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周颙 南齐 · 释智林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六
近闻檀越叙二缔之新意,陈三宗之取舍,声殊恒律,虽进物不速,如贫道鄙怀,谓天下之理,唯此为得焉。
不如此,非理也。
是以相劝,速著纸笔。
比见往来者,闻作论已成,随喜充遍,特非常重。
又承檀越恐立异当时,干犯学众,制论虽成,定不必出,闻之矍然,不觉悲悲。
此义旨趣似非初开,妙音中绝六十七载。
理高常韵,莫有能传。
贫道年二十时,便参得此义,常谓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窃每欢喜,无与共之。
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当法集盛时,能深得斯趣者,本无多人。
既犯越常情,后进听受,便自甚寡,传过江东,略无其人。
贫道捉麈尾已来,四十馀年,东西讲说,谬重一时,其馀义统,颇见宗录,唯有此途白黑无一人得者。
贫道积年,乃为之发病。
既衰癃未愈,加复旦夕西旋,顾唯此道,从今永绝不言。
檀越天机发绪,独创方寸,非意此音,猥来入耳,且欣且慰,实无以况。
建明斯义,使法灯有种,始是真实行道第一功德。
虽复国城妻子,施佛及僧,其为福利,无以相过。
既幸已诠述,想便宜广宣,使赏音者见也。
明法理,当仁不让,岂得顾惜众心,以失奇趣邪?
若此论已成,遂复中寝,恐檀越方来,或以此为巨障,往之恳也,然非戏论矣。
想便写一本为惠。
贫道赍以还西,使处处弘通也。
比小可牵曳,故入山取叙,深企付之(《高僧传》八,《南齐书·周颙传》,《广弘明集》二十四,《南史》三十四)
沈攸之 南齐 · 萧道成
 出处:全齐文卷二
辱足下诮书,交道不终,为耻已足。
欲下便来,何故多罔君子。
吾结发入仕,岂期远大,盖感子路之言,每不择官而宦。
文帝之世,初被圣明鉴赏;
孝武之朝,复蒙英主顾眄。
因此感激,未能自反。
及与足下敛袂定交,款著分好,何尝不劝慕古人国士之心,务重前良忠贞之节。
至于契阔杯酒,殷勤携袖,荐女成姻,志相然诺,义信之笃,谁与间之。
又乃景和陵虐,事切忧畏,明帝正位,运同休显,启臆论心,安危岂贰。
元徽之季,听高道庆流言,欲相讨伐,发威施敕,已行内外。
于时臣子钳口,道路以目。
吾以分交义重,患难宜均,犯陵白刃,以相任保。
悖主手敕,今封送相示。
岂不畏威,念周旋之义耳。
推此阴惠,何愧怀抱,不云足下猥含祸诐。
前遣王思文所牒朝事,盖情等家国,共详衷否,虚心小大,必以先输。
问张雍州迁代之日,将欲谁拟?
本是逆论来事,非欲代张,乃封此示张,激使见怒。
若张惑一言,果兴怨恨,事负雅素,君子所不可为,况张之奉国,忠亮有本,情之见与,意契不贰邪?
又张雍州启事,称彼中蛮动,兼民遭水患,敕令足下思经拯之计。
吾亦有白,论国如家,布情而往,每思虚达。
事之相接,恒必猜离。
反谓无故遣信,此乃觇察。
平谅之襟,动则相阻,伤负心期,自谁作故?
先时足下遣信,寻盟敦旧,厉以笃终,吾止附还白,申罄情本,契然远要,方固金石。
今日举错,定是谁恧久言邪?
元徽末德,执亡禋祀,足下备闻,无待亟述。
太后惟忧,式遵前诰,兴毁之略,事属鄙躬黜昏树明,实惟前则,宁宗静国,何愧前修。
废立有章,足下所允,冠弊之讥,将以何语?
封为郡王,宁为失礼?
景和无名,方之不愈乎?
