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为桓玄作民谣诗二首 其一 魏晋 · 竺昙林
押阳韵
《宋书》曰:司马元显时民谣诗。此诗云襄阳道人竺昙林所作。多所道行于世。孟顗释之曰:十一口者。玄字象也。木亘。桓也。桓氏当悉走入关洛。故云浩浩乡也。金刀。刘也。倡义诸公多姓刘。娓娓。美盛貌也。
当有十一口,当为兵所伤。
木亘当北度,走入浩浩乡(○《宋书》五行志。)。
华严经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四
《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黄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得此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扬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手执梵文,译梵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时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凡再校梵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丑之岁十二月二十八日校毕(《释藏》迹九。)。
秦望山法华寺碑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
昔者法王道开。掘山相现。曾是大事。职非小缘。顺喻孔多。證入弥远。故以三界为宅。五浊为火。四生为子。六度为门。一乘为大车。十方为长者。转置热恼之众。延集清凉之都。念兹在兹。广矣大矣。法华者。晋义熙十二年释昙翼法师之所建也。师初依庐山远公。后诣关中罗什。深入禅慧。尤邃佛乘。虽礼数抠衣。而名称分坐。与沙门昙学俱游会稽。觏秦望西北山。其峰五莲。其溪双带。气象灵胜。林壑虚闲。比兴耆阇。营卜兰若。羞涅槃食。纳如来衣。专积法华。永言实意。感普贤菩萨。为下俚优婆。提狶子于竹筐。寄释种于蓬室。师以缩屋未可。枕屐乃明。移出树间。延入舍下。及杲日初上。相光忽临。乘六牙。卫八部。胜幡虹引。妙乐天迎。瑞相腾云。遥裔上汉。师想望太息。沈吟永怀。叶公好龙。巳遇真物。罗汉测佛。未了圣心。于是苦行自身。炯戒通梦。宛如昔见。弥恨前非。象劝持经。尝难其语。夹夹听法。不易其人。矧乃摄以蜂王。吼以师子。礼谒者掎其裳袂。赞欢者合其风雷。时太守孟顗。以状奏闻以为寺。则知妙法者。真如之正体。莲华者。净道之假名。是故崇厥经。署于榜。入无量义。成不住因。至若高僧慧基。邑人陈载。皆踵武扳迹。传灯袭明。或五柱范堂。或七宝规殿。立普贤座。追连弗蓝。龙王让池。雁子疏塔。迦罗卫国。连至云山。净明德宫。更开日月。固足以发慧印。启元门。入位毕臻。出家偕应。则有持證等观。永藏仝流。或慧举十徵。或昭明再造。或简文瑞像。或武帝香炉。宝钤吟风。珠幡交露。僧繇墨意。画长豪之妙光。宫女綖功。织大身之变相。次有陈随国施。州邑吏檀。百宝盈于九隅。偫经备于三藏。所以神钟警夜。保贤圣之天居。祥鸟肃宾。迓轩盖之云集。忍辱灵草。捃萋萋于小茎。伛昙异花。搴灼灼于乔干。故得人天回首。江海因声。芭蕉过雷。倏焉滋茂。葵藿随日。至矣勤诚。登山而野旷心空。浴水而垢除意净。施及先律师道岸。今弟子释俨。并身林久伐。禅刺都遣。性通七事。戒总八关。金杖五分。优劣既等。缯䌽四道。功德岂殊。甘露有加。香油不坠。顷者豪州刺史前此邦别乘太原王公名弼。法海广大。慧炬融明。德立于衷。义闻于物。郅恽致主之节。有耿投竿。葛亮报国之诚。不忘草奏。夫人武氏。佩服真空。干橹正觉。及男缅绪等。惟肖二尊。克慎三业。若行若坐。依佛依僧。去烦恼之外糠。得慈悲之内实。起普贤台一级。写法华经千部。广化人吏。大启津途。即普贤台。立法华社。每年二月。重会一时。且地效其灵。山呈其秀。有上座正觉寺主道解都维那神慧僧表。道宾律师。行深慧灯。集众材为林。众器成乐。一体和合。互用住持。相与王公曰。夫名者事之华。碑者物之表。其或表不立。则瞻仰失容。名不兴。则赞述无地。愿言刻石。是用齐山。朝散大夫前侍御史今都府户曹袁公名楚客。其皎如日。其心如丹。负兼济之雄才。托演成之雅意。顾惭作者。徒使懵然。其辞曰。
