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诏答周弘正(中犬通中)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三
设卦观象,事远文高,作系表言,辞深理奥,东鲁绝编之思,西伯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自商瞿禀承,子庸传授,篇简湮没,岁月辽远,田生表菑川之誉,梁丘擅琅邪之学,代郡范生,山阳王氏,人藏荆山之宝,各尽玄言之趣,说或去取,意有详略,近搢绅之学,咸有稽疑,随答所问,已具别解,知与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须释乾坤文言及二系,万机小暇,试当讨论(《陈书·周弘正传》)。
周弘正补太学博士议 南梁 · 到洽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二
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日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陈书·周弘正传》,博士到洽议。)。
和咏歌人偏得日照诗(和周弘正。) 南梁 · 刘孝绰
押真韵
独明花里翠,偏光粉上津。
屡将歌罢扇,回拂影中尘(○《初学记》十五。万花谷后三十二作刘孝绰诗。《诗纪》八十七。)。
咏班竹掩团扇诗 陈朝 · 周弘正
押愿韵
齐纨将楚竹,从来本相远。
将申湘女悲,宜并班姬怨(○《初学记》二十五。万花谷续七作周弘正诗。《诗纪》百一。)。
请梁武帝释乾坤二系义表(《艺文类聚》题如此) 陈朝 · 周弘正
出处:全陈文卷五
臣闻易称立象以尽意,系辞以尽言,然后知圣人之情,几可见矣。自非含微体极,尽化穷神,岂能通志成务,探赜致远?而宣尼比之桎梏,绝韦编于漆字,轩辕之所听莹,遗玄珠于赤水。伏惟陛下,一日万机,匪劳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圣智无以隐其几深,明神无以沦其不测。至若爻画之包于六经,文辞之穷于两系,名儒剧谈以历载,鸿生抵掌以终年,莫有试游其藩,未尝一见其涘。自制旨降谈(《艺文类聚》有彖繇二字。)。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涣曾冰于幽谷。臣亲承音旨,职司宣授,后进诜诜,不无传业。但乾坤之蕴未剖,系表之妙莫诠,使一经深致,尚多所惑,臣不涯庸浅,轻率短陋,谨与受业诸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于乾坤二系,象爻未启,伏愿听览之间,曲垂提训,得使微臣钻仰,成其笃习,后昆好事,专门有奉,自惟多幸,欢沐道于尧年,肄业终身,不知老之将至,天尊不间,而冒陈请,冰谷置怀,罔识攸厝(《陈书·周弘正传》,弘正启梁武帝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乾坤二系,又见《艺文类聚》五十五。)。
测狱刻数议 其一 陈朝 · 周弘正
出处:全陈文卷五
未知狱所测人,有几人款,几人不款,须前责取人名及数,并其罪目,然后更集得(《陈书·沈洙传》,梁代旧律,测囚之法,日一上,起自晡鼓尽于二更。及比部郎范泉删定律令,以旧法测立时久,非人所堪,分其刻数,日再上廷尉,以为新制过轻,请集会尚书省详议,都官尚书周弘正云云。)。
奏记晋安王 陈朝 · 周弘正
出处:全陈文卷五
窃闻撝谦之象,起于羲轩爻画,揖让之源,生于尧舜禅受,其来尚矣,可得而详焉。夫以庙堂汾水,殊途而同归,稷契巢许,异名而一贯,出者称为元首,处者谓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资,表里成治,斯盖万代同规,百王不易者也。暨于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乃至七国争雄,刘项竞逐,皇汉扇其俗,有晋扬其波,谦让之道废,多历年所矣。夫文质递变,浇淳相革,还朴反古,今也其时。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圣,聪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归仁,是以皇上发德音,下明诏,以大王为国之储副,乃天下之本焉,虽复夏启周诵,汉储魏两,此数君者,安足为大王道哉?意者,愿闻殿下抗目夷上仁之义,执子臧大贤之节,逃玉舆而弗乘,弃万乘如脱屣,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谁?能使无为之化,复兴于遂古,让王之道,不坠于来叶,岂不盛欤!岂不盛欤!弘正陋学书生,义惭稽古,家自汝颍,世传忠烈,先人决曹掾燕,抗辞九谏,高节万乘,正色三府,虽盛德之业将绝,而狂直之风未坠;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如使刍言野说,少陈于听览,纵复委身烹鼎之下,绝命肺石之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陈书·周弘正传》,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薨,其嗣华容公不得立,以晋安王为皇太子,弘正乃奏记。)。
时人为贺氏兄弟语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真韵
《唐书》曰:贺德仁。越州山阴人。在陈与兄德基师事周弘正。以文辞称。人为语曰:
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唐书》贺德仁传。《诗纪》百七作二贺歌。)。