龙逢自匹夫之美,则社稷之臣,同异相乘,非吾所受也。
登斋有赏,寿寂已蒙之于前;
同谋获功,明皇亦行之于昔。
此则接踵成事,谁敢异之。
谓其大收宫女,劫夺天藏,器械金宝,必充私室。
必若虚设市虎,亦可不翅此言;
若以此诈民,天下岂患无眼。
心苟无瑕,非所耿介。
甲杖之授,事既旧典,岂见有任镇邦家,勋经定主,而可得出入轻单,不资宠卫!
斯之患虑,岂直身忧。
祗奉此恩,职惟事理。
朱方之牧,公卿佥意,吾亦谓微勋之次,无忝一州。
魏、晋旧事,帝乡蕃职,何尝豫州必曹,司州必马?
折胶受柱,在体非愧。
袁粲据石头,足下无不可;
吾之守东府,来告便谓非。
动容见疾,频笑入戾,乃如是乎!
袁粲刘秉,受遇深重,家国既安,不思抚镇,遂与足下表里潜规,据城之夜,岂顾社稷。
幸天未长乱,宗庙有灵,即与褚卫军协谋义断,以时殄灭。
想足下闻之,怅然孤沮。
小儿忝侍中,代来之泽,遇直上台,便呼一家两录。
发不择言,良以太甚。
吾之方寸,古列共言,乃以往贤,大见讥责,足下自省,讵得以此见贻邪?
比踪,论吾则可,行过桀、蹠,无乃近诬哉!
谓吾不朝,此则良诲,朝之与否,想更问之。
下受先帝之恩施,拥戎西州
鼎湖之日,率土载奔,而宴安中流,酣饮自若,即怀狼望,陵侮皇朝。
晋熙殿下,以皇弟代镇,而断割候迎,罔蔑宗子,驱略士马,悉以西上,郢中所遗,仅馀劣弱。
昔征不入,犹动义师,况荆州物产,雍、昏、交、梁之会,自足下为牧,荐献何品?
良马劲卒,彼中不无,良皮美罽,商赂所聚
前后贡奉,多少何如?
唯闻太官时纳饮食耳。
桂阳之难,坐观成败,自以雍容汉南,西伯可拟。
赖原即大世,非望亦消。
又招集逋亡,断遏行侣,治舟试舰,恒以朝廷为族的,秣马按剑,常愿天下有风尘,为人臣者,固若是邪!
至乃不遵制书,敕下如空,国恩莫行,命令拥隔,诏除郡县,辄自板代,罢官去职,禁还京师
凶人出境,无不千里寻蹑,而反募台将,来必厚加给赏。
太妃遣使市马,赍宝往蜀,足下悉皆断折,以为私财,此皆远迩共闻,暴于视听。
主上睿明当璧,宇县同庆,绝域奉贽,万国通书,而盘桓百日,始有单骑,事存送往,于此可征。
不朝如此,谁应受诮?
反以见呵,非所反侧。
今乃勒兵以窥象馆,长戟以指魏阙,不亦为忠臣孝子之所痛心疾首邪?
贤子元琰,获免虎口,及凌波西迈,吾所发遣。
犹推素怀,不畏嗤嗤。
足下尚复灭君臣之纪,况吾布衣之交乎?
遂事不谏,既往难咎。
今六师西向,为足下忧之(《南齐书·张敬儿传》。按:《周颙传》云:「沈攸之绝交书太祖口授令裁答。」则此书所作,而其大略乃高帝口授也。今故编入高帝文。)
以门律致书周颙等诸游生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吾门世恭佛,舅氏奉道。
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其犹乐之,不沿不隔。
五帝之秘,礼之不袭,三皇之圣岂三。
与此皆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
安可辄驾庸愚,诬誷神极?
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
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
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
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
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
书与二何两孔,周剡山茨(以上门律,《弘明》作「门论」。)
少子致书诸游生者曰:张融白,鸟哀鸣于将死,人善言于就暮。
顷既病甚生衰,此亦魂留丧气。
况惊舟失舵于空壑,山足无绊于泽中。
故视阴之间,虽寸每遽,不缝不徙也。
欲使魄后馀意,绳墨弟侄,故为门律,数感其一章,通源二道。
今奏诸贤,以为何若(《弘明集》六,《南史》七十五《顾欢传》,著通源之论,其名少子。)
周颙书并答所问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张融白,吾未能忘身,故有情身分外。
既化极魂首,复为子弟留地,不欲使方寸旧都,日夜荒没,平生所困,横馗而草,所以制是门律,以律其门。
非佛与道。
门将何律?
