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临终遗命 南梁 · 孙谦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
吾少无人间意,故自不求闻达,而仕历三代,官成两朝,如我资名,或蒙赠谥,自公体耳。
气绝即以幅巾就葬,每存俭率。
比见轜车过精,非吾志也。
士安束以蘧蒢,王孙裸入后地,虽是匹夫之节,取于人情未允。
今使棺足周身,圹足容棺,旐书爵里,无曰不然,旒表命数,差可停息,直僦轜床,装之以𫂈,以常所乘者为魂车,他无所用(《南史·孙谦传》。)
上书理宋建平王景素 南齐 · 刘琎
 出处:全齐文卷十八
臣闻曾子孝于其亲而沈乎水,介生忠于其主而焚于火,何则?
仁也不必可依,信也不必可恃。
昔者墨翟议云梯于荆台之下,宋人逐之;
为卫军隐难于晋,公子殪之;
李牧北逝强胡之旗,南拒全秦之卒,赵王不图其功,赐以利剑;
陈蕃白首固义,忘生事主,汉灵不明其忠,卒被刑戮。
彼数子者,皆身栖青云之上,而困于泥尘之里,诚以危行不容于衰世,孤立聚尤于众人,加谗谄蛆蛊其中,谤隙蜂飞而至故也。
臣闻浸润之行,骨肉离绝,疑似一至,君臣易心,此中山所以歔欷奏乐,孟博所以慷慨囊头者也。
臣每惟故举将宋建平王之祸,悲彻骨髓,气凝霜霰。
璇鼎启运,人神改物,生罪尚宥,死冤必申。
臣诚不忍王之负谤而不雪,故敢明言其理。
臣闻孝悌为志者,不以犯上,曾子不逆薪而爨,知其不为暴也;
秦仁获麑,知其可为傅也。
臣闻王之事献太妃也。
朝夕不违养,甘苦不见色。
帐下进珍馔,太妃未食,王投箸辍饭。
太妃起居有不安,王旁行蓬发。
臣闻求忠臣者于孝子之门,安有孝如王而不忠者乎?
其可明一也。
泰始元徽中,王公贵人无谒景宁陵者,王独抗情而行,不以趋时舍义,出镇入朝,必俛拜陵所。
王尚不弃先君,岂背今君乎?
其可明二也。
王博闻而容众,与谏而爱士,与人言呴呴若有伤。
闻人之善,誉而进之,见人之恶,掩而诲之。
李蔚之,蓬庐之寒素也,王枉驾而讯之;
何季穆等,宣简王之旧也。
提挈以升之,王虚己以厚天下之士,不欲伤一人之心,何乃亲戚图相菹脍乎?
其可明三也。
臣昔以法曹参军,奉讯于听朝之末。
王每断狱,降声辞,和颜色,以待士女之讼。
时见夏伯以童子缧絷,王怆然改貌,用不加刑。
徐州尝岁饥,王散秩俸帛,以继民之乏。
蠲理冤疑,咸息繇务,所在皆有爱于民。
臣闻善人,国之纪也。
安有仁于民庶,而虐其宗国者乎?
其可明四也。
王脩身洁行,言无近杂,内去声酌之娱,外无田弋之好。
每所临践,不加穿筑,直卫不繁,第宅无改。
荆州高斋,刻楹构,王废而不处。
昔朝廷欲赐王东陵甲第,又辞而不当。
两宫所遗珍玩,尘于笥箧。
无他嬖私,不耽内宠,姬嫱数人,皆诏令所赐。
王身食不逾一肉,器用瓦素,时有献镂玉器,王顾谓何昌寓曰:「我持此安所用哉」?
乃谢而反之。
王恭己蹈义若此。
其可明五也。
王之在荆州也,时献太妃初薨,宋明帝新弃天下。
京畿诸王,又相继非命,王乃征入为太常,楚下人士并劝勿下,王谓:「为臣而距先皇之命,不忠;
为子不奉亲之窀穸,不孝」。
于是弃西州之重,而匍伏北阙。
王若志欲倔强,便应高枕江汉,何为屈折而受制于人乎?
其可明六也。
王名高海内,义重太山,耆幼怀仁,士庶慕德。
故从昏者忌明,同枉者毁正,搦弦为钩,张一作百,行坐咳嚏,皆生风尘。
王季符负罪流谤,事会谗人之心,权丑相扇,鸱枭奋翼。
王虽遘悯离凶,而诚分弥款,散情中孚,挥斥满素。
虞玩之衔使归旋,世子入质京邑,续解徐州,请身东第,后求会稽,降阶外抚。
虞玩、殷焕实为诠译,诚心殷勤,备留圣听。
王若侜张跋扈,何事若斯?
其可明七也。
自是以后,日同殊论,苍梧之衰德既彰,群小之奸慝弥广,下盈其毒,上不可依。
时长王并见诛锄,公卿如蹈虎尾,众人翕翕,莫不注仰于王。
厢阁诸人,同谋异志,王心不从利,忠不背本,执周天锡而斩之,以距王宜与等,遣司马孙谦归款朝廷。
王若欲拟非觊,宁当如此乎?
