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昭”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酸枣令刘熊碑诗 其一 东汉 · 蔡邕
四言诗
碑云。君讳熊。字孟□。广陵海西人也。清越孤竹。德牟产奇。诚宜褒显。昭其宪则。乃相□咨度诹询。采摭谣言。刊□诗三章。其辞曰:○逯案。严可均辑蔡中郎集云。唐王建题此碑云。苍苔满字土埋龟。风雨消磨绝妙辞。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知是蔡邕碑。蔡。陈留圉人。酸枣属陈留。蔡为酸枣令德政碑。容或有之。图经者。陈留旧志。梁刘昭注补续汉志陈留郡此陈留志十一事。乃魏晋古书。王建或尝见之。语非凿空。今依图经入蔡集。洪景伯诋此碑文有云。七业勃然而兴。咸居今而好古。其诗则曰: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文律如此。难以谓之绝妙辞。朱竹垞力辨之。谓诗以三言五言。继以四言。足以见文律之古云。
清和穆铄。寔惟乾川。
惟岳降灵。笃生我君。
服骨睿圣。允钟厥醇。
诞生岐嶷。言协典坟。
懿德震耀。孝行通神。
动履规绳。文彰彪缤。
成是正服。以道德民(○《隶释》五。严可均辑《蔡中郎集》十五。)。
律历意 其二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
凡律所革以变律吕,相生至六十也(《文选·陆倕新刻漏铭》注引蔡邕《律历志》。)。
案:刘昭《注补志序》云:「《律历》之篇,仍乎洪、邑所构」。则《续律历志》即邕书也。洪谓刘洪,今不具录。
注补续汉书八志序 南梁 · 刘昭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二
臣昭曰:昔司马迁作《史记》,爰建八书。班固因广,是曰十志。天人经纬,帝政弦维,区分源奥,开廊著述,创藏山之秘宝,肇刊石之遐贯,诚有繁于《春秋》,亦自敏于改作。至乎永平,执简东观,纪传虽显,书志未闻。推检旧记,先有地理,张衡欲存炳发,未有成功。《灵宪》精远,天文已焕。自蔡邕大弘鸣条,实多绍宣。协妙元卓,律历以详。承洽伯始,礼仪克举;郊庙社稷,祭祀该明。轮騑冠章,车服瞻列。于是应谯缵其业,董巴袭其轨。司马续书,总为八志,律历之篇,仍乎洪邕所构,车服之本,即依董蔡所立,仪祀得于往制,百官就乎故簿,并籍据前修,以济一家者也。王教之要,国典之源,粲然略备,可得而知矣。既接继班书,通其流贯,体裁渊深,虽难逾等,序致肤约,有伤悬越,后之名史,弗能罢意。叔骏之书,是谓十典,矜缓杀青,竟亦不成。二子平业,俱称丽富,华辙乱亡,典则偕泯,雅言邃义,于是俱绝。沈、松因循,尤解功创,时改见句,非更搜求,加艺文以矫前弃,流书品采自近录,初平永嘉,图籍焚丧,尘消烟灭,焉识其限,借南晋之新虚,为东汉之故实,是以学者亦无取焉。
范晔《后汉》,良诚跨众氏,序或未周,志遂全阙。国史鸿旷,须寄勤闲,天才富博,犹俟改具。若草昧厥始,无相凭据,穷其身世,少能巳毕。迁有承考之言,固深资父之力,太初以前,班用《马史》,十志所因,实多往制,升入校部,出二十载,续志昭表,以助其间,成父述者,夫何易哉!况晔思杂风尘,心挠成毁,弗克员就,岂以兹乎?夫辞润婉瞻,可得起改,核求见事,必应写袭,故序例所论,备精与夺,及语八志,颇褒其美,虽出拔前群,归相沿也。又寻本书当作《礼乐志》,其《天文》《五行》《百官》《车服》,为名则同。此外诸篇,不著纪传,《律历》《郡国》,必依往式。晔遗书自序,应遍作诸志,《前汉》有者,悉欲备制,卷中发论,以正得失,书虽未明,其大旨也。曾台云构,所缺过乎榱桷,为山霞高,不终逾乎一㙺,郁绝斯作,吁可痛哉!徒怀缵缉,理惭钩远,乃借旧志,注以补之。狭见寡陋,匪同博远,及其所值,微得论列。分为三十卷,以合《范史》,求于齐工,孰曰文类,比兹阙恨,庶贤乎巳。昔褚先生补子长之削少,马氏接孟坚之不毕,相成之义,古有之矣。引彼先志,又何猜焉!而岁代逾邈,立言湮散,义存广求,一隅未觌,兼钟律之妙,素揖校雠,参历算之微,有惭证辨,星候秘阻,图纬藏严,是须甄明,每用疑略,时或有见,颇邀停遇,非览正部,事乖详密。今令行禁止,此书外绝,其有疏漏,谅不足诮(明汪文盛刊本。)。
举人条例 唐 · 赵匡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五