故告气缓命,凭魄申阴,数感十应,通源定本。
实欲足下发予奇意,果能翔牍起情,妙见正析。
既赴所志,今为子言。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
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
答彼周曰:夫性灵之为性。
能知者也;
道德之为道,可知者也。
能知而不知所可知,非能知之义;
可知而不为能知所知,非夫可知矣。
故知能知必赴于道,可知必知所赴。
下士雷情波照,鼓欲噪神,精明驱动,识用沈蔼,所以倒心下灌,昭隔于道,至若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载营抱壹,居凝通静。
静唯通也,则照无所没;
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
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
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而可得?
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
故逗极所以一为性游简且韵猖狂,旷不能复行,次战思定霸宇内,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罔象以扪珠。
是以则帝属五而神常一,皇有三而道无二,凫乙之交,定者鸿乎。
吾所以直其绳矣。
周之问曰: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
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
二篇所贵,义极虚无;
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
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
答彼周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
然环会其所中,足下当加以半思也。
至夫游无荡思,心尘自拂,思以无荡,一举形上。
是虽忘有老如骞释。
然而有忘释不伐老。
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寂然以湛其神,遂通以冲其用。
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
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
逗极之所以无二,亲情故妙得其一矣。
直以物感既分,应物难合,令万象与视听交错,视听与万象相横,著之既已深,却之必方浅。
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
及物有潜去,人时欲无,既可西风昼举,而致南精夕梦,汉魂中寐,不其可乎?
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
卿苦疑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何以峻迹?
斯时卿苦以释家时宜迹峻,其犹老氏时峻此迹。
逗极之同,慈焉余意。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
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两殊,非凫则乙。
答彼周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
迹固其然,吾不复答。
但得其世异时殊,不宜异其所以之异。
周之问曰:未知高鉴,缘何识本
答彼周曰:综识施本,已吐前牍。
吾与老释相识正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
卿欲必曲鞠其辞,吾不知更所以自讼。
周之问曰: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
答彼周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周之问曰: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
答彼周曰:诚哉有是言。
吾所以见道未壹于佛,但吾之即此言,别有奇即耳。
周之问曰: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儒墨訚訚,从来何诤?
答彼周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
碎白玉以泯斗,其别有尊者乎?
况夜战一鸿,妄申凫乙,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吾安得了之哉?
周之问曰: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
答彼周曰:应感多端,神情数广。
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吾不翔翮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
