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沈该”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沈该绍兴二十九年六月 宋 · 朱倬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
尚书左仆射沈该天资疏庸,人品凡下。
自居政地,首尾数年,曾无建明,以裨国论,惟知冒宠。
黩货无厌,请托公行,贿赂坌至,纵令子弟凌轹州县,起造第宅,搔扰公私。
贪鄙之迹,不可毛举。
上孤陛下之恩,下失四海之望。
乞赐罢黜,别寘典宪。
沈该落职奉祠绍兴二十九年六月 宋 · 朱倬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
臣闻天人相与之际,不啻影响之速。
所以弥纶辅相之者,职在宰相
人君揆燮调之当否,而拜罢升黜之政行焉,则天道何远之有?
谨按沈该,垄断之夫,不学无术,占籍吴兴,其门如市,百姓目之为湖州市
恶结不解,其咎动天。
去岁水涝为沴,咸曰系之由。
汉法,阴阳不和则册免,簠簋不饬则请罪。
之罢,兼是二者,反以大观文宠其行,是赏奸也。
奸而赏之,虽不能为治。
又况迩者暑雨频仍,几于害稼。
天恩俯从臣等所请,不能终日,云阴解駮,阳光腾耀。
天人之际如此,百姓之心如彼。
欲望将落职奉祠,以顺天人之意。
乞罢黜沈该绍兴二十九年六月 宋 · 朱倬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
臣谨按宰相沈该,顷在部,买贱卖贵,舟车络绎,不舍昼夜。
人不以官名之,但曰沈本,盖方言以商贾为本也。
其在相位,又暗大体,如以二子改合入官为请,尝被缴驳。
其兄调,身为帅臣,捕获小寇,而张大其事,遽除次对,又进阶官。
此类繁多,不敢悉数。
大抵轻爵禄以市私恩,布亲故以责酬赂。
耄将及之,不知戒得,衰病日加,不省国事。
欲望宣降累章,将罢黜,以为大臣簠簋不饬,背公营私者之戒。
乞削夺沈该职名奏绍兴二十九年六月 宋 · 朱倬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三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二
臣等屡拜章疏,论列沈该
虽蒙圣断罢相,然苟不削夺职名,降出章疏,则四方万里何以知其罢黜之由?
沈该等为彗星消伏乞复常膳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一、《杉溪居士集》卷六
省表具悉。
天心垂警,盖出至仁;
星变腾辉,兹为大异。
既震惊而增惕,乃抑损以从宜,避殿出珍,惧灾自贬。
已兆廓清之应,曾未及于浃旬;
永惟兢惧之深,敢遽忘于责己。
今光芒虽减,星体尚在,朕方侧身省愆,以冀消伏,忽披奏牍,请复常仪
式谅恳诚,然非朕志。
所请宜不允。
沈该再上表为彗星消伏乞复常膳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一、《杉溪居士集》卷六
省表具悉。
垂象示人,式表布新之意;
引愆修德,敢忘念往之图。
永怀恐惧之深,冀达精诚之感。
侧身避殿,菲食去珍。
乃曲荷于监临,遂潜消于氛祲。
然星芒虽隐,元象犹著,晨夕惕厉,深俟退伏。
封章荐上,殊悉忠勤,尚不遑宁,难从恳请。
所请宜不允。
沈该等第三上表为彗星消伏乞常膳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一、《杉溪居士集》卷六
省表具悉。
天道无私,方垂于仁爱;
星文示变,初耀于光芒。
惟谴告之甚明,宜战兢而增惧。
赖善祥之来应,致大异之顿消。
卿等屡进封章,兼陈旧典,愿正位于当宁,且备举于常珍。
深谅乃诚,勉从所请。
更期协济,益懋交修。
所请宜允。
沈该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沈该:省所劄子奏辞免新除左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归安郡开国侯、加食邑食实封恩命事,具悉。
宣王复古,资维翰之甫、申;
汉帝厉精,赖有声之邴、魏。
从昔致治,莫先得人。
朕选用群才,新美庶政,思与同心之硕辅,共图不世之极功。
眷惟耆英,宜辅台德,爰延登于揆路,俾翊亮于繁机。
既即广庭,丕扬涣号,理难谦逊,义在克承。
其体训言,勿稽成命。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沈该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沈该:省所劄子奏辞免监修国史、兼提举玉牒所恩命事,具悉。
朕载累朝之伟绩,为不刊之书,莫重于国史;
仙源之流庆,示无疆之休,备存乎玉牒。
设局虽异,纂修则同。
卿道觉民先,智周事表,学足以贯古今之变,识足以断疑信之传。
宏纲正赖于总提,寮吏得资于禀订。
矧惟旧典,本属宰司,兹以命卿,于理为允。
露章恳避,岂朕所期。
往其钦承,用副至意。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沈该再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省表具悉。
卿性资夷粹,业履刚方,识深造于几微,德备全于博硕。
古训是式,发为华国之文;
直道而行,夙蕴正邦之术。
自延登于揆路,益钦亮于天工。
兹缘事实之成书,爰举礼仪之缛典。
欲重总提之任,乃资辅弼之臣。
惟时展事之功,副朕奉亲之意。
肆加宠授,用示褒嘉。
兹览奏章,欲辞新渥;
已扬显册,难遂冲怀。
所请宜不允。
沈该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省表具悉。
天明命,垂监孝诚。
顷蒙騩驾之还,获奉东朝之养,乃纂修于事实,以昭示于无穷。
大典既成,盛仪斯举。
卿以辅弼,实领总提之任,典章严饬,视听增辉。
既深副于朕心,宜务隆于恩数,载加显册,用表眷怀。
兹览逊章,欲祈恳避,非予所望,其勿重陈。
所请宜不允,仍断来章。
沈该再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沈该:省所劄子奏再辞免除左宣奉大夫、进封吴兴郡开国公、加食邑食实封恩命事,具悉。
惟天下之事,体既重则礼必盛,礼既盛则赏必隆。
惟其称尔,岂可以论其常哉!