其可明八也。
是年五月以后,道路皆谓阮佃夫等欲潜图宫禁,因兵北袭,而黄回高道庆傅构其事,武人奖乱,更相恐胁。
至六月京师征赋车徒,将讲众北垒,都鄙疑骇,佥言衅作。
垣祗祖因民情嚣荡,扬声北奔,绐辞惑众,穷乱极祸。
会州人自都还,说:「掖门已闭,殊不知台中安不」?
王既素籍异论,谓为信然,收率疲弱,志在投散,冰炭在怀,但恐迟后。
何图兵以顺出,翻为逆动乎?
夫往来之人,喧哗幻惑,皆出辇毂,非从徐州起也。
且台以六月晦夜无何呼北兵已至,皆登陴抽刃,而朱方七月朔犹缓带从容,其晚京都变乱,始乃鸠兵简甲耳,王岂先造祸哉!
其可明九也。
王闻京室有难,坐不安,食不甘,言及太后,未尝不交巾掩泣。
又临危之际,抚槛而叹曰:「吾恐三才于斯绝矣」。
兹岂不诚在本朝,以天下为忧乎。
自非深忠远概,孰能身灭之不恤,独眷眷国家安危哉?
其可明十也。
夫王起兵之日,止在匡救昏难放殛奸盗,非它故也。
请较言之。
当时君臣之道,治乱云何?
杨运长阮佃夫,为有罪耶?
无罪耶?
若其无罪,何故为戮?
若其有罪,讨之何辜?
王岂不知君亲之无将乎?
顾以救火之家,岂遑先白丈人,非不恭也。
徒以运属陵丧,智力无所用之,蹉跌倾覆,此乃时也,岂谓反乎?
果然今日王亡,明日宋亡,王何负于社稷,何愧于天下哉!
臣闻武王克商,未及下车,而封王子之墓,汉高定天下,过大梁,蹑燕、代,脩信陵之祀,存望诸之裔;
晋世受命,亦追王凌之冤,而诏其孙为郎。
比干,殷辛之罪人也;
无忌,魏之疑臣也;
乐毅,燕之逃将也;
彦云
齐之贼而晋害也。
适逢圣明之君,革运创制,昭功诚,荡嫌怨,清议以天下之善也。
或殊世而相明,故四贤咸济其令问,三后驰光于万叶,君子荣其辉,小人服其义。
今陛下尊英雄之高轨,振逸世之奇声,何至仍衰世之异议,以掩贤人之名哉。
若王之中外不明,终始慆德,臣惧方今之人,不复为善矣。
且世之兴衰,何代无有,今齐苗裔万世之后,其能无污隆乎。
苟前良可废,何以劝后之能者。
伏愿上同周、汉、西晋之如彼,下为来胤垂范之如此。
傥能隆明诏,笺枉道,使往王得洗谤议,拯冥魂,赐以王礼反葬,则民之从义,犹若回风之卷草也。
臣闻鹳鸣皋垤,则降阴吐雨;
腾蛇耸跃,而沈云郁冥。
但伤臣言轻落毛,身如横芥,神高听邈,终焉莫省,直欲内不负心,庶将来知王之意耳(《宋书·建平王宏传》)
孙谦优秩诏(十四年)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三
光禄大夫孙谦,清慎有闻,白首不怠,高年旧齿,宜加优秩,可给亲信二十人,并给扶(《梁书·孙谦传》)
屐谜谕孙廉 南梁 · 高爽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四
刺鼻不知嚏,蹋高不知嗔,齿齿作步数,持此得胜人(《梁书·孙谦传》)
醉后荅丁十八以诗讥余搥碎黄鹤楼(此诗,杨慎云是伪作)760年春 盛唐 · 李白
 押微韵 出处:黄鹄山志卷七、黄鹤楼志·艺文·诗歌·唐五代、黄鹤楼集卷上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引用典故:丁令威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毛颖传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
毛颖者。中山人也。
其先明视。佐禹治东方土。
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
死为十二神。尝曰。
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
当吐而生。已而果然。
明视八世孙𩆊。世传当殷时居中山
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
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
居东郭者曰㕙。狡而善走。
与韩卢争能。卢不及。
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
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
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
今日之获。不角不牙。
衣褐之徒。阙口而长须。
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
牍是资。天下其同书。
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
围毛氏之族。拔其豪。
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
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
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
日见亲宠任事。颖为人强记而便敏。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
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
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
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
秦皇帝太子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
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
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
虽见废弃。终默不泄。
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
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
以衡石自程。虽宫人不得立左右。
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
颖与绛人陈元宏陶泓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
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
上未尝怪焉。后因进见。
上将有任使。拂拭之。
免冠谢。上见其发秃。
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
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
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耶。
对曰。臣所谓尽心者也。
因不复召。归封邑。
终于管城。其子孙甚多。
散处中国夷狄。皆冒管城
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
其一姬姓。文王之子。
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
战国时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
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
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
而非其罪。及蒙将军中山之豪。
始皇诸管城。世有名。
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
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
颖与有功。赏不酬劳。
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江宁府句容县厅壁记 北宋 · 徐积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八、《节孝集》卷二八
县令之设,其本在乎教化,听讼决狱,盖其次也,给敛期会簿书,一切又其次也。
古者以年行选民,置为乡官,所以佐令教化也。
乡官出入闾巷,朝夕与民从事,与其家人无殊,故能知其伪,察其疾苦也。
汉高祖入关,天下犹未定也,已置乡官矣。
洛阳董公壶关湖城三老,此辈论议皆有益于人之天下,何况区区一县乎?
