。)/许奉世/尧夫荐经,特就殿试。注《孝经》。)扈充元祐六年升擢清要。)/鲜于之武元祐六年台阁清要。)/周锷廉彦/许彦(处中。元祐七年台阁元祐七年十二月宫教。)/司马庭直孺/王任叔重元祐七年著述。)/李晰(邛人。能文。元祐八年学官。)/晁将之/元祐八年学官。)孙协元祐八年荐学。)/刘逵/焦蹈榜第二人。)李瑺/纪常称其能文。)虞芮乔希圣贤良,极称之。)/王谊/王发刘器之贤良。子瞻称其文。)/舒焕/吴默
劾元祐诉理所官员奏元符二年三月 北宋 · 安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七
元祐初,奸臣诉理所将熙宁元丰以来断过刑名辄行奏雪,曲陈事理,讪谤先朝,归怨君父。
陛下委官考阅案牍,凡十馀人,其元断重轻,一一当罪,已具闻奏,节次得旨,改正施行。
所有原看详官刘挚孙觉胡宗愈傅尧俞管勾文字叶伸苏嘉朱光裔吴俦陈郛等,罪迹显著,义不可容。
望诏有司,具逐人到所月日,审察情犯,特赐施行。
元祐党籍碑 元祐奸党 北宋 · 蔡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四、《金石萃编》卷一四四、《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二、一三一、《道命录》卷二、元祐党籍碑考、《六艺之一录》卷九三、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一九、嘉庆《临桂县志》卷九、民国《融县志》卷八、《桂林石刻》第二四○页
【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故)文彦博(故)吕公著(故)吕大防(故)刘挚(故)范纯仁(故)韩忠彦曾布梁焘(故)王岩叟(故)苏辙、王存、(故)郑雍(故)傅尧俞(故)赵瞻(故)韩维(故)孙固(故)范百禄(故)胡宗愈(故)李清臣(故)刘奉世范纯礼安焘陆佃(故)黄履(故)张商英蒋之奇(故)
曾任待制以上官:苏轼(故)刘安世范祖禹(故)朱光庭(故)姚勔(故)赵君锡(故)马默(故)孔武仲(故)孔文仲(故)吴安持(故)钱协(故)李之纯(故)孙觉(故)鲜于侁(故)赵彦若(故)赵卨(故)王钦臣(故)孙升(故)李周(故)王汾(故)韩川(故)顾临(故)贾易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吕陶王古丰稷张舜民张问(故)杨畏邹浩陈次升谢文瓘岑象求(故)、周鼎、徐绩路昌衡(故)董敦逸(故)上官均叶涛(故)郭知章杨康国龚原朱绂叶祖洽朱师服
【馀官】秦观(故)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吴安诗欧阳棐刘唐老王巩吕希哲杜纯(故)张保源孔平仲(故)衡钧、衮公适(故)冯百药周谊、孙琮、范柔中邓考甫、王察、赵峋、封觉民(故)胡端修李杰李贲赵令畤郭执中、石芳、金极高公应安信之、张集、黄策吴安逊周永徽高渐、张夙(故)鲜于绰吕谅卿、王贯、朱纮、吴朋、(故)梁安国王古、苏迥、檀固何大受王箴鹿敏求江公望曾纡、高士育、邓忠臣(故)种师极韩治都贶秦希甫钱景祥周綍何大正吕彦祖梁宽、沈千、曹兴宗罗鼎臣刘勃、王拯、黄安期陈师锡、于黄迁万俟正许尧辅、杨胐、胡良、梅君俞寇宗颜张居李修逢纯熙(故)高遵恪、黄才、曹盥、侯顾道遵道林肤(故)宋寿岳王公彦、王交、张溥、许安修刘吉甫胡潜董祥杨瑰宝倪直儒蒋津、王守、邓允中梁俊民、王阳、陆表民叶世英张裕谢潜、陈唐、刘经国(故)汤戫、(故)司马康(故)、宋保国、(故)黄隐毕仲游常安民、汪衍、余爽郑侠、常立、程颐唐义问(故)余卞李格非陈瓘任伯雨张庭坚马涓孙谔(故)陈郛朱光裔苏嘉龚夬王回(故)吕希绩(故)吴俦(故)欧阳中立(故)尹材(故)叶伸(故)李茂直吴处厚(故)李积中商倚(故)陈祐虞防李祉李深李之仪范正平、曹盖、杨綝苏炳茂宗、刘谓、柴衮、洪羽赵天佐李新、扈充(故)张恕陈并洪刍周锷萧刓、赵越、滕友、江洵、方适许端卿李昭玘向紃陈察钟正甫高茂华杨彦璋廖正一李夷行、彭醇、梁士能。
