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鲜于广”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辞免参知政事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二、《汉滨集》卷四
超升政地,跼蹐靡遑;
奉德音,恳辞未获。
沥危衷而渎叩,冀渊听之终回。
窃维以明主而责愚臣,何能称塞;
以小材而膺大任,必至颠跻。
矧今圣哲驰骛之秋,非如国家閒暇之际。
钱谷甲兵之问,日至庙堂;
毫釐晷刻之差,患贻寰海。
使陪国论,正藉人材。
如臣早实腐儒,晚更烦使。
虽到关甫周于一岁,而乘轺凡阅于三时,内充谏诤之员,外忝将明之寄。
有何绩效,遽冒登庸?
顾微臣自愧于心颜,则公议岂逃于指目?
伏望皇帝陛下保全孤迹,追寝误恩。
若以为粗可使令,愿容臣伸辞尊居卑之义;
或猥欲加之德意,愿迟臣宣日积累久之劳。
庶几授受以无讥,可免叨逾而取戾。
吕丞相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汉滨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五
某闻古之豪杰之士建大功定大业者,往往其人出于劳苦烦辱之中。
其思虑之所服习,筋力之所尝试,皆难能难堪之事,故一旦得志于天下,则其所立有绝人者。
后稷之播种,伊尹之耕稼,傅说版筑吕望之渔钓,其事至陋,而圣人安之不耻。
周公文王之子,生长于富贵,宜若不屑于世务,然《七月》所陈、《无逸》所戒,莫非稼穑艰难之语。
圣人岂为汲汲不自暇逸者哉?
以为服天下之劳,故可以处天下之逸,安天下之辱,故可以享天下之劳也。
后世士不务实,竞为浮诞,以收无用之空名,平居优游,言论风旨足以倾耀天下,及丁变故,则茫然不知所为。
魏晋之际,此风尤甚。
士大夫有盛名而处显位者,皆号为风流之士,以清谈而取世资。
已而敌国骇乎疆埸,奸雄发于朝廷,盗贼起于山林,则向所谓风流之士者,皆颠沛失据,身死族灭,而国随之。
司马懿刘渊石勒之徒,一世巨猾,其强悍坚忍之性,固已备尝险阻,周知情伪,而何平叔王夷甫之流欲谈笑而当其冲,是犹深闺曲房窈窕女子,抗强暴之侵陵,岂不殆哉!
本朝承平既久,士风凋弊,骎骎有魏晋之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陵夷而为靖康之祸。
此有志之士所以叹息痛恨于前日也。
恭惟閤下英姿杰出,独立一世,不为风俗所移。
方天下以浮虚相高、侈靡相尚之时,独俭素是守,勤劳是务。
有识之士固曰天下无事则已,天下而有大事,则排难而解纷者必公也。
及其功存社稷,位冠群后,于人臣无二矣,宜可以安处于富贵。
然于天下劳苦烦辱之事,犹身亲之,孜孜焉,勉勉焉,若有督责而程课之者。
以是知閤下勋烈巍巍,诚非偶然。
康济之资、经纶之术,皆其平昔之所安行,而天资之所固有,非矫揉沽激而为之者也。
此所以出入将相,蔚为宗臣,而丰功茂绩,无愧于者欤。
某襄汉之鄙人,自幼读书,好考古昔之所以兴衰成败之迹,常怪魏晋间贤人君子相望于朝而不免于灭亡。
及读《孟子》,见所谓天降大任必先劳苦之说,然后知魏晋诸君子所以败。
其后身更近世之事,而目睹靖康之祸,则益信孟子之知言,而遐想数公于数千百岁之上,恨不得执鞭其时也。
今者伏遇閤下暂解机务,均逸祠宫,实来是邦,而某之贱事在焉,欲扫舍人之门有日矣。
自惟疏贱,屡进屡却。
既而叹曰:数公,冢中朽骨,顾遐想于数千百岁之上,而近不一登相公之门,是何异夫舍吾之炙而嗜秦人之炙者哉?