会计南山。秦望北寺。高僧往还。圣迹标寄。耆阇比峰。法华取义。偫公护持。历国檀施。陆宝大来。海珍总萃。幡影连珠。像光发瑞。台压龙首。殿开鸟翅。象驾菩萨。乌迎车骑。异香馝馞。神钟髣髴。松巘萧疏。竹涧葱翠。纲纪有条。禅律不坠。掾曹正直。别乘仁智。作为碑板。赞述名字。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抚州城东南四里有翻经台。宋康乐侯谢公元嘉年初于此翻译涅槃经。因以为号。公讳灵运。陈郡阳夏人也。祖元。晋车骑将军。父瑍。秘书郎。公幼颖悟好学。博览偫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以袭祖爵。世人宗之。盛称谢康乐。初为刘毅卫军从事中郎太子左率。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公素爱好。肆意遨游。称疾去职。于始宁县修营故墅。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赋。并自注之。与隐士王宏之等游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每一诗至。都邑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徵为秘书监。再召不赴。太祖使范泰与书敦奖之。乃出就职。寻迁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多疾不朝。赐假东归。免官。与从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道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时人谓之四友。寻山登赏。常著木屐。上则去其前齿。下则去其后齿。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公谓之曰。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后遂表公有异志。公驰出自陈。太祖知见诬。除临川内史。公以昙无谶所翻大涅槃经。语少朴质。不甚流靡。品数疏简。初学者难以措怀。乃与沙门范惠严顾慧观依旧泥洹经共为润色。勒成三十六卷。义理昭畅。质文相宣。历代宝之。盛行于天下。其馀感神徵应。具如高僧传所说。邈乎阶扃不改。栋宇具无。真卿叨刺是邦。兹用忾息。有高行头陀僧智清。绪发洪誓。精心住持。请以佛迹寺僧什喻仙台观道士谭仙岩同力增修。指期恢复。自是法堂之遗构克崇。先达之高踪不泯。百里而遥。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经行之业既崇。斗薮之功斯懋。大历已酉岁四月丙午。都人士庶。相与大会。设严供而落焉。以真卿业于斯文。见咨纪述。后之君子。其忘增修乎。铭曰。
摩诃般若。解脱法身。是则涅槃。众经中尊。昙无肇允。严观是因。实赖同德。宏兹法轮。谢公发挥。精义入神。理绝史野。文兼郁彬。一垂刊削。百代咸遵。遗迹忽睹。高台嶙峋。载悲徂谢。曷践音尘。真卿愀然。悯故孰新。檀那衣钵。悉力经纶。不日复之。周邦仰仁。缅怀敦慕。子亦何人。徒愿神交。愧非德邻。刻铭金石。永永不泯。