且宝圣宜本,迹匪情急,矧吾己有所集,方复移其翔者邪?
卿得其无二于两楹,故不峻督其去取。
周之问曰: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
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
答彼周曰:吾乃自元混百圣,同投一极,而近论通源,儒不在议。
足下今极其儒,当欲列儒围道,故无属垣耳隙,思潜师夜以遂图掩天城,恐难升之险,非子所跻。
则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吾已谓百圣同所投,同容本未俱其异。
更以沥势倒兵,恣卿智勇,吾之勇智,自纵横凑出(《弘明集》六)
周颙书论释法宠 南齐 · 张融
 出处:全齐文卷十五
古人遗族,故留儿女。
法宠法师绝尘如弃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续高僧传》,法宠姓冯南阳冠军人,寓海盐,纳妻半年,舍家住兴皇寺,从道猛昙济学《成实论》。融与书称之。)
略成实论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成实论》十六卷,罗什法师于长安出之。
昙晷笔受昙影正写,欲使文玄。
后自转为五翻,馀悉依旧本。
齐永明七年十月文宣王招集京师硕学名僧五百馀人,请定林僧柔法师谢寺慧次法师于普弘寺迭讲,欲使研核幽微,学通疑执,即坐仍请安乐智称法师,更集尼众二部,名德七百馀人,续讲十诵律志,令四众净业还白。
公每以大乘经渊深,漏道之津涯,正法之枢纽。
而近世陵废,莫或敦修,弃本逐末,丧功繁论。
故即于律座令次等诸论师抄比成实,简繁存要,略为九卷。
使辞约理举,易以研寻。
八年正月二十三日解座,设三业三品,别施奖有功,劝不及上者得三十馀件,中者得二十许种,下者数物而已。
即写略论百部流通,教使周颙作论序,今录之于后(《释藏》百一)
言滂民于闻喜公子良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窃见滂民之困,困实极矣。
役命有常,只应转竭,蹙迫驱催,莫安其所。
险者或窜避山湖,困者自经沟渎尔,亦有摧臂斫手,苟自残落,贩佣贴子,权赴急难。
每至滂使发动,遵赴常促,辄有柤杖被录,稽颡阶垂,泣涕告哀,不知所振。
下官未尝不临食罢箸,当书偃笔,为之久之,怆不能已。
交事不济,不得不就加捶罚,见此辛酸,时不可过。
山阴邦治,事倍馀城;
然略闻诸县,亦处处皆踬。
上虞百户一滂,大为优足,过此列城,不无凋罄。
宜应有以普救倒悬,设流开便,则转患为功,得之何远(《南齐书·周滂传》,建元初为山阴令,县旧订滂民以供杂使,言之于太守闻喜公子良。)
杜京产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贤子学业清标,后来之秀,嗟爱之怀,岂知云已。
所谓人之英彦,若已有之也(《南齐书·杜栖传》,中书郎周颙京产书。)
何点书劝令菜食(《广弘明集》作胤。)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丈人之所以未极遐蹈,或在不近全菜邪?
脱洒离析之讨,鼎俎网罟之兴,载策其来实远,谁敢干议?
观圣人之设膳羞,仍复为之品节,盖以茹毛饮血,与生民共始,纵而勿裁,将无崖畔。
善为士者,岂不以恕己为怀?
是以各静封疆,罔相陵轶。
况乃变之大者,莫过死生;
生之所重,无逾性命。
性命之于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而终身朝晡,资之以味,彼就冤残,莫能自列,我业久长,吁哉可畏。
且区区微卵,脆薄易矜,颛彼弱麑,顾步宜悯。
观其饮啄飞行,人应怜悼,况可甘心扑褫,加复恣忍吞嚼。
至乃野牧盛群,闲豢重圈,量肉揣毛,以俟支剥,如土委地,佥谓常理,可为怆息,事岂一途。
若云三世理诬,则幸矣良快,如使此道果然,而受形未息,则一往一来,一生一死,轮回是常事。
杂报如家,人天如客,遇客日鲜,在家日多,吾侪信业,未足长免,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
丈人于血气之类,虽无身践,至于晨凫夜鲤,不能不取备屠门。
财贝之经盗手,犹为廉士所弃;
生性之一启鸾刀,宁复慈心所忍。
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
众生之禀此形质,以畜肌膋,皆由其积壅痴迷,沈流莫反,报受秽浊,历苦酸长,此甘与肥,皆无明之报聚也。
何至复引此滋腴,自污肠胃。
丈人得此有素,聊复寸言发起(《南齐书·周颙传》,《南史》三十,又见《广弘明集》三十。)
张融书难门律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周剡山茨归书少子曰:周颙顿首,懋制来班,承复峻其门,则参子无踞,诚不待奖。
敬寻同本,有测高心。
虽神道所归,吾知其主,然自释之外,儒纲为弘;
过此而能与仲尼相若者,实雄也。
其教流渐,非无邪弊,素朴之本,义有可崇。
吾取舍旧怀,粗有泾渭,与夺之际,不至朱紫,但蓄积怀抱,未及历言耳。
途轨乖顺,不可谬同异之闻,文宜有归。
辨来旨,谓致本则同,似非吾所谓同,时殊风异,又非吾所谓异也。
久欲此中微举条裁,幸因雅趣,试共极言,且略如左,迟闻深况。
通源曰: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诚异。
周之问曰:论云:致本则同。
请问何义,是其所谓本乎?