其后,贤有道者处之甚众,如爰延辈,教化之风皆其身之所自出,其益可知也。
后世乡官虽存,而名实与古异矣。
县令者,孤立于上,而下无所辅
又其官劳事剧,竭尽一身之敏,而日力不给,则教化者固其有所不迨也。
将欲教之,必先养之。
使夫农者安于农,商贾者安于其商贾,是所谓养也。
知夫农本,而不知夫商贾者市井之本,则小民何依焉?
故或依于农,或依于工,或依于商贾行旅。
各得其所依,则各得其所养,然后教化可行,刑罚可省,患盗者可以息盗也。
然不虞之戒,不可不戒。
盖民之所恃而为安危者,城郭也。
若夫篱堑不施,关键不设,戎事不讲,武备不修,岂可以言几乎?
习于其故而已矣。
则令之方略威信,其所蓄积而设施者,不可以无素也。
虞翊之于朝歌贺齐之于会稽,即其人也。
县令者不可不重处之者,不可不思,不可不勉也。
句容者,因山为名,以其山形句曲而自容也。
取其容不取其曲,斯为正人矣。
正人者,天下之福也,而况至于一县者乎。
容者非自容也,所以容物也。
所恶夫自容者,为其患得患失之也。
安有患得患失而弗为弗正者邪?
安有弗正而弗阿弗随、弗残弗害者邪?
则正而容民者,真县令之事也。
代县治行名迹见于吏民者,晋之刘超、宋之孙谦之周洽之辈是也。
景德中,我外父太常博士王公实绍厥后。
其后相绍而处者,盖有人焉。
越至于今,有慎大夫者,所居不茍,故取前人名氏列于厅事之壁,意者近乎史也。
览其名氏,问诸父老,必有叹息而后言者,遗爱可知也。
诸君子不泯矣,来者勉之。
大夫,端人也,严而能怒。
昔者彭泽令陶公遣一力给其子,戒之曰:「此亦人子也,宜善待之」。
嗟乎!
如陶公之用心,肯有暴人之亲、虐人之子、营己之利者乎?
如此则上不负于朝廷,下不负于赤子,孽不积于其身,殃不遗乎其子孙。
知利其身而不知恤其子孙者,岂不哀哉!
故因大夫之恕而及乎陶公之恕焉也。
泗洲院记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六、《东牟集》卷一三
常山县北郭门之外,延缘山麓,仅五六里许,跨溪以石为梁,北下数步,有浮图氏之居,邑人号曰石佛寺
访其所从来,云后唐中有贩牛客夜宿溪岸,闻铙钹钟鼓之音。
及旦,讯诸父老,此地得无佛僧庵寮处近邪,皆曰无之。
次夕,是客复寓旧止,观沙洲上中夜光燄腾起,立表以识之,率同辈穿土丈馀,得石佛像如泗洲。
洗濯置路傍,瞻礼而去。
后贾牛获息倍称,旋过其地,葺茅设饭供以报。
自后邑里祷病即痊,乞男女辄应。
至晋天福七年夏大旱,祈雨有感,县具状闻州,州上于朝,符下,许建祠宇,额为泗洲院。
即山䂮石,造堂殿,请僧住持,从尔显化一方,祈求响应矣。
邑士贤良王公介,少日读书寺中,每旦诣石像前祈延母寿,仍乞嗣息。
继生四子,兄弟皆以儒学为时闻人,其叔、季仍登巍科,致身侍从,贤良公官为祠部员外郎,累赠少师
得非尽诚香火,灵应所佑邪?
进士徐清臣每念寺宇隘陋,不能安众,与主僧维良议迁宽敞之所。
邑令徐君力赞成之,然患无五百弓之基。
三衢乡璩君承奉之子进士国华云,家有谠溪之北,沙汀延袤,两溪围绕,地势平正,敢献以建佛宇。
政和辛卯卜新迁祠,维良复念石像重甚,人力不胜举。
夜梦石像告,以坐石破作两片,去之可也。
次日视之,其石果裂,遂弃坐,十夫不力而举行矣。
宣和甲辰知县事朝奉郎郭元祈雨乞嗣屡应,施俸钱建殿。
继而奉议郎方翱邀慧觉总持大师清秀住持,修筑精备,植立功坚。
绍兴甲子年洪水暴疾,飘荡一空,特存大殿
寄居贰卿魏公、郎中靳公率众布金,凡讲诵之堂,偃息之室,伊蒲之爨,启闭之户,东西夹庑,焕然一新,壮丽而高明矣。
进士孙谦亨独施财驾桥以通往来,岁时士庶游行,有请于石佛僧者,为利不细。
唐朝大彻禅师飞锡至洞山明果寺,遗锡溪下,以石函贮之。
后有高僧道者,于九峰翠岩舍身,信士万馀众咸集。
道者自高峰跳下,神物护持,略无所伤。
道者云,大众共證,岂无异事?