唐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證堂碑铭 唐 · 李商隐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 创作地点: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陛下在宥七年。尚书河东公作四證堂于梓州慧义精舍之南禅院。图益州静无相大师保唐无住大师与洪州道一大师西堂知藏大师四真形于屋壁。化身作范。南朝则阁号三休。神足传芳。东蜀则堂名四證。乃今铨义。与古求徒。䌽扎既新。睟容伊穆。爰命词客。式扬道风。盖惟麾玉柄于元津。初流二谛。隐金椎于觉路。终驾一乘。理在无言。情殊有待。慧间云布。谁争润础之功。禅际河流。匪竞浮槎之远。旁询地志。遐考山经。昆陵未曰天齐。泰岳徒称日观。定竺乾于身毒。郭璞之言有徵。證罗卫于华胥。王邵之书可信。虽复一缘既演。五梦斯呈。阒寂双林。崩腾八国。而心心授印。宁关乾鹊之祥。顶顶传珠。未待骊龙之寐。吾知之矣。代有人焉。惟无相大师表海遐封。辰韩显族。始其季味。(疑)夙挺真机。见金夫以有躬。援宝刀而败面。大师得因上行。豁悟迷涂。载验土风。东国素称君子。旋观沙界。西方是有圣人。遂西谒明师。遇其坚卧。俄烘一指。誓续千灯。火鼠衣光。烛龙引焰。𤌍如灯蜡。霅若煎膏。师乃引与之言。叹未曾有。退从谷隐。惟制草衣。曳屦用自牧之荑。结束引难图之蔓。农夫乍去。或议裁缝。薙氏云归。方闻襞积。宁思天柱。讵学水田。鲜华不望于郁泥。密致那期于刻贝。加以峰危鸟道。林绝人蹊。梁置之盐。邻殊莫致。郁单之米。界绝难通。于是橡栗无求。凫茈不掘。想馀粮于蓬堁。调美膳于苔垣。吞沙了异于罗旬。得块返欣于重耳。昔平舆释子。犹饵石帆。陇右沙门。尚餐松叶。比若斯等。方信莫同。章仇兼琼拥节内江。分符右蜀。因其百请。始议一来。遇羯虏乱华。銮旌外狩。局皇图于巴濮。指赤县于犍牂。猰貐磨牙。鲸鲵奋鬣。上皇显图内禅。自恃真期。久披宸襟。徐叩妙键。无惭汉室。空礼清凉之台。有陋魏朝。徒建须弥之殿。道含九主。恩浸四生。获永固于灵根。实仰资于圆智。时无住大师寻休剑术。早罢钤经。韬綦连之四弓。舍步陆之七箭。径欣道在。罔惮人遐。坎轲汾阴。飘遥益部。聿来胥会。默合元符。本惟肃于尊颜。竟克谐于妙果。优孟之同楚相。不亦辽哉。丑父之类齐侯。竟何为也。事虽可引。义则殊归。宴坐穷岩。化行奥壤。顶轮降祉。肉髻开祥。及将寓信衣。乃误因罢士。经过九隧。流落六偫。彼既悬定于传刀。此亦熟惊于袪箧。璧留曲阜。讵为张伯所藏。剑出丰城。岂是雷华可佩。适来适去。悉见悉知。故得大梵下从。通仙右绕。臂舒百福。眉曜千光。灵禽例散于觉花。瑞兽常衔于忍草。宁止山神且届。但送甘松。藩后绝临。空分沈水。凡兹异迹。未可殚论。杜相国鸿渐崔仆射旰。并望切龙门。情殷荷担。留迷待楯。出病求攻。克扬静众之名。特峻保唐之号。蜀诚有矣。楚亦宜然。惟洪州道一大师古相标奇。足文现异。俯爱河而利涉。靡顿牛行。过朽宅以衔悲。频回象视。早从上首。略动遐心。携仁寿之剃刀。振天台之锡杖。遄违百濮。直出三巴。拂衡岳以倘徉。指曹溪而怅望。都遗喻筏。尽灭化城。罢悬柝于顿门。抗前旌于超地。披荆西里。坐树南康。有感则通。无闻不耸。医龟思遇。哽虎求探。化汉水之渔人。奚求往哲。度青萝之猎客。肯愧前修。智藏大师以松阙之英。梓潭之灵。目广青莲。唇饴赤果。自有来而致敬。由无取以相欢。绵邈星霜。留连几杖。初闻四句。诚为入实之宾。末听三幡。了是无师之智。遽援坐席。令传了经。非取履于下邳。还称可教。异服膺于泗水。更谓不如。明牧前归。英人后感。相紫阶则生金吐义。礼白塔则尽竹书名。彼四大士者。皆行贯迦维。名高记莂。且夫纷纶藻绘。列慈氏之云台。合沓缃囊。贮圣王之蓬閤。我幕府河东公。天瑞地宝。甘雨卿云。总海内之风流。盛漳滨之模楷。号鸣文苑。陟降朝阶。自作我上都。统以京尹。辇毂之下。绂冕所兴。本之以强宗近亲。因之以豪猾大侠。丙吉为相。出遇横尸。袁盎免官。归逢刺客。公贞能荡蛊。正可辟邪。殷货殖于五都。无劳走马。屏椎埋于三辅。何必问羊。托宿于天官。假道于雒宅。五年夏。以梁山蚁聚。充国鸱张。命马援以南征。委钟繇以西事。大张邻援。寻覆贼巢。既而军垒无喧。郡斋多暇。纱为管帽。布是孙衾。神仙中人。方其携手。风尘外物。乃以关身。梦里题诗。醉中裁简。临池笔落。动草琴休。至于三坚八正之言。四摄六通之说。则理超文外。照在机先。修竹长松。不曾形迹。孤峰澹涧。未觉亲疏。鄙物物以肇端。自如如而取證。赞同范泰。律若张融。王澄徒服其嘉言。孟顗不知其慧业。属者以洪州三大师灵仪未集。华构将成。乃进牍求真。移书抒意。江西廉使大夫汝南公。黄中秉德。业尚资仁。动之则瑶瑟琼钟。锵洋清庙。静之则明河亮月。浩荡华池。远应同声。函缄遗貌。试殿中监鲁郡邹从古。家承作绘。艺有传神。授以斋修。俾之雕焕。情劳若病。思苦如痴。