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
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
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南齐书·顾欢传》作「位寂」。)之方,其旨则别。
论所谓逗极无二者,为逗极于虚无,当无二于法性邪?
将二途之外,更有异本,傥虚无法性,其趣不殊乎?
若有异本,思告异本之情,如其不殊,愿闻不殊之说。
通源曰: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
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
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
周之问曰:论云:时殊故不同其风,是佛教之异于道也。
世异故不一其义,是道言之乖于佛也。
道佛两殊,非凫则乙,唯足下所宗之本,一物为鸿耳。
驱驰佛道,无免二乖,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之,其有旨乎?
若犹取二教以位其本,恐战狱方兴,未能听讼也。
若虽因二教同测教源者,则此教之源,每沿教而见矣。
自应鹿巾环杖,悠然目击。
儒墨訚訚,从来何诤。
苟合源共是,分迹双非,则二迹之用,宜均去取。
奚为翔集所向,勤务唯佛,专气抱一,无谨于道乎?
言精旨远,企闻后要。
通源曰: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
周之问曰:足下专遵佛迹,无侮道本
吾则心持释训,业爱儒言。
未知足下雅意,佛儒安在,为当本一末殊,为本末俱异邪?
既欲精探彼我,方相究涉,理类所关,不得无请(《弘明集》六)
重答张融书难门律 南齐 · 周颙
 出处:全齐文卷二十
周颙顿首。
夫可以运寄怀抱,非理何师,中外声训,登途所奉,而使此中介介然去留无薄,是则怏怏失路,在我奚难。
足下善欲言之,吾亦言之未已也。
辄复往研,迟承来析。
通源曰: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所以苦下之翁,且藏即色,顺其所有,不震其情,尊其所无,渐情其顺。
周之问曰:苦下之藏即色,信矣斯言也。
更恐有不及于即色,容自托于能藏。
则能藏者广。
或不独出于厉乡耳。
夫有之为有,物知其有,无之为,人识其无,老氏之署有题无,无出斯域,是吾三宗鄙论,所谓取舍驱驰,未有能越其度者也。
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擅绝于群家耳。
此途未明,在老何续?
但纷纷横沸,皆由著有之家因俗,兹焉是患。
既患由有滞,而有性未明,矫有之家,因崇无术。
有性不明,虽则巨蔽,然违谁尚静,涉累实微,是道家之所以有埤弘教,前白所谓实雄者也。
王何旧说,皆云不及圣。
若如斯论,不得影响于释宗矣。
吾之位老,不至乃然。
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
斯经教之成说也。
乃至宰官长者,咸托身相。
何为老生独非一迹?
但未知涉观浅深,品位高下耳。
此皆大明未启,权接一方,日月出矣,爝火宜废,无馀既说,众权自寝。
足下犹欲抗遗燎于日月之下,明此火与日月通源,既情崇于日月,又无侮于火本。
未知此火本者,将为名乎?
将为实哉?
名而已邪?
道本安在?
若言欲实之,日月为实矣。
斯则事尽于一佛,不知其道也。
通源之旨,源与谁通?
通源曰:当其神地悠悠,精和坐废,登其此地,吾不见释家之与老氏;
陟其此意,吾孰识老氏之与释家。
又曰:今既静而两神,神静而道二,吾未之前闻也。
又曰:伯阳专气致柔,停虚任魄,魄绪停虚,故融然自道也。
又曰:心尘自拂,一举形上。
周之问曰:足下法性虽以即色图空,虚无诚乃有外张义
窃谓老释重出,对分区野,其所境域,无过斯言。
然则老氏之神地悠悠,自悠悠于有外;
释家之精和坐废,每坐废于色空。
登老氏之地,则老异于释;
涉释氏之意,则释殊于老。
神既静而不两,静既两而道二。
足下未之前闻,吾则前闻之矣。
苟然则魄绪停虚,是自虚其所谓虚;
融然自道,亦非吾之所闻道。
若夫心尘自拂,一举形上,皆或未涉于大方,不敢以通源相和也。
通源曰:足下欲使伯阳不静,宁可而得乎?