朕恭惟母慈,言还长乐,正东朝之尊,致天下之养,温凊定省,得尽欢心,惟其事实,所当纂修
既克成书,是为盛典。
钦奉之意,务极尊崇,提领缛仪,必资硕辅。
所以增重事体,光昭大庆。
宜推恩渥,以示褒嘉。
乃深执谦恭,再三恳免,殊非所望,未协朕心。
其亟钦承,勿复固避。
所请宜不允,不得更有陈请。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沈该辞免恩命不允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沈该:省所劄子奏辞免除左宣奉大夫、进封吴兴郡开国公、加食邑食实封恩命事,具悉。
朕以母后回銮,慈宁致养,兹为大庆,得尽孝心。
惟事实之丕昭,宜简编之具载。
肆颁诏旨,编辑不遗。
既克成书,爰钦承奉,乃涓吉旦,肇举盛仪。
以卿望实俱崇,时为元宰,凡兹施措,正藉总提,典礼之行,咸得其叙,乃推异数,用示殊恩。
胡为抗章,祈寝成命。
已孚廷号,义岂容辞?
亟其钦承,以膺茂渥。
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尚书左仆射沈该生日诏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二、《杉溪居士集》卷六
高穹垂佑,良月届时,是生名世之贤,翊赞迓衡之治。
告后罄谋猷之益,调元收燮理之功。
台象增辉,岩瞻愈峻。
令日适逢于诞庆,殊恩宜厚于匪颁。
祗服眷怀,永绥寿祉。
今赐卿生日羊酒米面等具如别录,至可领也。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参政沈该再辞免恩命不允批答口宣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三、《杉溪居士集》卷七
有敕:卿以宏才深识,参预政机,兹特锡涣章,进当鼎铉。
往其钦受,毋复来辞。
尚书左仆射沈该告口宣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三、《杉溪居士集》卷七
有敕:卿等调元硕辅,命世宏才。
提领于盛仪,以光昭于大典,肆推异数,用示涣恩。
今赐卿告,想宜知悉。
沈该辞免恩命不允批答口宣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三、《杉溪居士集》卷七
有敕:卿位居元宰,望重宗臣。
兹举盛仪,允资使范,肆加褒典,用示殊私。
沈该再辞免恩命不允批答口宣 宋 · 刘才邵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四三、《杉溪居士集》卷七
有敕:卿克就成书,允为大典,爰推异数,式表荣恩。
宜体至怀,钦承隆数。
沈该磨勘转官制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七、《东牟集》卷七
考绩于三载之间,固先最课;
设官于六品之首,乃有定员。
惟吾侍从之臣,靡限拘挛之法。
具官某学术淹贯,吏能优长。
擢从天府之浩繁,进贰春卿之清近。
自服禁涂之列,就稽铨部之文,庸陟美阶,讵縻彝式。
适被使华之遣,会兹宠数之颁。
勉迪厥猷,往钦予命。
施庭臣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二、《北山文集》卷一
臣闻人主褒功赏善,不及于邪佞;
人臣持说论事,戒在于反覆。
臣伏见新除起居郎施庭臣,比缘抗章陈事,陛下初自监察御史超迁南榻,物情大骇。
立朝有识之士,闻其姓名者,皆掩鼻唾之。
臣以备员殿中,欲论数其短,迹实有嫌,兼是时国事计议未决,不欲紊渎天听,故噤默而不敢吐。
今和议以定,群听咸孚,而庭臣又别有差除,臣固不得不言矣。
和议国之大事,所见异同,计谋相抵,皆不害其为正。
庭臣之得罪于公论者,为其反覆也。
庭臣初语人曰:「吾持讲和之论,独与句龙如渊同」。
且如渊之论使事,陛下所知也。
其说大率欲得和议不至于败,天子不至于屈就,从违两者之间,平允成之。
此如渊之论也,亦台谏之论也,亦朝廷侍从、百执事之论也。
故陛下采而用之,卒以有济。
庭臣之论,其告陛下者不可得而知也,其语人者则不复更存纲纪,不须更有商议,必令兵民投降,天子屈体而已,是安得与如渊等议论为同乎?
然其初则宣言与如渊同者,盖幸台谏之说胜,则彼未为异故也。
今来忽自立说,则无所不至,指金人为中原汤、武。
呜呼!
不知指谁为耶?
以至诋诮上下,咸蒙缪称,慨然有自任天下之意,何其欲重误苍生欤!
徒以虏书未入,人情忧惑,又妄意陛下厌群言之交进,虑和议之或失,故持傅会之说于危疑急迫之际,试一尝之,有如投合。
则市道之态,不过欲与沈该辈猎取陛下之官职而已。
供职之后,自知不为公论所容,先探问词头美恶,对客议论,又辄变改。
巧情黠状,日益以甚。
夫和议之不可失,虽三尺童子知之。
陛下受和之初,所进用之人,宜得端详静审、有谋虑之士,为国家外修和好,内为自立之计,然后天下不至于疑,他日施为,必皆听命。
今若所用如此,则鲜廉寡耻者渐以累集,邪佞小人皆怀谄顺之心,宁不使天下反以和议为疑乎?
陛下收拾俊彦,图济艰难,其布在朝廷者,亦须外允公议。
今使庭臣入侍殿陛,瞻望清光,出则士大夫恶之,道路指之,重为朝廷之羞矣。
伏望圣断,罢黜庭臣,以快舆论。
臣不胜区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