拂壁但见其尘惊。倚柱不知于雷震。妙分涂掌。巧写应身。如安所洗之肠。若见不沾之足。讵同袁奋。画一室之维摩。略等戴逵。写五天之罗汉。况刹悬慧义。山耸长平。花市分区。香城转轸。龛流迥汉。梯倚重霄。桂处吴刚。榆边傅说。辔回羲仲。则日欲推轮。门启苏林。则天堪倚杵。斯堂也。爰初置臬。靡托金材。或以筼筜。参于棼橑。如堪韬布。恐刘肇以裁筒。苟可当簻。虑蔡邕而制笛。公遂养之宏栋。易以荣椽。黄楠可访于下巢。翠筱罔攀于清渭。渐鸿得桷。贺燕依梁。望同老氏之春台。牢若文翁之石室。本乎初念。逮彼成功。自一毛半菽之微。至雕玉布金之丽。皆不资官廪。无取军租。非饮马之馀钱。则遗盗之旧布。将遣涪川习定。郪道降魔。苟能浣尔之尘劳。莫不涉子之阃奥。又院有缁叟。族高陇西。顷据方坛。时称律虎。晚修圆觉。世谓义龙。石磬朝吟。铜瓶夜满。不扃外户。靡立中围。公喻以传香。假其谭柄。且山毛综覈。未挂支提。许郭辈流。偏遗梵行。斯固天机有裕。世网无缠。盍裛缛于缣缃。可铺舒于琬炎。愚也中兵被召。上士联荣。敢同谯郡之功曹。愿作山阴之都讲。何言此事。叨谓当仁。矧红磴时寻。多逢翠碣。紫榛乍倚。每见丹碑。龙门慕新野之能。江夏服盈川之富。恨不疆场俯接。旗鼓亲交。贯其三属之犀皮。焚彼十重之鹿角。以灵才结课。用逸思酬恩。来者难诬。前言不戏。庶使祢衡读后。重峻文科。王粲背时。更升乡品。其词曰。
熙矣无上,怡然至真。
寿长滴海,劫远吹尘。
苍茫去圣,造次求仁。
谁从多辙,自涉殊榛。
婆斯南游,达摩东止。
智剑拭土,信珠澄水。
道在肝胆,化行竹苇。
庐阜伸拳,城安得髓。
猗欤静众,来隔天浔。
遗圭掷组,烬指求心。
柔管代毳,掏土延阴。
藓含檀钵,露涩琼针。
鸣光天灵,仓丝地望。
势隔严道,人同宝相。
梵众来格,魔军内向。
犀枕金炉,冰崖雪嶂。
从容大寂,挺拔曹溪。
情超地位,意小天倪。
呦呦苑鹿,喔喔园鸡。
融心露镜,刮瞙模篦。
末有西堂,克流英盼。
剪拂慧炬,贯穿戒线。
金浦涵月,琼嵓跃电。
云母飘花,流黄举扇。
我公有命,咨尔丹青。
恢崇大厦,写载真形。
檐垂义网,户缀元扃。
三生聚石,九子垂铃。
公实挺姿,褰涵天壤。
捧日孤起,横秋直上。
谢安麈尾,王恭鹤氅。
灰琯迎和,霜钟进爽。
六通胜范,四證微诠。
蜂音出妙,鸟偈留元。
传真得果,聚福成田。
辽辽鹏壑,眇眇龟年。
掩霭巴山,繁华蜀国。
世界严静,人天腷臆。
崇基式固,芳音无斁。
长现优昙,永观摩勒。
上汉南李相公状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五
不审近日尊体何似。彼州是号奥区。又称胜槩。羊叔子之事业。方为用武之邦。庾元规之风流。更是徵文之地。人彊而寿。气厚且深。伏计戎律既贞。诏条尽举。岘山同峻。汉水俱清。远想亭皋。如飞木叶。柳宫务间。莲幕才多。杜镇南鲁史之馀。山太守习池之宴。非留车允。即送范云。歌郢中绕雪之妍。舞江上弄珠之态。乐而不极。欢且无荒。况彼亲邻。又其令季。当时钧轴。已相推于弟瘦兄肥。此日藩方。复共庆于家齐国理。外威诸夏。内屏明廷。昔晋室簪缨。宋朝人物。谢万已称富贵。孟昶寻处威权。而安石东山。尚为士。彦重白屋。犹是布衣。未有鸿雁成行。鹡鸰接翼。入共锵金鸣玉。出联大邑高封。拥甲多踰万人。列土尽方千里。政同鲁卫。地则冉康。方将禀庆于高庙之灵。谁敢不忠于大君之侧。某爰初筮仕。即奉光尘。接班固于兰台。陪束皙于东观。悲欢三纪。契阔四朝。算存殁之途。数吊庆之问。永惟庇赖。独在高明。而方限山川。远违门馆。向风慕义。镂骨铭心。傥蒙识以后凋。知其不谄。敢以尊主安人之誓。远承左提右挈之恩。下情无任瞻望攀恋之至。
越州鉴湖图序(熙宁二年)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五三、《元丰类稿》卷一三、《曾文定公集》卷七、《曾子固集》卷二四、安刻《南丰曾先生文粹》卷三、《会稽掇英总集》卷二○、《鸡肋编》卷中、《嘉泰会稽志》卷一三、《玉海》卷二三、《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七、《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一六、《八代文钞》第三二册、《名山