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少康” 相关资源
僧少康中唐 ?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周
年十五,已诵经五部
后于越州嘉祥寺受戒。
德宗贞元初洛阳白马寺,见《善异行西方化导文》,遂修净土。
睦州,入城乞食,得钱,劝小儿念阿弥陀佛一声与一钱,旋约十声与一钱,久之,少长贵贱,凡见者,则曰阿弥陀佛。
后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礼者数千人。
时号“后善导”。
后世尊为净土第五祖。
有《二十四赞》,并与文谂共撰《净土往生瑞应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周氏
缙云人
母梦鼎游湖峰。
遇玉女。
以青莲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
他日生贵子。
当保惜之。
及生青色光明满室。
香气如芙蓉。
稍长。
碧眸朱唇。
皓齿可画。
然七岁矣犹不语。
佛生日。
姆抱游灵山寺
因指佛问之曰。
识否。
遽答曰。
释迦牟尼佛
闻者异之。
父母知非世俗器。
遂舍出家。
年十五。
诵经已。
能尽五部
既薙落。
卒于越之嘉祥寺受戒。
习毗尼学。
复听华严经瑜伽论于上元龙兴寺
贞元初
驻锡白马寺
忽见物。
有放光照殿上者。
趋视之。
善导和尚脩行净土文也。
喜不自胜。
遽祝曰。
我于西方。
果有缘者。
此文当再发光。
语毕而光益盛。
又现无数化佛菩萨于光中。
未几。
竟走长安善影堂。
致所祈祷。
像倏作佛身。
曰。
利乐众生。
同生安养
惟我与汝有是夫。
顷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
谓之曰。
汝缘在新定
可速往也。
即隐去。
于是康造新定
日分卫聚落间。
苟得钱。
则悉乞小儿。
使唱佛。
一钱一声。
如是月馀。
小儿群逐
唱佛觅钱。
声遍市肆。
一年则见辄唱佛。
虽男女老幼皆然。
不独小儿矣。
乃建净土道场于乌龙山
筑壈三级。
制二十四赞。
昼夜行道。
以称扬净邦。
遇斋日。
则升高座。
集所化弟子。
三千馀人于座下。
教之曰。
汝等可志诚观我唱佛。
则抗声曰。
南无阿弥陀佛。
俄有一佛。
口出。
连唱十声。
则十佛出口。
状若贯珠。
康复谂于众曰
汝等于今还见佛否。
若见佛者。
必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跏趺放光而逝。
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色。
为之变白。
于州东之台子岩。
释少康
俗姓周
缙云仙都山人也。
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
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后生贵子。
切当保惜。
及生康之日。
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
齿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时乡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语吾弗知也。
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
佛生日礼圣容。
母问曰识否。
忽发言云。
释迦牟尼佛
闻皆怪之。
盖生来不言语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
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学毗尼。
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
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
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
见欢喜咒之曰。
我若与净土有缘。
惟此轴文斯光再现。
所誓才终果重闪烁。
中有化佛菩萨无算。
遂之长安善影堂内乞愿见善导
真像化为佛身。
曰。
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如有所證。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
曰。
汝欲化人径往新定
缘在于彼。
言讫不见。
止有香光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
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馀孩孺蚁慕念佛。
多者即给钱。
如是一年
凡男女见则云阿弥陀佛。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唱赞。
二十四契称扬净邦。
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
令男女弟子望面门。
即高声唱阿弥陀佛。
佛从口出。
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
告曰。
汝见佛身即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
言毕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也一时变白。
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
岁久唯馀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
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
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车辙焉。
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
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
变体而作。
非哀非乐不怨不怒。
处中曲韵。
譬犹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
苟非大权入假。
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
唱佛佛形从口而出。
善导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缘哉。
少康
不知何许人。
姓周
赐号广道禅师
行化至江陵
遇一僧曰。
汝缘在睦州
言讫不见。
遂至睦州
日乞食城中。
得钱诱小儿。
诵阿弥陀佛。
一声与一钱。
多念多与。
未见乏少。
后于山颠建道场。
念响佛声闻数里。
每念佛一声。
众见佛从口出。
坐逝之夕。
有光烛乌龙山
山色为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