【武臣】张巽、李备(故)王献可(故)胡田、马谂、王履、赵希夷、任浚、郭子旂、钱盛、赵希德、王长民李永(故)、王庭臣、吉师雄李愚、吴休复、(故)崔昌符、潘滋、高士权、李嘉亮、李珫刘延姚雄李基
内臣】梁惟简(故)陈衍(故)、张士良、梁知(故)、李倬、谭扆、窦钺、赵约、黄卿从、冯说、曾焘、苏舜民、杨称、梁弼、陈恂、张茂则(故)张琳、裴彦臣、李称、(故)阎守勤、王绂、李穆蔡克明、王化基、王道、邓世昌、郑居简张祜、王化臣。
【为臣不忠】曾任宰臣王圭章惇
南阳集元符元年八月 北宋 · 吴俦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二
余守淮阳从事赵君以其曾大父司徒公文集见示,且曰愿求一言为不朽之托。
余首读其诗,清澄蠲洁,淡雅夷旷。
名章秀句,前人之所罕道,病而未能者,往往屡呈而间发。
钩而探之,殆可以踰之藩而径跻其堂。
直而循之,规绳矩范不失乎李杜撰述之要。
其悠扬之趣,从容乐易之风神,昭然在人目前,竟无毫发近于模拟而非自得者。
盖其为诗,尽阅前人之作而深知其意,然后辞之浅者,不在区区袭蹈,已自建立,克成一家。
次及其文,拔邪扶正,蔚有鲠议。
方士大夫牵于对偶声病之习,独能斩绝而弗承,远追韩、柳之徒以为宗主,默契其旨而脱略其辞,故亦无片语只字稍涉前人之踪,横骛别驰,要之有所诣而后已。
此与夫守陈迹而不迁、徇博杂而无统纪者,固相万也。
集之可传也审矣,岂必待予言乎!
然自欧宋而下,言足信于后世者,尝为之题序矣。
以余之鄙陋,乃复挂名于其间,则所以攀联依附为不朽之说者,非特传公之集,余亦自为计也。
于是乎言。
元符元年八月二十一日桐庐吴俦题。
按:《南阳集》卷末,武英殿本。
吏部令选人供是否籍记责降人子弟诏崇宁二年九月庚寅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五、《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
应系今来状内责降人子弟,告示候参选及到阙日,并于家状内供父亲兄弟系与不系籍记之人。
及后来续添王圭张商英李格非商倚吴俦、邓志臣、陈琥朱绂姚雄,亦仰照会施行。
看详元祐党人状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一、《华阳集》卷一八
尚书省劄子:「臣寮上言。
具前劄子。
七月十二日三省同奉圣旨:令给舍看详元祐党籍内曾任宰执侍从、台谏等官,显有名德,合依累降指挥推恩之人,并馀人各项开具,限五日具状闻奏」。
今具下项须至奏闻者:
曾任宰臣
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吕大防刘挚范纯仁韩忠彦
曾任执政
梁焘王岩叟、王存、郑雍傅尧俞赵瞻韩维孙固范百禄胡宗愈李清臣苏辙刘奉世范纯礼陆佃安焘
曾任待制以上:
苏轼范祖禹王钦臣姚勔顾临赵君锡马默孔武仲王汾孔文仲朱光庭吴安持钱协李之纯孙觉鲜于侁赵彦若赵卨孙升李周刘安世韩川贾易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杨畏吕陶王古陈次升丰稷谢文瓘邹浩张舜民
馀官:
秦观、汤戫、杜纯司马康、宋保国、吴安诗张耒欧阳棐吕希哲刘唐老晁补之黄庭坚黄隐毕仲游常安民孔平仲王巩张保源、汪衍、余爽郑侠、常立、程颐唐义问、佘卞、李格非商倚张庭坚李祉陈祐任伯雨陈郛朱光裔苏嘉陈瓘龚夬吕希绩欧阳中立吴俦(已上共九十七人。)
右,臣等今看详党籍人姓名见于碑刻者,共有二本,一本计九十八人,一本计三百九人。
虽皆出于蔡京私意,内九十八人者系是崇宁初年所定,多得其真。
其后蔡京再将上书人及将己所不喜者作附丽人添入党籍,冗杂泛滥,增至三百九人。
看详九十八人内,除王圭一名不合在籍,自馀九十七人,多是名德之臣。
台谏官卒难省记外,其间曾任宰执侍从及馀人,并开项在前。
所有三百九人,豁除九十七人系前石刻所载,其馀数内更有侍从上官均岑象求及馀官江公望范柔中邓考甫孙谔六人,其名德亦显然可见外,有二百馀人虽石刻具存,然其姓名有不显者。