胜概记》卷一七、《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二九三、康熙《会稽县志》卷一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鉴湖,一曰南湖,南并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西距江,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州之东,自城至于东江,其北堤石橽二,阴沟十有九,通民田,田之南属漕渠,北东西属江者皆溉之。州之东六十里,自东城至于东江,其南堤阴沟十有四,通民田,田之北抵漕渠,南并山,西并堤,东属江者皆溉之。州之西三十里,曰柯山斗门,通民田,田之东并城,南并堤,北滨漕渠,西属江者皆溉之。总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非湖能溉田九千顷而已,盖田之至江者尽于九千顷也。其东曰曹娥斗门,曰稿口斗门,水之循南堤而东者,由之以入于东江。其西曰广陵斗门,曰新径斗门,水之循北堤而西者,由之以入于西江。其北曰朱储斗门,去湖最远。盖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而以时视田中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使入于三江之口。所谓湖高于田丈馀,田又高海丈馀,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泄田中水入海,故无荒废之田、水旱之岁者也。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祥符之间二十七户,庆历之间二户,为田四顷。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馀户,为田七百馀顷,而湖废几尽矣。其仅存者,东为漕渠,自州至于东城六十里,南通若耶溪,自樵风泾至于桐坞,十里皆水,广不能十馀丈,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蒋堂则谓宜有罚以禁侵耕,有赏以开告者。杜杞则谓盗湖为田者,利在纵湖水,一雨则放声以动州县,而斗门辄发。故为之立石则水,一在五云桥,水深八尺有五寸,会稽主之;一在跨湖桥,水深四尺有五寸,山阴主之。而斗门之钥,使皆纳于州,水溢则遣官视则,而谨其闭纵。又以谓宜益理堤防斗门,其敢田者拔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犹以为未也,又以谓宜加两县之长以提举之名,课其督察而为之殿最。吴奎则谓每岁农隙,当僦人浚湖,积其泥涂以为丘阜,使县主役,而州与转运使、提点刑狱督摄赏罚之。张次山则谓湖废,仅有存者,难卒复,宜益广漕路及他便利处,使可漕及注民田里,置石柱以识之,柱之内禁敢田者。刁约则谓宜斥湖三之一与民为田,而益堤使高一丈,则湖可不开,而其利自复。范师道、施元长则谓重侵耕之禁,犹不能使民无犯,而斥湖与民,则侵者孰禦?又以湖水较之,高于城中之水,或三尺有六寸,或二尺有六寸,而益堤壅水使高,则水之败城郭庐舍可必也。张伯玉则谓日役五千人浚湖,使至五尺,当十五岁毕,至三尺,当九岁毕。然恐工起之日,浮议外摇,役夫内溃,则虽有智者,犹不能必其成。若日役五千人,益堤使高八尺,当一岁毕。其竹木之费,凡九十二万有三千,计越之户二十万有六千,赋之而复其租,其势易足,如此,则利可坐收,而人不烦弊。陈宗言、赵诚复以水势高下难之,又以谓宜修吴奎之议,以岁月复湖。当是时,都水善其言,又以谓宜增赏罚之令。其为说如此,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茍且之俗胜也。昔谢灵运从宋文帝求会稽回踵湖为田,太守孟顗不听,又求岯崲湖为田,顗又不听,灵运至以语诋之。则利于请湖为田,越之风俗旧矣。然南湖繇汉历吴、晋以来,接于唐,又接于钱镠父子之有此州,其利未尝废者。