一。立身入仕。莫先于礼。尚书明王道。论语诠百行。孝经德之本。学者所宜先习。其明经通此。谓之两经举。论语孝经为之翼助。诸试帖一切请停。惟令策试义及口问。其试策自改问时务以来。经业之人。鲜能属缀。以此少能通者。所司知其若此。亦不于此取人。故时人云。明经问策。礼试而已。所为变实为虚。无益于政。今请令其精习。试策问经义及时务各五节。并以通四以上为第。但令直书事义。解释分明。不用空写疏文。及务华饰。其十节总于一道之内问之。馀科准此。其口问诸书。每卷问一节。取其心中了悟。解释分明。往来问答。无所滞碍。不用要令。诵疏亦以十通八以上为第。诸科亦准此。外更通周易毛诗。名四经举。加左氏春秋。为五经举。不习左氏者。任以公羊谷梁代之。其但习礼记及论语孝经。名一经举。既立差等。随等授官。则能否区分。人知劝勉。一。明法举亦请不帖。但策问义并口问。准经业科。
一。学春秋者。能断大事。有兼习三传。参其异同。商搉比拟。得其长者。谓之春秋举。策问经义并口问。并准前。一。进士习业。请令习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并一史。其杂文请试两首。共五百字以上。六百字以下。试笺表议论铭颂箴檄等有资于用者。不试诗赋。其理通其词雅为上。理通词平为次。馀为否。其所试策。于所习经史内问。经问圣人旨趣。史问成败得失。并时务共十节。贵观理识。不用求隐僻。诘名数。为无益之能。言词不至鄙陋。即为第。
一。其有通礼记尚书论语孝经之外。更通道德诸经。通元经孟子荀卿子吕氏春秋管子墨子韩子。谓之茂才举。达观之士。既知经学。兼有诸子之学。取其所长。舍其偏滞。则于理道。无不该矣。试策问诸书义理。并时务共二十节。仍与之言论。观其通塞。一。其有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其词典雅者。谓之秀才举。经通四经。或二礼。或三家春秋。兼通三史以上。即当其目。其试策。经问圣人旨趣。史问成败得失。并时务共二十节。仍与之谈论。以究其能。
一。学倍秀才。而词策同之。谈论贯通。究识成败。谓之宏才举。以前三科。其策当词高理备。不可同于进士。其所问每十节。通八以上为第。一。其史书。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习南史者兼通宋齐志。习北史者通后魏隋书志。自宋以后。史书烦碎冗长。请但问政理成败所因。及其人物损益关于当代者。其馀一切不问。国朝自高祖下及睿宗实录并贞观政要。共为一史。
一。天文律历。自有所司专习。且非学者卒能寻究。并请不问。惟五经所论。盖举其大体。不可不知。一。每年天下举人来秋入贡者。今年九月。州府依前科目先起试。其文策通者。注等第讫。试官本司官录事参军及长吏连押其后。其口问者。题策后云。口问通若干。即相连印缝。并依写解为先后。不得参差。封题讫。十月中旬送观察使。观察使差人送都省司。随远近比类。须合程限。省司重考定讫。其入第者。二月内符下诸道诸州追之。限九月内尽到。到即重试之。其文策皆勘会书迹词理。与州试同即收之。伪者送法司推问。其国子监举人。亦准前例。
一。诸色身名。都不涉学。昧于廉耻。何以居官。其试之时。虽云试经及判。其事苟且。与不试同。诸皆令习孝经论语。其孝经口问五道。论语口问十道。须问答精熟。知其义理。并须通八以上。如先习诸经书者。任随所习试之。不须更试孝经论语。其判问以时事。取其理通。必在责其重保。以绝替代。其合外州申解者。依举选例处分。一。一经及第人。选日请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授上县尉之类。两经出身授上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授紧县尉之类。用荫止于此。其以上当以才进。四经出身授紧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授望县尉之类。五经授望县尉之类。判入第二等授畿县尉之类。明法出身。与两经同资。进士及三礼举春秋举。与四经同资。其茂才秀才。请授畿尉之类。其宏才请送词策上中书门下。请授谏官史官等。礼经举人若更通诸家礼论。及汉以来礼仪沿革者。请便授太常博士。茂才等三科。为学既优。并准五经举人便授官。其杂色出身人。量书判授中县尉之类。判入第三等及荫高者加一等。凡荫除解褐官外。不在用限。
一。其今举人所习。既从易。士子趋学。必当数倍往时。每年诸色举人。主司择。常以五百人为大限。此外任收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