募三百馀力发大石得函,启函获锡杖,授小师有端,戒令秘藏,勿轻付受。
诸方竞求,不可得,端一日忽召前住持僧怀智遗之。
会郭宰殿,因为石像法具
大彻师得非泗洲后身乎?
其符契如此。
院当饶、歙往来支径,而为开化县大道,行旅冲冲不绝。
今住持清秀应接不倦,得士庶之誉,而戒律甚严,远近信向。
石佛之居,异时当成方广大刹矣。
余尝过其居,爱其洁雅。
一日造门,以记为请,因铨次之。
诛蚊赋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三、《赵氏铁网珊瑚》卷五、《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一八、《六艺之一录》卷四○五、《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六
平江水乡,蚊蚋坌集。
予方穷居,日以为苦,因裒腹笥,得蚊事廿有七。
古圣贤无一言之褒,是为可诛也,作《诛蚊赋》。
其词曰:
朱明之肇序兮,迨白藏之纪时。
火流金而方炽,露漱玉而易晞。
羲和之自东,起咸池(日所出处。)而徂西。
迈崦嵫(日所入山也,见《离骚》。)以顿辔,归蒙汜(日所宿处也,见《选》杂体诗。)而匿晖。
旋群阴之绰绰,袭夜气之索索。
爰有黍民(《古今注》号蚊蚋为「黍民」。),出于庐霍。
呼朋引俦,讶雷车之殷殷聚蚊成雷,见前书。)
填空蔽野,疑云阵之漠漠梅圣俞诗云。)
利觜踰麦芒之纤,狭翅过春冰之薄。
其赋形而至眇,其为害而甚博。
泰山之能负(《荀子》:虻负山。),讵九牛之可搏(《汉书》:搏牛之虻。)
较尔力以何施,念尔欲而甚约。
饮不过于满腹,性无餍而肆蠚。
若乃皓魄之亭亭,万木之欣欣,悼永昼之执热,徙绿荫以怡情。
遽见侵而稍稍,复轻飏以营营(白鸟营营,见下注。)
念炎熇之未去,曾须臾而靡宁。
伺人于燕息,则东家之梦何缘而见姬旦
嬲人于尊俎,则《鹿鸣》之燕何由而娱嘉宾宋子京有蚊蚋嬲人之句。)
以是而肆毒于人,何名乎仁?
载引其类,载鼓其翅,但知进而忘退,不顾害而贪利。
葬仙鼠之腹而莫追莫悔,投秋虫之网而自捐自弃(《古今注》以蝙蝠为仙鼠,罗隐赋谓蜘蛛为秋虫。)
冲郁攸而致燔,望银缸而还坠。
以此而速祸于己,孰名乎智?
仁既不足以强名,智又不足以自蔽,徒肆情以饕餮,竞鼓吻而唼噬。
宜先哲之永叹,谓通夕而不寐老子曰:「蚊虻噆肤,则通夕不寐。」见《庄子》。)
慨蠢蒙其何识,亦炎凉而绝义。
故有荪壁琰㮰,椒房璇题。
疏寮豁其文绮,绣甍焕其陆离。
围鲛绡以云障,焚椒而雾迷。
乃戢翼以远遁,纵含毒而莫施。
贵嫔之被宠而不噆不螫(《南史·孔贵妃传》。),畏长逊之当路而莫近莫窥(《南史》孙长逊本传。)
其或柴扉槿居,蓬室桑枢,方亲闱之定省,政黉堂之卷舒,或漂流于羁旅,或促迫于郊墟。
乃引利喙以竞进,共逞贪心而自腴。
致晋室孝子独尝以身(《晋书》展勤云云。),而高邮贞女莫全其躯高邮有露箸小娘子庙。)
嗟乎蚊乎!
贵者要者既屏息以远止,贫者贱者又穷欲而纷如。
顾余躬而何较,念尔虐其有馀。
其间别种,禀性尤酷,实尖其嘴,实斑其腹,实细其身,实丰其毒。
感变化于天工,载惆怅于羽族。
仙禽远害必翔于九皋,神鸟览辉乃集于王谷
传信之雁目断而莫至,报喜之鹊日聆而不足。
此固旷然而难见,尔乃颓然而难逐。
可怜尔之轻而翾,不耻人之厌且辱也。
盖尝究厥谱系,考于典籍,实蚩尤之馀孽,始涿鹿之诛殛。
仅存肤血之遗馀,致兹种类之蕃息(见《幽冥录》。)
或别派于腐坏,或聚族于幽湿。
惟可夜游,鲜从门入。
骤致身于云台而羽翼翾翾(《鹖冠子》:「云台之高,蚊蚋适以翾翾。),遽逞威于河内而人马籍籍(《古今注》:河内有人尝见黍米许大人马满地,取火烧之,皆化蚊蚋飞去。)
但类非于华胄,实尽衔于毒螫。
宜见憎于世俗,夫岂间于今昔!