彼或以区区之地当天下,或以数州为镇,或以一国自王,内有供养禄廪之须,外有贡输问遗之奉,非得晏然而已也。故强水土之政以力本利农,亦皆有数,而钱镠之法最详,至今尚多传于人者。则其利之不废,有以也。近世则不然,天下为一,而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故郑国之役,以谓足以疲秦,而西门豹之治邺渠,人亦以为烦苦。其故如此,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者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故以谓法令不行,而茍且之俗胜者,岂非然哉!夫千岁之湖,废兴利害,较然易见。然自庆历以来三十馀年,遭吏治之因循,至于既废,而世犹莫寤其所以然,况于事之隐微难得而考者,繇茍简之故而弛坏于冥冥之中,又可知其所以然乎?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复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辨之士为乐闻茍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又山阴之石则为四尺有五寸,会稽之石则几倍之,壅水使高,则会稽得尺,山阴得半,地之洼隆不并,则益堤未为有补也。故曰此好辨之士为乐闻茍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二者既不可用,而欲禁侵耕,开告者,则有赏罚之法矣;欲谨水之畜泄,则有闭纵之法矣;欲痛绝敢田者,则拔其苗,责其力以复湖,而重其罚,又有法矣;或欲任其责于州县与转运使、提点刑狱,或欲以每岁农隙浚湖,或欲禁田石柱之内者,又皆有法矣。欲知浚湖之浅深,用工若干,为日几何;欲知增堤竹木之费几何,使之安出;欲知浚湖之泥涂积之何所,又已计之矣。欲知工起之日,或浮议外摇,役夫内溃,则不可以必其成,又已论之矣。诚能收众说而考其可否,用其可者,而以在我者润泽之,令言必行,法必举,则何功之不可成,何利之不可复哉?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熙宁二年冬卧龙斋。
示友 南宋 · 陆游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黄卷青灯自幼童,长年颇亦有新功。
尚嘲孟顗迟成佛,那计辛毗不作公。
学问更当穷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砻。
诸君果未捐衰老,鄙语人当致一通。
杪秋阅稼二首 其一 明末清初 · 沈德符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十八
孤学违时路每穷,敢因智叟笑愚公。
生天孟顗元难佛,早世终军未免童。
老去计应依马磨,寒来辞又祝牛宫。
农场新涤渔庵旧,匡坐斜阳说岁功。
慧因寺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十九
金粟如来是慧云,迥超缘觉与声闻。
犹嫌灵运为饶舌,孟顗精勤底足云。
东山屐 清 · 洪亮吉
出处:拟两晋南北史乐府卷下
东山屐,屐不释。
屐不释,作山贼。
西堂梦,梦莫论。
梦莫论,思王孙。
君才苦多实苦少,别梦盈盈满春草。
君心苦杂迹苦幽,探奇累累山灵愁。
山灵愁,向天诉,桃墟村中夜相捕。
君须成佛骨未仙,生天乃落孟顗前。
按:谢灵运既徙广州,欲要合乡里小儿于三江口篡取,为秦郡将宋齐所发,于桃墟村获七人,灵运遂坐诛。○灵运将刑,舍须作维摩诘像。○孟顗事佛精恳,灵运素轻之,曰:「卿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当在灵运后。」
赠杨荔裳即寄酬令兄蓉裳 其一 清 · 黄景仁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两当轩集卷第十二
五载游君伯仲间,相逢笑我鬓先斑。