于是自忘其僭易之罪,踽踽然而来,庶几一造阶墀,望折冲之姿,听综练之语,以激懦衷而快宿志焉。
若其见辞于阍人,得拒于典谒,则命也。
伏惟进退之,幸甚。
孙参政1138年11月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三、《汉滨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进用真儒,入参大政
纶言诞布,隐然国势之隆;
舆论佥谐,赫尔民瞻之峻。
庇庥所及,庆抃交深。
窃观前世之兴衰,皆系大臣之能否。
诚得贤辅,必收隽功,未有用无奇之人,而可办非常之事。
又况圣哲驰骛之日,非如国家閒暇之时。
宗庙社稷之安危,动关举措;
钱谷甲兵之繁冗,密备咨询。
自非希世之才,曷展经邦之略?
天厌祸乱,国登俊良。
恭惟某官道备弛张,学穷治忽。
发为华藻,蔚乎两汉之文;
养以渊源,粹矣六经之蕴。
法律淹通于三尺,宪章练达于累朝,得其一长,已足名世。
至于大节,则又绝人。
曩勍敌之始通,择迩臣而往聘,敌心不测,物议交疑。
方众人相视,莫敢请行之间;
独匹马徂征,出不反顾之计。
信义行乎殊俗,忠勤简于清衷。
位貌浸隆,宠灵甚渥。
雍容玉帐,两专方岳之权;
出入金銮,三奉禁林之直。
比载膺于图任,遂亟被于登庸,以将降大任之资,迪绍开中兴之烈。
君臣同德,协际会风云
中外倾心,望升平于期月。
某受知特达,闻命欣愉。
颂圣主之得贤臣,愧无妙语;
以儒宗而居相位,更俟嘉音。
寒律方严,恩光尚远,期精加于调护,用宏济于艰难。
楼枢密1139年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四、《汉滨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去公府之潭潭,荐更岁月;
仰台符之两两,杳对云天。
久尘庠序之官,每负简书之畏,名姓用疏于记室,精神徒结于门墙。
惟时辅弼之良,夙茂经纶之业。
祠庭偃息,方益耸于具瞻;
神物扶持,宜厚膺于纯嘏。
恭惟某官才高人杰,道契天民,独兼文武之资,早注安危之意。
玉堂诏令,追《尔雅》于二京;
油幕韬钤,折遐冲于四国。
一攀鳞翼,再秉枢衡。
屹然柱石之擎,炳若蓍龟之断,允当大任,果济中兴。
佐佑成王,君奭协周公之化;
谋谟贞观,房乔推如晦之筹。
旋抗封章,恳辞机政。
体恤特深于睿眷,股肱稍逸于贤劳,游绿野以娱神,侣赤松而访道。
属四海作霖之望,争睹十行;
副九重审象之求,伫臻三入。
某儒流晚进,钧播微生。
曩腾光范之书,获厕翘材之馆。
轮囷见器,初无蟠木之容;
踊跃自言,遽入洪炉之铸。
遂脱身于选调,继列职于行都。
静言卵翼之私,遂自齿牙之借。
知己之深恩未报,古人之大节奚论,克谨操修,恐辜提奖。
比在渊源之地,属经寒暑之时。
司训诂以非才,日虞官谤;
而自请,叨假军麾。
尚飘萍寄之踪,未及瓜期之代,窘饥寒之方急,执洒扫以无阶。
菅蒯至微,永托卿云之荫;
潢污虽远,终期沧海之归。
兹炎赫之在辰,宜保绥之加意,亟被赐环之召,式隆调鼎之功。
成都运使到任谢宰相1158年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四、《汉滨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石渠寓直,遽参英俊之游;
玉垒将输,复贰光华之选。
宠荣重沓,感恩交并。
伏念某禀赋凡庸,见闻单浅,随牒今逾于二纪,乘轺遍历于诸台。
顷按刑书,未周岁籥。
虽粗殚于夙夜,曾何取于涓埃。
敢期责实之朝,乃冒踰涯之宠。
怀铅抱椠,通仙籍蓬山
挽粟飞刍,耀星芒于井络。
漕权既重,地望弥高,矧择副以尤难,常空员而弗置。
膺兹优擢,必属异能。
忽并误于褒迁,实自惊于叨窃。
此盖伏遇某官道遵皇极,学探帝谟,蕴大任之英姿,辅中兴之盛烈。
贤才广览,已收多士之心;
利泽远施,深轸四方之虑。
精求肤使,猥及迂儒。
察其体国之诚,未尝沽虚名而乏调度;
知其爱民之意,不肯越经赋而横征求。
似于公私取予之间,稍识利害轻重之理。
是以委之剧部,秩以清资,用伸劝励之规,以起衰颓之意。
某敢不咨询民瘼,宣布君仁,期不负于使令,庶少逃于罪戾。
然而盘根错节,众谓难图;
绵力薄才,岂能宏济?