惟小日之昏昏,卧柏寝而挹挹。
念白鸟之阻饥,褰翠幮而听入(见《金楼子》。)
曾丑类之莫去,宜竖刁之僭逼。
此鉴既明,汝恶既极,将不复汝容而搏之,特吾一振手之力尔。
固又将驱空中之蛂,挫汝之精(空中有物,其名为蛂,),闻蚊虻之声则挫其精。
江东之鷏,而不复孕汝之形(《尔雅》:江东呼鷏为蚊母,此鸟吐蚊,因以名。)
举所谓蚋者而族烹于秦镬(秦谓蚋。),取所谓蚊者而筑观于楚廷(楚谓蚊。)
永灭蚩尤之裔,庶使天下之为人臣者得以安其君;
大慰勤猛之志,又使天下之为人子者得以宁其亲。
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此《诛蚊赋》之所以名也。
斋诚密记赞 南宋 · 韩元吉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南涧甲乙稿》卷一八
冬至子时阳已生,道随阳长物将萌。
星辰赐告铭心骨,谨用宽章奉至平」。
右诗二十八言,《斋诚密记》四字。
庆历初庞庄敏公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鄜延
冬至祀家庙,公方斋居,梦天星贯而成文,曰庞某后十年作相,当以仁佐天下。
公为是诗以志之,缄题其上,亦曰《至夕密记》。
皇祐三年,公自西府入总百揆,发缄视诗,若符契然。
某旧闻其事于荐绅间,以为非梦而见也,或者以其近怪而不语耶!
其后访公之曾孙谦孺于吴兴,始获拜公之手字,而缄题之迹犹在,𢥠然叹曰,有是哉!
恭惟昭陵在位四十有二载,庙号曰仁,天下归仁焉。
虽圣人之性,出于自然,亦当时辅相之助也。
然自乾兴以迄嘉祐,所相凡二十三人,而天特以仁付公何哉?
公之未相也,夏人猘西方,公筑十一城以捍要害,而元昊请命。
其既相也,智高畔岭南,公独以师付大将不为疑贰,而夷獠授首。
及将老而归也,犹复经营屈野之西,以为疆埸之备。
二十年间,未尝一日忘兵,宜与夫仁不相似,然盖好仁则恶不仁。
孟子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
方天下升平,寇夷小侮,不震以威则不仁之患不去。
而公之于仁也,荐一司马温公于朝,元祐之政,至今赖之。
臧文仲废关下贤孔子以为不仁,公之仁不既大矣乎?
为之赞曰:
宋襄公不禽二毛,兵败于泓,见讥《春秋》。
齐管敬仲作内政以寄军令,九合诸侯,君子与之。
两汉以还,道术不明,君柔臣偷,以仁为名。
惟予庄敏公用之则行,能宽而威,匪杀而生,戎服治军,遂臣夏羌。
寇攘于鬼方,制胜于庙堂。
德或未绥,报国以仁。
子孙百年,赖其典型。
盖天非啬于仁,而人不胜其任。
公之成功,天诏之矣,嘒彼小星,不显其文。
岂惟仁宗,社稷之臣。
士之趣仁,宜公是式,喣喣苟安,仁之贼耶!
欧阳文忠公年谱后序1196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七、《平园续稿》卷一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文忠公年谱不一,惟桐川薛齐谊、庐陵孙谦益、曾三异三家为详。
虽用旧例每岁列其著述,考文列之先后,然篇章不容尽载,次序宁免疑混?
如公曾孙建世以告敕宣劄为编年,尚多差互,况馀人乎?