当时议论是非,为年岁深远,别无文字考究,难以雷同开具。
契勘前项九十七人并六人,共计一百三人,依得累降推恩指挥
所有今来臣寮上言许子孙陈乞恩例次数,伏乞付三省措置施行。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蜀都赋 宋 · 王腾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九、《全蜀艺文志》卷一、《成都文类》卷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五八二、《历代赋汇》卷三二、嘉庆《成都县志》卷四、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九八
人物习性,有忠有邪,有智有愚,出于才行,而不由土产。
自赵谂狂图,好事者类指以疵蜀人,蜀之衣冠含笑强颜,无与辩之者,余尝切齿焉。
及读左思赋,见其薄蜀陋吴谄魏,以谀晋之君臣,苟售一时之声价,而灭天下之忠义。
晋之公卿一口称誉,风俗颓矣。
士无特操,以陷西朝于五胡,卒贻万世之愧。
夫魏者,汉之贼也。
原思之词,似欲尊正统而黜偏方,然不顾正气之沦溺,乃知蜀之横被枉抑,其所由来者久矣。
故作《辨蜀都赋》,以申蜀人之愤气。
其商略土风,采摭人物,不该乎治乱兴衰之变、邪正是非之理者,不在铺布之限。
非若前辈之辞主于类聚山川毛羽动植,以焕文彩之美观,悦读诵之利口而已。
辩疑先生核理储思,欲折《蜀都》,未绎其辞。
客有东方者,过而问之曰:「昔者太冲搆十稔之意,搜三都之奇,文成示人,张华见推,士安序焉,盛传于时,岂其犹有未尽,而夫子欲纠其所违」?
先生曰:「嘻!
子未之知也。
吾蜀立极之初,域民之始,井邑山川之秀,人物风俗之美,是则左思备言之矣。
然而论列人材,详明士类,第言文藻之华掞,不及蜀人之忠义,遂与吴俗,例加抑忌,非特没其实美,且沮之以横议。
川灵为之扼腕,岳镇为之愤气。
吾以此为有遗恨,故申言其所以。
夫品物流形,九土分敷,惟有蜀为极险之区。
羊肠绕其垠锷,鸟道架于至虚,行者却履以视栈,乘者投绳而钩车。
太白之所赋,盖未髣其锱铢。
实天限而地隔,故山峭而川迂。
宜若与中夏否闭,而不通其车书。
然朝宗之水,浩浩而南倾;
内附之山,峨峨而东蹙。
口呀双剑,若邠岐虎陷之吻;
尾拽西南,乃咸雍金城之麓。
以其有所附属而不能自立,故命名者号之曰蜀。
自西而东,昔本无途,金牛诈言,五丁是除。
吾人由之既艰,且虞一夫举足,十夫储,食黄白以骨立,卧冰而裂肤。
蜀士远于进取,蜀民疲于转输。
叹天阍之已邈,望秦陇以长吁。
然且联纲之运应声,穿领之牛系路,陟长坂以犹及,绕大江而不误,指日而物不缓期,按籍而民无逋户。
边饷以需,上供有裕,悉陆海之攸产,饱神囷之所聚
五季之阨,王朴献谋,谋先取蜀,以阜兵糇,糇足兵强,乃征方州
时乏远御,朴言不酬。
及我太祖,算如朴策,蜀定国富,次平诸国。
蜀于是时,兴王有力。
向者孟氏,抚妪矜怜,惠爱其人,捐租五年。
及我王师,宣威三川,卒无一夫东向而控弦,盖倾心于正统,视私恩犹缺然。
是使伪命牵羊,偏方衔璧,顾旌纛以涕泗,仆逵衢而思积。
感恩之意则诚,孝顺之心自直,岂若他邦之惷悍,怒螳臂于车辙。
由古而来,可得而闻。
李雄刘辟、李连、公孙,因仍是难,割据坤灵,盗蜀而王,踵起而霸,类匪蜀人
三国之际,异方鼎峙,若南若北,辅吴崇魏,惟我蜀人,不私非类。
虽辅璋戴备以自国,犹谓吾君之子,而卒臣刘氏。
晋宋而下,南北风马,南郁屈以游魂,北陆梁而聘驾,惟此西土,爰归南化。
萧纪之不令,溯岷江而僭正。
梁人召寇以救乱,魏氏怀奸而托信。
彼实包藏,此惟附顺。
逆施不惠于宜都,内溃爰从于迟迥。
岂瞻顾于北风,盖钦恭于王命。
不惟蜀人不盗蜀都,历代以来,乱离间起,在内在外,为奸为宄,董卓、桓氏,元载朱泚庞勋刘辟樊崇韩遂,怀凶煽悖,言不详记。
试考谱谍,按其闾里,苟挥羿浞之戈,悉匪岷嶓之士。
在唐中弱,齐蔡幽并,谐结诸邻,唇齿相因,叛主之师,逐帅之黥,陆梁百年,不为王臣,是亦何尝联吾蜀民?