非大造曲加于假借,则孤踪必至于颠隮。
播以陶钧,既生成之赐;
缓其衔勒,更希覆护之慈。
载厚德以无穷,陨微躯而何有。
赵给事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五、《汉滨集》卷一二
振翼垂光,仰风流之有日;
抗尘走俗,披云雾以无阶。
敢凭尺牍之修,用致寸诚之恋。
恭惟某官宏才绝等,奥学逢源。
井络飞英,追渊云而接武;
天庭摛藻,揖以齐驱。
擢自清衷,亟跻华贯。
钟鼎成而重轻莫揣,圭璋御而温润有加,粹然大雅之姿,允谓中兴之瑞。
丹墀青锁,已密侍于景光;
黄阁紫枢,行峻膺于大任
某偶承人乏,滥假使华。
叱车驭于邛崃,承颜未卜;
侈里门于高密,慕德徒深。
春气将残,辰休茂拥,愿益加于绥养,期上答于眷知。
张都督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六六、《汉滨集》卷一三
宠冠机庭,宏开督府,既辍中台之旧,用升亚傅之崇。
朝野耸闻,华戎胥悦。
将相之用舍,系国家之重轻,注意允谐,成功可必。
唐登裴度,果收藩镇之权;
晋用谢安,坐折淮淝之寇。
正人既召,公道聿彰。
恭惟某官学贯乾坤,忠输庙社。
际风云之会,重披日月之光。
盛勋高,佩四十载安危之寄;
恩深泽厚,倾千万夫怀附之心。
出处百罹,险夷一节。
华之揖让,资之赞襄,亟延间世之贤,来展济时之略。
宣威障塞,承制边关。
隐若长城,折遐冲而有裕;
伟然巨器,降大任以何辞。
基密命于紫枢,假专征于黄钺
运筹决胜,暂烦近弼之一行;
列鼎调元,即看中书之三入。
某夙蒙奖借,兹听褒迁。
遥睇崇墉,莫展殷勤之贺;
恭裁短削,敢稽骫骳之诚。
鲜于大任自吴下来比与之饮大任自取毗陵惠山泉酌之色清而味胜蜀无有也喜赋诗 宋 · 晁公溯
 押庚韵
君从毗陵来,载酒与偕行。
酿以陆子泉,可使伧父惊。
香味橄榄严,颜色蒲萄清。
得非续玉浆,无乃挹金茎。
固应压白堕,亦未数乌程
老夫家巴蜀,华发思南烹。
饮此惟恐尽,酌之且徐倾。
君如建樯,再见毗陵城
相烦送一车,救我枯肠鸣。
鲜于大任自东南归唐安遗予张安国所作水调歌墨本一轴且云明年复往吴下喜简作此 宋 · 晁公溯
 押词韵第八部
去蜀游东吴,举头望赤霄。
君之门九重,觚棱郁岧峣。
是中盛文物,簪笔立汉朝
规摹觉地雄,气象知天高。
计其所从客,皆是夔与皋。
平生闻张公,磊落一世豪。
示我水调歌,奴仆命骚
尚想挥翰时,淋漓宫锦袍。
问子何归来,远指万里桥
答云怀乔木,聊复访衡茅。
未嗟功名忤,非惮道路劳。
不见廊庙具,乃对簿领曹。
明年买扁舟,鼓枻出下牢。
西府有故人,亦应遣弓招。
贺张潼川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三、《嵩山集》卷二一
怀箕子明夷之学,既幸逢西周之时;
召伯《甘棠》之诗,乃出听南国之讼。
若时有识,窃相与言。
使施于州郡,虽及民者多;
留用于朝廷,则为效也大。
遥想提对之相庆,第恐召节之复来。
某官时为通儒,天降大任
至今广汉之政,冠绝有唐以还。
大《易》之书,能知夫天地鬼神之状;
平生所至,但见于簿书米盐之间。
顾其施为,盖已俊伟。
比超升于华省,谓尽究于雅怀。
岂谓明公,遽以疾病而辞;
遂令当世,莫见功业之就。
上亦叹息,恨难挽留。
进直裕陵图书之藏,上应奎璧之象;
并付潼江形势之地,中分参井之光。
殆与成都,俱称重镇。
某行当辞郡,忽预按刑
安得声名籍甚诸公之间,良资推挽;
敢忘天下譬如一堂之上,更尽哀矜。
查总领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八三、《嵩山集》卷二一