今参稽众谱,旁采史籍,而取正于公之文。
凡《居士集》、《外集》各于目录题所撰岁月而阙其不可知者,奏议表章之类则随篇注之,定为文集一百五十三卷。
居士集》五十卷,公所定也,故寘于首,《外集》二十五卷次之,《易童子问》三卷、《(《诗本义》别行于世。)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表奏书启四六集七卷、奏议十八卷、杂著述十九卷、《集古录跋尾》十卷又次之,书简十卷终焉。
考公行状,惟阙《归荣集》一卷,往往散在外集,更俟博求。
别有附录五卷,纪公德业。
此谱专叙出处,词简而事粗备,览者当自得之。
庆元二年二月十五日
元裒六一书,阙《归荣集》一卷,考他集间有致仕后杂著数篇,遂以其类分寘《外集》中。
今得六一当时自编此卷,其数正同,乃知所分不可易也。
今以元篇列于总目之后,毫发无遗恨矣。
嘉泰四年中秋续题。
欧阳文忠公集后序1196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七、《平园续稿》卷一二、《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同治《庐陵县志》卷五○、民国《吉安县志》卷四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欧阳文忠公集》自汴京、江、浙、闽、蜀皆有之。
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
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故别本尤多。
后世传录既广,又或以意轻改,殆至讹谬不可读。
庐陵所刊抑又甚焉,卷帖丛脞,略无统纪,私窃病之,久欲订正,而患寡陋未能也。
会郡人孙谦益老于儒学,刻意斯文,承直郎丁朝佐博览群书,尤长考證,于是遍搜旧本,旁采先贤文集,与乡贡进士曾三异等互加编校。
绍熙辛亥春,迄庆元丙辰夏,成一百五十三卷,别为附录五卷,可缮写模印。
惟《居士集》经公决择,篇目素定,而参校众本,有增损其辞至百字者,有移易后章为前章者,皆已附注其下。
如《正统论》、《吉州学记》、《泷冈阡表》,又迥然不同,则收寘《外集》。
自馀去取因革,粗有据依,或不必存而存之,各为之说列于卷末,以释后人之惑。
第首尾浩博,随得随刻,岁月差互,标注牴牾,所不能免,其视旧本则有间矣。
既已补乡邦之阙,亦使学者据旧鉴新,思公所以增损移易,则虽与公生不同时,殆将如升堂避席,亲承指授,或因是稍悟为文之法,此区区本意也。
六月己巳前进士周某谨书。
萧君国华墓志铭1193年6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四、《诚斋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君讳饬,字国华,萧氏。
世居庐陵之横溪。
祖吉,祖琇玠,皆隐德不仕。
父僩,字伯宽,博闻强记,为崇、观三舍名贡士
国华生九岁而孤,母朱日诵《舟》之诗以自誓。
是时兵乱未敉,强宗内逼,豪氓外陵,殆无以安其居。
母羹藜饭糗,教育国华兄弟三人,耨以诗书,耘以师友。
国华幼而颖异,长而温冲,方颐广颡,重厚寡言。
事母至孝,友兄弟以义,有愉色,无间言。
宵尔诵弦,昼尔干蛊,术业有闻,士林称焉。
岁在隆兴甲申冬国华改葬伯宽,而雨雪兼旬。
国华忧之,前一夕斋沐祷于庭曰:「天其或者假某半日之霁,得奉窀穸,不然请以死报」。
诘朝昒爽,云物开除,日光穿漏,得以襄事,咸唶国华孝感云。
淳熙十年,岁大饥,郡守赵侯方讲荒政,国华兄弟首请于郡,愿身先之。
凡活饥民三百馀人,侯甚谊之。
年三十馀丧室,师玉阳子华元之戒,乃于所居之偏别筑一堂,揭以仁寿,幅巾藜杖,徜徉其间,棐几明窗,炉香独坐,尽翻佛老之书而呻之。
中夜夙兴,终始无倦者五十馀年。
一日嫡孙谦国华于堂上,国华曰:「居,吾语汝
吾子孙森然矣,吾年八十有二,将何之?
汝其大吾门乎」!
国华以归,沐浴而逝,实绍熙二年八月十有七日也。
国华处己以敬,待人以诚,乡人有争不诣官府,就折衷焉。
乐善好施,岁饥则倒廪活人,丰则舆梁甓路,非求利益也。
子男三人:揆、振、拱。
揆好学,善谈论,振、拱以乾道间输粟助振贷,官奏之朝,补将仕郎
乡先生广西主管罗巨济器重之,言于部使者,檄振以邕州上幕,檄拱以封州遂溪
揆、振皆前卒。
女一人,适周侃。
孙男八人:、枢、权、谔、谟、机、纪,皆强学。
女五人:适陈作砺、华孚荣、刘灿、胡埙、刘千载。
曾孙男六人,女三人,皆幼。
拱与、枢将以绍熙四年七月十有三日丙子,葬国华于高泽乡余陂之原,国华所预卜也。
拱介予弟万遇以国华之行实来请铭,铭曰:
岵兮斯徂,屺兮嫠居,呱兮其孤。
横溪之萧,众睨厥巢,雨风摇摇。
予手予劬,予口予书,其妥岿如。
既培其根,孰韡其芬,彼茁者
提举俞太中行状绍定四年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二、《平斋集》卷三二
公讳灏,字商卿
其先晋公子食采俞豆亭,以为氏。
典午永嘉中,歙人纵为征西大将军
干叶扶疏,或显或微。
唐末昱有迹于朝。
昱生稠,自江南吴越,为睦州刺史
中奉刺史五世孙也。
世居为著姓,太中娶于吴兴乌程,因徙家焉。
公幼敏悟,吐辞辄不凡。
既冠,挹浙漕举,材名郁起,大家贵公子竞延致为师。
绍熙癸丑乙科,授吴县
秩满,辟户部犒赏武康酒库,以格知宁国府宣城县
未上,辟知盱眙军招信县,逾年改辟镇江都统司主管机宜文字
嘉定初元,充淮东安抚司参议官
二年,知临安府城南左厢公事。
未上,监行在都进奏院,兼添差淮东安抚司参议官
三年,知安丰军
六年,知常德府
七年,提举湖北常平茶盐,寻主管冲佑观
十二年,辟淮东安抚司参议官,不就,主管崇禧观提举千秋鸿禧观
宝庆二年,引年致其事。
先是,随军策应,守禦暴露,屡特褒转,积阶至中大夫,爵钱塘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
东朝大庆,尊礼高年,以孙晦封太中大夫
初任警捕筦榷,职守外无一辞自鬻,当路爱其廉而文,交推挽不遗力。
试邑极边,谓攻守以人心为本,首发刍粟振穷乏,家妪摩之,甚得民和
王师骤起趋泗,随军转运使仓卒无措,约公共议。
公言:「敝邑已备夫马、千囊米以俟」。
使者大喜,薄暮促行,迟明悉办,因叹服曰:「非公几败事」。
招抚司调兵,道出招信境,二河深广,非浮梁莫济
辰巳间檄,至申欲渡,具材有素,先期而集。
邑阻敌境仅一水,北界数千人拿舟坌至,邑人大恐。
公谓彼饥民欲就食耳,亦安知非尝试我者,使谕之曰:「汝等皆中原遗黎,慕义而来,然须申明上司方敢受,可令徒长至邑议之」。
已而桀黠者十辈来,劳之肴醑,潜遣戍兵驱其徒出境,歘惊疑溃去。
十辈者返岸,亡其众,踉蹡而逃。
自是知邑有备,莫敢窥。
宣抚丘公崇闻其静定有谋,檄使禀议,一见大器赏,所陈数策即施行。
幕下数月,闻虏且南寇,以盱眙毕守再遇孤立,命摄倅助之。
还未数日,虏果袭淮阴,围山阳,毕被旨策应解围甚亟。
公谓:「将军去此,虏必引兵压吾境,不去,如方命何」?
毕决计启行,挽公与俱,屯于云山。
谍报日急,公料虏必深入窥采石,请回军守石梁河以遏其锋。
骑𡏖涨天,人情汹汹,戎服行伍中,意气激壮如平时。
毕每笑语公:「吾不料书生亦有此胆也」。
时毕威名暴振,招抚深忌之,多掣肘。
公走枢府,力陈利害,乃命毕节两淮军马,亟回守六合
虏果分兵捣虚,不得入,相距逾月而遁。
毕寻以都统兼知扬州,念非公无与共济国事,辟置机幕,进参谋议,边计郡政悉委之区处。
救脱机于矢石之间,回震暴于砧斧之下,心平理明,军民悦服。
留军中五阅岁,以亲老归省。
胡海弄兵,复繇奏邸参幕议。
公熟识淮人情伪,招纳荡平,计画居多。
馀党有来降者,帅以久抗王师诛之。
公谓此皆一时迫胁,非本心,元恶既殄,来者即良民也,极力救护,全活甚众,仍各给据使归农。
帅怒其咈己,同列咸为危之,公曰:「死生命也,委顺而已」。
卒欢好如初。
朝廷以佐平淮寇有劳,擢守六安
陛辞,论严边备、清流品甚切。
郡经兵烬,一意劳集,建治宇黉舍,葺军营,井井有端绪。
未几,以太中忧去,边氓共惜之。
武陵,以简静称
随领庾节,取予中度,未数月引疾去,自是绝念荣进矣。
丘公寿隽帅维扬,以公先世老宾客,欲罗致自助,掉头谢去,卜筑西湖九里松
出门数百步,即买舟任所之,会意处竟日忘返。
每举酒望孤山而酹曰:「湖山政为我辈设也」。
如是者几二十年,湖旁居人以老仙目之。
晚喜观释氏书。
疾革,屏药饵弗御,索笔大书偈语而逝,绍定四年四月朔前三日也,享年八十有六。
娶范氏,赠令人;
继高氏,封硕人
二子:长逊,次修职郎楚州录事参军丙,皆先卒。
女三人,适进士倪良能、芮燮,秉义郎、前监嘉兴府赡军酒库沈吉甫
孙三人:晦,从事郎、监嘉兴府比较务;
昕、㬇业进士
公遇郊,先任犹子而后孙,人推其义。
性亮直不苟合,而接物必以情,待姻党有恩。
退然若不胜衣,而精神充满,志气奋厉,不为死生祸福所移。
其驱驰疆埸,出入莫府,料敌制胜多破的。
开禧乙丑开边有萌芽,一唱万和,功在漏刻。
张公岩位政府,密引公筹之。
公为言轻脱寡谋之人若可喜不可信,燕人赵良嗣平州张觉,往辙可鉴,力陈之。
张公然其说,后悉验,识虑深远矣。
文流出胸臆,摆落陈言,诗有晚唐风致,词妙处迫秦、晏。
客或扣其旧作,辄太息言:「未第时,姜、潘诸故人相与泛苕霅,登垂虹,放浪烟波风露间,更倡递酬,以得句相夸。
尚夜深被酒胆壮,拍手啸歌,鱼龙起舞。
今无复此乐矣,尚何言哉」!