又为贞阳侯颙答王太尉书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八
周尚书弘正、张廷尉种、姜常侍皓等至,枉此月二十六日告,并遣贤弟子世珍贤子颙等,具忠款之至。公养孤之恩,爱甚邓侯,少子之怀,情深张禹,岂非忧劳社稷,用忍肌肤?天下含灵,谁无悲愧。余遭家不造,敬累吴贤,言念忠诚,益以号咽。但皇齐大德,过见忧矜,微借轻兵,以垂将送,意谓江东凋弊,累积寒暄,供膳资储,理当多阙,辄白上党王,止请三千人二百疋而已,凯众人殊,尚有疑难,将恐诸士,未喻雅怀,今复命周尚书及姜尚侍还彼,具陈一二。夫以受为寇,非有晋邦,不送为讥,终无楚国,五千步卒,既谢李陵,三千嬴兵,亦等无忌。公之明义,理不为嫌,行人失辞,尚停然诺,临江总辔,企望音邮唯迟来书,此不多具,萧某白(《文苑英华》六百六十七。)。
为陈武帝与周宰相书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九
昔有天地,便立帝王,革昊唯农,迁虞斯夏,莫不三灵所佑,五运相推。梁德不造,固天攸弃,虽复东汉之末,区宇沸腾,西晋之亡,生民荡覆,未足以方其祸乱,譬彼虔刘者也。吾谬以庸薄,属当兴运,自昔登庸,清诸百越,徐闻浪泊,靡不征行,银洞珠宫,所在清乂,自还麾南极,伐逆东都,宣力驱驰,亟淹寒暑,六延梁社,十剪强寇,黄帝与蚩尤七十战,魏祖在军中三十年,方厥劬劳,未为勤苦。加以百神所感,明灵应期,万里徂征,虬龙表瑞,于是中军勇锐,上将横行,承此休符,遂兴王业。梁氏以天禄斯改,期运永终,钦若唐风,推其鼎命。吾惊惶三让,拜手陈辞,盈廷公卿,稽颡敦逼,眷言颍水,徒抱素心,尚想汾阳,无因高蹈,猥以庸薄,遂膺天宠,去月乙亥,升礼大坛,言念迂回,但有惭愧。昔宾门之始,境外无交,虽遣行人,未申嘉好。今上天有命,光膺宝历,永兴周室,方同断金,我运惟新,宜脩朝聘,今遣侍中都官尚书周弘正衔使长安,故指有白。陈某白(《文苑英华》六百六十七。)。
遗周弘直书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适有都信,贤兄博士平安。但京师晋绅,无不附逆。王克己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巳(《陈书·周弘正传》,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
与周弘正手书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韩非之智,不免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卸,慰其延伫(《陈书·周弘正传》,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元帝手书与弘正,云云。仍遣使迎之。)。
大行侠御服又议 陈朝 · 江德藻
出处:全陈文卷十二
愚谓祖葬之辰,始终永毕,达官有追赠,须表恩荣,有吉卤簿,恐由此义。私家放学攴,因以成俗,上服本变吉为凶,理不应犹袭纨绮。刘舍人引王卫军丧仪、及检梁昭明故事,此明据已审。博士左丞乃各尽事衷,既未取证,须更询详,宜咨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陈书·刘师知传》)。
别周尚书弘正诗 北周 · 庾信
押先韵
扶风石桥北,函谷故关前。
此中一分手,相逢知几年。
黄鹄一反顾,徘徊应怆然。
自知悲不已,徒劳减瑟弦(○本集五作别周处士弘正。《类聚》二十九作别周弘王诗。文苑英华二百三十作别周处士弘正。注云。处士一作尚书。庾开府诗集上。《诗纪》百十七。)。
送周尚书弘正诗 其一 北周 · 庾信
押先韵
交河望合浦,玄菟想朱鸢。
共此无期别,知应复几年(○本集六。庾开府诗集下。《诗纪》百十八。)。
送周尚书弘正诗 其二 北周 · 庾信
押冬韵
离期定已促,别泪转无从。
惟愁郭门外,应足数株松(同上)。
重别周尚书诗二首 其一 北周 · 庾信
押微韵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本集六。文苑英华二百六十六。庾开府诗集下作别周尚书弘正。又作重别周尚书。《诗纪》百十八。)。
重别周尚书诗二首 其二 北周 · 庾信
押文韵
河桥两岸绝,横歧数路分。
山川遥不见,怀袖远相闻(○本集六。文苑英华二百六十六。庾开府诗集下作重别周尚书。《诗纪》百十八。)。
重与贞阳侯启 南梁 · 王僧辩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三
员外常侍姜皓还,奉敕伏具动止。大齐仁义之风,曲被邻国,恤灾救难,申此大猷。皇家枝戚,莫不荣荷,江东冠冕,俱知凭赖。今歃不忘信,信实由衷,谨遣臣第七息显、显所生刘、并弟子世珍往彼充质,仍遣左民尚书周弘正至历阳奉迎,舻舳浮江,俟一龙之渡,清宫丹陛,侯六传之入,万国倾心,同荣晋文之反,三善克宣,方流宋昌之议。国祚既隆,社稷有奉,则群臣竭节,报厚施于大齐,戮力展愚,效忠诚于陛下。今遣吏部尚书王通奉启以闻(《梁书·王僧辩传》)。
举昙延与周弘正对论表 北周 · 宇文护
出处:全后周文卷四
昙延法师器识宏伟,风神爽拔,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续高僧传》十《昙延传》,齐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表云云。案:弘正于天嘉元年往长安迎安成王顼,三年自周还。天嘉元年直周武成二年,护为晋公久矣。其封中山公在魏恭帝时,则《续高僧传》所称齐蒲州刺史、中山公皆误也。弘正未尝使齐,齐亦必无宇文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