南向而朝,甚念虚名之重赋;
西顾而叹,不图横议者累年。
欲宽此四道穷困之民,当用兹三馆英俊之旧。
制书初出,欢颂载驰。
必使圣主美意即日而施行,于是远方彫郡自今其苏息。
某官议论精确,诗书该通。
岂特涉道之尤深,要皆适时而有用。
昨去汉庭而出使,最怜夔部而轸怀。
代民之输以钜万计,爱君之至盖不二心。
寻命乘轺,乃来易地。
相承玩习,至于簿书图籍之尽亡;
立为更张,粲然法度宪章之具举。
谅应休问,亟彻睿聪。
馈饷永久之规,须其裁定;
诏令复除之惠,待以布宣。
如止取办州县之间,何以满副朝廷之望?
既膺重寄,当有远谋。
某窃揆高才,盍登大任
非喜明公之居是职,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但喜斯人之得明公,助而不税则皆说矣。
鲜于大任成都 南宋 · 张栻
 押遇韵
虏马昔饮江,扁舟忆同骛。
翁方为国谋,客以名义故。
安危匪前料,得失渠异趣。
淮壖渺风雪,王事有程度。
息偃多在床,君车不停驻。
初无作难色,所立讵愆素。
嗟我吴门别,风木岁徂暮。
相逢复湘城,往事忍回顾。
独馀后凋心,特立凛不惧。
莫邪虽云利,宁作囊锥露。
善藏要有待,小试随所遇。
终无缺折虞,岂但走狐兔。
吾州得良牧,民力或可裕。
本根赖封殖,彊索费调护。
从容试长思,取急无窘步。
作别忽草草,怀抱复谁付。
他时下瞿唐,访我林下屦。
傥于功名馀,更讲末后句。
朱元晦 其十二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五、《南轩集》卷二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某守藩倏八阅朔矣,佩圣人「心诚求之」之训,味「哀矜勿喜」之言,日夜黾勉悚惕之不暇。
所幸纲纪粗定,人情颇相信,向又岁事极稔,盗贼屏戢,目前侥倖无它。
而环视一路,可寒心事极多。
边备兵政,亦随力葺理。
保甲一事,亦颇有条理。
惟是自静江之外,诸郡岁计阙匮异常,甚至官吏乏俸,军兵乏粮,此亦何以为郡,坐视民愈困。
比有请愿与宪漕共考究一路财赋底里,通融均济之计,幸蒙赐可,才此详讲熟虑,庶几有以少宽。
然其间曲折亦多,又不敢欲速也。
学校略与整修,士子中亦有好资质,时呼一二来郡斋,与之讲论,庶知向方。
三先生祠某撰有小记,纳去。
凡此不敢不尽区区耳。
官寮其初颇有拘束之叹,盖习于放纵已久,今却极相安,有乐趋事之意。
其间亦有数人悫实可委,其馀随力使得自展。
有不率者,先之以训督,不悛而后加以法,迩来觉得歛缩者多也。
此路向来盗贼之多,正缘配隶之人萃焉,例皆逃逸为害,比严首捕之科,明其赏罚,接踵而至,几无日无之,收其强壮以为效用,故少戢也。
然广中之人亦自多犯法徒流,常有刑不足以胜奸宄,使人愧惧。
恐兄见念,欲知其详,故缕缕及之。
静江气象开廓,风气疏通。
觉得无瘴疠寒暄之候,殊不异湘中。
环城诸山奇变,柳子厚所谓「拔地峭坚,林立四野」,此语足以尽其大槩。
近观水东诸岩,空明宽敞,惟龙隐最为胜绝。
盖在小溪之滨,水贯其中,深窈停洑,以舟入焉,石色特青润,嶙峻变怪,殊可喜也。
某日间亦得暇读书,但觉向来语言多所未安,尤不敢轻易立辞。
《中庸》末章自「衣锦尚絅」而下,反复引《诗》,明慎独始终之道,区区朝夕惟从事于此,而未之有进也。
诚之在此,极得其助,近亦得暇读《中庸章句》。
晦叔许一来,已遣人取之,旦夕可到,相与讲磨,庶少慰离索也。
共父处人回得书,请祠之意甚浓,闻所施为大抵类长沙
长沙之人,今岁缘贼之扰害,人甚思之。
但某前书劝渠谦虚,使人得以自尽,人才大小皆有用处,而报书谓「到江上尤不见有人才」,某实惧此语。
天下事岂独智力能办?