使静而不怕道,亦于何而不得。
周之问曰:甚如来言,吾亦虑其未极也。
此所谓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若谓静于其静,非曰穷静;
魄于其魄,不云尽魄。
吾所许也。
无所间然。
通源曰:若卿谓老氏不尽乎无,则非想期于得意。
若卿谓尽无而不尽有,得意复爽吾所期。
周之问曰:尽有尽无,非极莫备,知无知有,吾许其道家。
唯非有非无之一地,道言不及耳。
非有非无,三宗所蕴,倘赡馀虑,唯足下其眄之。
念不使得意之相爽,移失于有归耳。
通源曰:非凫则乙,迹固然矣,迹固其然,吾不复答。
又曰:吾与老释相识正如此,正复是目击道斯存。
又曰:得意有本,何至取教。
又曰:诚哉有是言,吾所以见道来一于佛。
周之问曰:足下之所目击道存,得意有本,想法性之真义,是其此地乎?
佛教有之,足下所取非所以,何至取教也。
目击之本,即在教迹,谓之凫乙,则其鸿安渐哉?
诸法真性,老无其旨,目击高情,无存老迹,旨迹两亡,索宗无所。
论所谓无侮于道本,当无侮于何地哉?
若谓探道家之迹,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谛实义,沿文可见矣。
将沿于道章而得之乎?
为沿于德篇而遇之也。
若无所沿,而玄德于方寸者,此自足下怀抱,与老释而为三耳。
或可独树一家,非老情之所敢逮也。
通源曰:虞芮二国之斗田,非文王所知也。
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
吾安能了之哉?
周之问曰:足下谓苦下之且藏即色,则虚空有阙矣。
足下谓法性以即色图空,则法性为备矣。
今有人于此,操环杖而言法姓,鹿巾之士,执虚无而来诮曰:「尔不同我吾与尔斗」。
足下从容倚棘听断于鞭间,曰:「皆不可也」。
谓其鹿巾空负于头上,环杖自诬于掌中。
以足下之精明特达,而判讼若斯,良虞芮之所于邑也。
通源曰:吾不翔翮于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
吾翮不翔于五通,而于集道复何晦?
周之问曰:足下不翔翮于四果,犹勤集于佛教,翮不翔于五通,何独弃于道迹乎?
理例不通,方为彼诉。
通源曰:当欲列儒围道,故先属垣隙。
周之问曰:足下通源,唯道源不及儒。
吾因疑其阙。
是以相访。
但未知融然自道,唯道能,融将道之融然,修儒可会邪?
虽非义本,纵言宜及。
想释本多暇,幸惠馀音(《弘明集》六。)
时人为刘绘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元韵
南《齐书》曰: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张融周颙并有言工。音旨缓韵。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时人为之语曰云云。言在二家之中也。
刘绘贴宅,别开一门(○南《齐书》刘绘传。《御览》百八十。)
时人为张周刘三姓语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阳韵
南史曰:永明末都下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时张融以言辞辩捷。周颙弥为清绮。而绘音采亦赡丽。雅有风则。时人谓之语曰云云。言其处二人之间也。
三人共宅夹清漳刘中央(○南史刘绘传。《御览》百八十、六百十七。《诗纪》六十三。)
食生物议 南梁 · 钟岏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五
鳝之就脯,骤于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
至于车螯蚶蛎,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矿壳外缄,非金人之慎,不悴不荣。
曾草木之不若,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
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实(《南齐·周颙传》。)
兜率寺763年 唐 · 杜甫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引用典故:庾信哀 牛车 周颙
兜率知名寺,真如会法堂。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庾信虽久,何颙(当作周颙,周好佛)好不忘。
(《法华经》:“以大白牛驾宝车。”)远近,且欲上慈航。
寄隐客810年3月 中唐 · 元稹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我年三十二,鬓有八九丝。
非无官次第,其如身早衰。
今人夸贵富,肉食与妖姬。
而我俱不乐,贵富亦何为。
况逢多士朝(多士:众多贤士。《尚书·多方》:“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贤俊若布棋。
班行次第立,朱紫相参差(朱紫:红色官服与紫色官服。唐制,服色以散阶论,五品以上服绯,三品以上服紫。《旧唐书·舆服志》:“贞观四年又制,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绯。”绯即朱色。此代指高官。)
谟猷密勿进(谟猷:谋略。密勿:见卷2《阳城驿》注。),羽檄纵横驰(羽檄:《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陈豨反,邯郸以北皆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裴骃集解:“魏武帝《奏事》曰:‘今边有小警,辙露檄插羽,飞羽檄之意也。’推其言,则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飞鸟也。”)
监察官甚小(“监察”句:《唐六典·御史台》:“监察御史十人,正八品上。”),发言无所裨。
小官仍不了,谴夺亦已随。
时或不之弃,得不自弃之。
陶君喜不遇(陶君:指陶渊明,古代著名隐士,因不为五斗米折腰,遂挂冠而去。),顾我复何疑。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白云”句:意谓归隐有日。南朝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孔稚北山移文》谓周颙离开钟山后,使“青松落荫,白云谁侣?”)