且倾燕市飘零酒,坐看边墙紫翠山。
彦重珠光辉日下,茂沿竹韵振江关。
思兄有句吟春草,我欲相随梦别颜。
挽谭先生遵鲁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慧心共灵运生天,剩万纸流芬,钓鳌海上传高躅;
挚语过衡山与妇,想九原遗恨,归雁江南阙报书。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作者原注】先生雅善词翰,违难来台,而夫人不幸陷居故里,故联中有衡山与妇之言,衡山盖其县籍也。
谭元征,字遵鲁,湖南衡山人。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作家。湖南达材政法学校毕业。30年代任辰溪县县长,并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国文教授,有诗名,承南社余绪。台湾诗坛社员,1949年随好友于右任去台湾,著有《东烟山房诗抄》。与溥儒有私交。曾为张西厢《闲话诗钟》属序。与张镜微、马绍文二先生共称「诗坛三老」。
成氏有诗《题恬庐遗稿,稿为谭遵鲁手写》。谭元征有赠成氏词《藏山阁题咏 望海潮》。
慧心共灵运生天:《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列传》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高躅:指卓越的成就,杰作。
挚语过衡山与妇:指何逊《为衡山候与妇书》。此处切其家乡。
归雁…阙报书: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衡阳市有回雁峰,是南岳衡山72峰中的第一峰。古代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此,比喻音信不通。此处切其家乡。
阙:古代用作“缺”字。空缺。
词翰:犹言词章。
违难:避难。
笺:
1.题恬庐遗稿,稿为谭遵鲁手写:
禊饮曾飞去日觞,黄垆回首怅琴亡,清诗洗毛三伐,断简摩挲泪几行,已是题襟非汉上,可堪闻笛更山阳,竟陵墨妙徵风义,写入瑶笺字亦香。
2. 民国王蕴章自题联:
成佛肯居灵运后;
学书直到永和前。
谭元征,字遵鲁,湖南衡山人。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诗人、作家。湖南达材政法学校毕业。30年代任辰溪县县长,并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国文教授,有诗名,承南社余绪。台湾诗坛社员,1949年随好友于右任去台湾,著有《东烟山房诗抄》。与溥儒有私交。曾为张西厢《闲话诗钟》属序。与张镜微、马绍文二先生共称「诗坛三老」。
成氏有诗《题恬庐遗稿,稿为谭遵鲁手写》。谭元征有赠成氏词《藏山阁题咏 望海潮》。
慧心共灵运生天:《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列传》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
高躅:指卓越的成就,杰作。
挚语过衡山与妇:指何逊《为衡山候与妇书》。此处切其家乡。
归雁…阙报书: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衡阳市有回雁峰,是南岳衡山72峰中的第一峰。古代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此,比喻音信不通。此处切其家乡。
阙:古代用作“缺”字。空缺。
词翰:犹言词章。
违难:避难。
笺:
1.题恬庐遗稿,稿为谭遵鲁手写:
禊饮曾飞去日觞,黄垆回首怅琴亡,清诗洗毛三伐,断简摩挲泪几行,已是题襟非汉上,可堪闻笛更山阳,竟陵墨妙徵风义,写入瑶笺字亦香。
2. 民国王蕴章自题联:
成佛肯居灵运后;
学书直到永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