通都会邑,岂无可器使者
恐吾恃聪明以忽之,彼无以自见耳,若当大任,恐有所妨。
方欲作书述此意,亦望兄自以己意开广之。
今日达官如是公,诚亦不易得,望之深耳。
伯恭今次讲论如何?
得渠书,云兄犹有伤急不容耐处,某又恐伯恭却有太容耐处。
然吾曹气习之偏,乘间发见,诚难消化,想兄存养有道,如某病痛,多兢兢之不遑,正有望时加砭剂也。
陆子寿兄弟如何?
肯相听否?
子澄长进否?
择之亦久不闻问矣。
无咎昨寄所编《祭仪》及《吕氏乡约》来,甚有益于风教。
但《乡约》细思之,若在乡里,愿入约者只得纳之,难于拣择。
若不择,而或有甚败度者,则又害事;
择之,则便生议论,难于持久。
兼所谓罚者可行否?
更须详论。
精处若闲居行得,诚善俗之方也。
贺州有林君勋《本政书》,想亦须见,谩附一本,其间固多未尽,然其人一生用工于此,其说亦着本可贵。
此外又于其家求得数书,有论屯田项目,亦甚有工。
才抄录,续当奉寄。
此公所至有惠政,乃是广中人才之卓然者,殊惜其不得施用也。
所欲言甚多,未易殚究,馀见别纸。
安人常氏哀词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四七、《南轩集》卷四一
晋原鲜于广大任少母安人常氏。
大任在襁褓,而常氏去其家;
既冠而知之,则常氏没矣。
大任追念哀疚盖骨立。
宦游四方,中岁归故里,重惟生不得其养,没又不知其处,无以塞其悲也,寄书友人张某,俾为词而纡之。
词曰:
孰生无母兮,予独甚悲。
赤子婉娈兮,母实鞠之。
哺乳以节兮,燥湿是宜。
子不能言兮,母实心之。
冬之洌兮,母予温之。
夏之炎兮,母予凉之。
母实瘁兮儿则肥,嗟母之恩兮曷其报之?
子匍匐而欲步,子呕哑而将语,子未能识母兮,母胡为而舍子而远去?
子则于母兮何知,谅母心兮念儿以忘饥。
年烨烨而浸长兮以思,抚予躬兮曷自。
孰告予以所从兮,乃始滂乎其以泗。
宗有承兮义则贞,堂有君兮恩或难伸。
逮子既克知兮,则母已逝而不可见矣。
予惟罔极之哀兮,其曷予已。
嗟乎!
母生,子不得婉愉于膝下;
母没,子不得俯伏于幽宫。
徒白首兮乡社,滴清泪兮何穷。
地久天长,日升兮月常。
嗟乎,此天下之至情也,固尔难忘!
奉和鲜于广文赠别元韵 清 · 金朝觐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别路听琴泣凤翚,荒斋苜蓿苦因依。
文章月旦推名宿,禾黍秋风稔近畿。
喜雨桥边萦绿柳,飞龙关外怅青衣
东流似解离人意,时作回波映翠微青衣江雅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