吴士矩端公五十韵(此后并江陵士曹时作)810年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十七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昔在凤翔日,十岁即相识。
未有好文章,逢人赏颜色。
可怜何郎吴生小字何郎)。(可怜:可爱。《方言》卷一:“怜,爱也。汝颍之间曰怜。”),二十才冠饰。
短发予近梳,罗衫紫蝉翼。
伯舅各骄纵,仁兄未摧抑。
事业在(一作若)杯盘(事业:才能。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唐末五代,权臣执政,公然交赂,科第差除各有等差,故当时语云:‘及第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在:原作“若”,据蜀本、卢本改。杯盘:此代指饮酒事。),诗书甚徽纆(徽纆:绳索。《易·坎》:“上六,系用徽纆。”陆德明释文:“刘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此比喻束缚。)
西州戎马地西州:指凤翔凤翔府长安之西,故云。),贤豪事雄特
百万时可赢,十千良易借(借:蜀本、杨本作“惜”。何焯校:“宋板作惜者误。”)
寒食桐阴下寒食: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晋文公负其功臣介子推介子推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介子推抱树焚死。后人悯其不幸,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遂相沿成俗。而其实禁火乃周代之旧制,介子推事为后人所附会。),春风柳林侧
藉草送远游(藉草:坐卧于草地之上。《文选·孙绰〈游天台上赋〉》:“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列筵酬博塞博塞:即六博、格五等博戏。《庄子·骈拇》:“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成玄英疏:“行五道而投琼(即骰子)曰博,不投琼曰塞。”)
萎蕤云幕翠,灿烂红茵赩(赩:大赤色。《玉篇·色部》:“赩,大赤色。”)
脍缕轻似丝(鲙缕:细切之菜肴。鲙,《集韵·太韵》:“脍,《说文》:‘细切肉也。’或从鱼。”),香醅腻如膱(一作织)。(香醅:水上所结之薄膜。膱:原作“”,与下文韵重,据卢校及文意改)
将军频下城,佳人倾国(倾国:倾倒一国之人,形容女性极其美丽。《汉书·外戚传上·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媚语娇不闻,纤腰软无力。
歌辞妙宛转,舞态能剜刻。
筝弦玉指调,粉汗红绡拭。
予时最年少,专务酒中职。
未能解(一作愧)生狞,偏矜任狂直。
曲庇桃根盏(桃根盏:酒杯名。桃根,晋王献之桃叶之妹。宋张敦颐六朝事迹·桃叶渡》:“桃叶者,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横讲捎云式(捎云式:疑为李捎(一作梢)云所创立之酒令。李肇《国史补》卷下:“国朝麟德中,璧州刺史邓弘庆始创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梢云而大备,自上及下以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头盘、有抛打,盖工于举场而盛于使幕。”)
乱布斗分朋,惟新间谗慝(“乱布”二句:谓参与者分成不同小组,一比高低,为取胜而不断变化花样,暗耍手段。斗,比赛,争胜。分朋,分组。苏轼上元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门前歌舞斗分朋,一室清风冷欲冰。”)
耻作最先吐,羞言未朝食。
醉眼渐纷纷,酒声频餩餩(爱墨切)。(餩餩:打嗝声。《广韵·去夬》:“餩,通食气也。”)
扣节参差乱,飞觥往来织(飞觥:传杯。)