帝室内讧,孽牙匪夷,震动万乘,再狩于西。
民与其帅,开关迎之。
天王莅止,百官六师,国用告乏,众艰于饥,与其吏民,缣粟输之,比其还归,恬不知危。
兹盖处平则率下以奉京邑之灵,遭变则自完以待中原之睦。
欲携之则难判,欲一之则易服。
岂特文有馀而武不足耶,其天资正顺而敦笃。
近者赵谂,图结巴渠,包藏历年,困于无徒。
爰及吴俦,妖谋是趋,人白发,遄服其诛。
由是言之,蜀何负于君王欤?
思徒见其邻于西夷,远于上国,诮丘壑之险,鄙方隅之僻,但分中外之质丽,不决正邪之名实,何所据耶?
成周之盛,四海同风,冠带所加,古无比隆,淮徐联齐鲁之轸而有夷,伊洛接丰镐之都而有戎。
方春秋之尊夏,视吴楚犹貊虫,大周宗伯而不数,抑又矧于闽中
虽今俊乂之所出,在昔语言之不通。
是则与我均为远服,安得妄论其异同?
然而自羌观之,华阳黑水别封畛于尧籍,岷山导江历经营于禹迹
秦氏割符,李冰拥节,五政七赋,被自古昔。
而四载所至,南止荆扬之域,荆扬之民,岛夷卉服,矧又过此以往耶!
百粤之取,始自汉武,郡国虽判,衣冠未楚,所谓粤人,无用章甫。
常衮化之,士乃文举
然则论浅深之时,较久近之序,焉可与蜀同日而语?
王莽元舅,霍山蒙勋。
遗爱帝婿,林甫皇孙
许、李联阶于黻座,封、裴接栋于枫宸。
既同心于肺腑,亦托体于亲邻。
逞螟蟊之毒噬,为虺蝮于君亲。
是则势疏者未必孽恶,地近者未必诚纯,我虽远于国而忠则迩也。
高下既别,一凸一凹。
太行成皋三门二崤,或壮帝王之形势,或资奸盗之炰炰,或王路之攸梗,或伏兵之所交。
正用之则亦在德枳,邪凭之则遂为寇巢。
吾人之心如砥,吾人之行如蚁。
结膻美于一心,捐崎岖于万里。
申韩生于中土,不免为僻学;
郑卫作于中州,不免为僻乐。
九野同列于地,何独非梁益之墟?
四隅无私于天,曷尝戾西南之角?
况乎江行地脉,鲜决埽而败岸;
星值天狼,弭工奸而触恶。
肖此正气,挺吾先觉。
节以遇立,文非苟作。
王褒明君臣之合,何武愤福威之削;
张纲扼腕于跋扈,扬子甘心于寂寞;
相如不数,子昂见却。
谓诵述以阿谀,恐吾徒之贻怍。
才高则悉靡面腼,气直则回邪胆落。
彼徒嫉于西子,殊不惭其郑璞
不意儿曹懵其志行之僻,反以居处僻我也。
且圃植蕙而菜育,畦疏禾而莠生,枭伦凤族,蜒肖龙蟠,君子小人,常溷其间。
古何邦而无佞,亦何地而无贤?
龟蒙之攸宅,冀北唐虞之所营,宜丘门之不杂,何蹠党之横行?
鲧为父而禹子,蔡为弟而旦兄,导挺节而敦逆,奕推忠而杞奸。
彼为同属以行异,况指一方而概言!
吾请与子姑置远近之殊,而摭正邪之辨。
晋取之魏,魏取之汉,功非定乱,位实图篡。
思诚晋人,言谀而辩,辞抑蜀以黜吴,志借魏而佞晋。
魏为高庙之寇贼,蜀实中山之宗姓。
不然,何故进乱世之奸雄,而沮先王之枝属乎!
况蜀以得贤而王,失贤而亡;
魏以己篡而张,以人篡而戕。
彼赋魏事,徒言刑罚之清平,何不言文若之殒命也?
徒言忠良之聚会,何不言三马之食槽也」?
词未及已,客奋而起:「获闻高义,钦服厥旨」。
叹草泽之空言,不能廷辩于天子。
海居观物 其四十 清 · 金平默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重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洛建馀流有静修,凤翔千仞月朝羞。
北帝欣迎新赞善,索言终是许吴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