侄孙得公诗百篇,锓为《青松居士集》,馀蒐录未竟。
诸孙将以其年十二月癸酉,葬公于钱塘县定山乡排山坞之原。
某视公为乡执,谨叙其业履以告太史氏。
邓侍郎石磬歌 元末明初 · 刘崧
侍郎光荐中甫庐陵人宋季以礼部侍郎卫王海上事亟率妻子投海为大军钩致不死张元帅弘范异之待以宾礼过淮河渔父家见盆盎上置曲石命涤视之有铭文焉则磬也渔父云得之淮水中公以易之持归其文理精致声极清越宝藏之将百年矣至正丁亥春余过公故宅其孙谦出以示余为之泫然以悲因赋七言歌行一首纪其事
水中古磬世莫识,扣之能鸣人始惊。
前朝文物最博雅,庐陵侍郎先得名。
淮河东游色惆怅,忍使至宝成凋丧。
苍茫何代出泥沙,憔悴当时杂盆盎。
归来设虡当特悬,扣击往往遗音传。
奇文漫灭科斗迹,雨气缠结蛟龙涎。
是时周庙朝殷冔师襄南踰叹修阻。
海门风起商声哀,万里孤臣泪如雨。
凤鸟一去不可闻,宜尔孙子多才文。
高堂出此坐叹息,暝色犹带崖山云。
便令敬之慎勿亵,此物宜与天球列。
百年隐显自有时,蕴德含和竟谁泄。
呜呼贤哲今不存,对之使我伤心魂。
虞庭可登兽可舞,此石不毁应能言。
本深吉安 明 · 杨士奇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宴罢琼林酒一杯,鞭催五马出蓬莱。
金章紫绶恩重拜,皂盖朱幡喜复来。
带得一天新雨露,扫除九邑旧尘埃。
螺川城外人千亿,争看神明太守回。
西安严太守祷雨有感 明 · 朱诚泳
火云衔日烧天地,万井炎蒸腾火气。
终南泰华翠欲乾,水底乖龙正昏睡。
大造茫茫不可呼,天符何事封江湖。
岳神不敢作云雨,三川二麦垂焦枯。
神明太守共天职,廉平允合神明德。
朝祈暮祷曲江池,马上去来无倦色。
南山缚虎斫其头,黄冠持篆沈中流。
绿章飞奏沥肝胆,天门夜启风飕飕。
帝命金童追雨部,顷见云师布天宇。
雷声震起五方龙,三日淋漓泻膏乳。
二麦从今庆有秋,更期百谷盈西畴
官家在在足仓廪,烝黎处处兴歌讴。
旱魃潜回灾沴息,多君独有回天力。
秦人若解纪声诗,穹碑定伐南山石。
孙谦生子诗以志喜 明 · 杨旦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五十一
峭寒帘幕怯晨兴,览镜丝丝鬓雪增。
闭户何妨常谢客,开颜今喜又添曾。
德储先世钟馀庆,梦兆维熊协吉徵。
谩笑老夫无所遗,吾家清白世相承。
平乐李太守致仕还汝阳 明 · 孟洋
 出处:粤西诗载卷七
桂水生炎雨,湘山暗夏云。
他乡一见面,明日复离群。
垂杨万缕萦愁思,芳草萋萋尔何意。
须臾日暮孤帆开,别酒千钟那得醉。
昔乘五马中原来,今日还乘五马归。
神明太守高誉,奔趋白首奚为哉。
君不见秦时丞相显,泣顾中儿忆黄犬
君不见汉代淮阴强,后车仰叹良弓藏
曾参杀人慈母董龙谁敢呼鸡狗
樊笼一跃天地宽,荣辱纵横我何有。
怜君鬓发犹未丝,五湖三径将安归。
清泉白石沧洲梦,赤日红尘谁是非。
吾州山水连君县,我住君还泪如线。
摇摇旌盖过吾闾,我有双亲君得见。
杨大之 明 · 王阜
 出处: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七十四
刺桐花开时雨香,刺桐叶落秋风凉。
玉宇九秋佳丽景,金城百雉东南疆。
千村万落远近郭,长川大野合回薄。
逶迤列岛烟外开,缥缈残霞鸟边落。
黛螺峰嶂满眼青,甲鳞洲渚如掌平。
江虹饮海水浩浩,怒蛟挟雨秋冥冥。
神明太守昔鞭石,百堵石梁千万尺。
月浸骊潭一鉴秋,云迎雁塔千灯夕。
亭亭白蔗滋神浆,漠漠黄云九穗长。
山中豹隐食藜藿,海上鸿飞足稻梁
芙蓉丹桂远相映,儿童竹马杨震
黄堂鹤发拜文星,宝匣龙泉斩妖蜃。
独佐雄藩二十年,海不扬波无瘴烟。
八郡崇勋世俱仰,四知清誉人争传。
明当考绩朝明主,大缆高樯倚晴宇。
逸兴遥乘万里风,离愁散作三山雨。
天官藻鉴擢英鬐,平生家国赤心知。
五云阙下承恩日,莫忘闽南送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