强起相维持,翻成两匍匐
边霜飒然降,战马鸣不息。
但喜秋光丽,谁忧塞云黑。
常随猎骑走,多在豪家匿。
夜饮天既明,朝歌日还昃(昃:太阳偏西。《说文·日部》:“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荒狂岁云久,名利心潜逼。
时辈多得途(时辈:当时有名之人物。《三国志·魏志·孙礼传》:“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亲朋屡相敕(敕:告诫。《说文· 部》:“敕,诫也。”)
闲因适农野,忽复爱稼穑(爱:卢本作“忧”。)
平生中圣人(中(zhòng)圣人:醉酒之隐语。《三国志·魏志·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曰:‘中圣人。’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性修慎,偶醉言耳。”),翻然腐肠贼(腐肠贼:腐蚀肠胃之贼,古人多指美酒佳肴。汉枚乘《七发》:“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亦从酒仙去,便被书魔惑。
脱迹壮士场,甘心竖儒域(竖儒域:指科举考试。竖儒,即竖儒,对儒生之鄙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何谓助秦攻诸侯乎?’”司马贞索隐:“竖者,僮仆之称。沛公轻之,以比奴竖,故曰‘竖儒’也。”)
矜持翠筠管(翠筠管:竹管,此代指毛笔。翠筠,翠竹。毛笔之管用制成,故云。),敲断黄金勒(黄金勒:用黄金制成之衔勒,形容极其珍贵。)
屡益膏灯膏灯:古代用泽兰子炼成油脂,用以点灯,故云。《楚辞·招魂》:“膏明烛,华容备些。”王逸注:“兰膏,以兰香炼膏也。”),犹研兔枝墨(兔枝墨:《玉台新咏考异》:“兔枝二字未详,吴氏注谓当作兔皮,所引《晁氏墨经》,支离不切,当阙所疑。”吴均《古意》诗:“泪研兔枝墨,笔染鹅毛素。”)
崎岖来掉荡,矫枉事沈默。
隐笑甚艰难,敛容还屴崱(屴崱:形容态度端正。)
与君始分散,勉我劳修饰。
岐路各营营,别离长恻恻。
行看二十载(行看:见卷3《遣兴十首》注。),万事纷(一作丝)何极。
相值或须臾(值:遇。五代徐锴《说文系传·人部》:“值,一曰逢遇。”),安能洞胸臆。
昨来陕郊(一作郏)会,悲欢两难克。
问我新相知,但报长相忆。
岂无新知者(知者:蜀本、卢本作“新知”。),不及小相得。
亦有生岁游(生岁:出生之年份,此处谓年龄相同。),同年不同德
为别讵几时,伊予坠沟洫。
大江鼓风浪,远道参荆棘。
往事返无期,前途浩难测。
一旦得自由,相求北山北北山:即钟山。《文选·孔雉圭〈北山移文〉》吕向解题:“钟山在郡北,其先周彦伦隐于此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今欲却过此山,孔生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此代指归隐之地。)
题李上谟壁 唐 · 李商隐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鲍照葵
旧著思玄赋,新编杂拟诗。
江庭犹近别,山舍得幽期。
嫩割周颙,肥烹鲍照
饱闻南烛(一作蜀)酒,仍及拨醅时。
右省王谏议 唐末 · 罗隐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引用典故:张翰辞东府 七人班 鹤怨周颙
耳边要静不得静,心里欲闲终未闲。
自是宿缘应有累,可能时(一作世)事更相关。
鱼惭张翰辞东府鹤怨周颙北山
看却金庭朮老,又驱车入七人班
奉和袭美宿报恩寺水阁 唐 · 陆龟蒙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峰抱池光曲岸平,月临虚槛夜何清。
僧穿小桧才分影,鱼掷高荷渐有声。
因忆故山吟易苦,各横秋簟梦难成。
周颙不用裁书劝,自得凉天證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