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灵澈中唐 746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6 【介绍】: 唐僧。
会稽人俗姓汤字澄源
幼年出家。
读书勤苦,受诗法于严维
后抵吴兴,与皎然何山游讲,又与刘长卿皇甫曾等以诗唱和,为包佶激赏。
德宗贞元中,游长安,名振辇下。
因流语激怒中贵,遭诬奏,徙汀州,后赦归东吴。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或749—816 一作灵彻
诗僧
俗姓汤字源澄(一作澄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出家后,住越州云门寺
长于律学,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为僧徒所称。
尤善诗文。
初从严维学诗。
代宗大历初年起,即名播一时。
约于大历末移居吴兴何山,与诗僧皎然游,常相唱和。
德宗兴元元年(784)皎然致书于文坛盟主包佶李纾,盛称其诗。
灵澈旋入长安,名振辇下。
约于贞元三四年间,经庐山洪州,复归越州
约于贞元六年(790),再入京师
约于贞元末僧徒所疾,被诬获罪,徙居汀州
宪宗元和初遇赦北归。
元和四年(809)庐山东林寺,与江西节度使韦丹相往还。
旋东归湖州
后因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往住宣州开元寺
元和十一年(816)卒。
生平事迹散见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宋高僧》卷一五、《唐才子传》卷三。
灵澈以善诗擅名江南达数十年之久。
当时诗人如皎然刘长卿权德舆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皆与其有过从。
平生作诗凡2000首,由其门人删取300篇,编为诗集10卷,另取其自大历至元和50年间与时人唱和酬别之作,编为《酬唱集》10卷。
二集今皆不存。
今存诗以送别酬寄之诗为多,其中《东林寺韦丹刺史》、《归湖南作》等篇,颇为后人所称道。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仅存16首及残句10余则。
另《澈上人文集纪》、《会稽掇英总集》尚存其诗1首及残句2则,《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灵澈(746一816),字源澄俗姓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云门寺出家,虽受经论,笃好篇章,从严维学诗。
建中末,居吴兴何山,与皎然游。
皎然以书荐于包佶李纾
贞元初,北游长安,曾居嵩山兰若。
南返,至庐山,后归越州
贞元中复至京师,为飞语所中,得罪徙汀州
后遇赦归
元和初,复游江西,又至涧州、湖州,终于宣州开元寺
有《灵澈诗集》及《酬唱集》各十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若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禀赋纯粹。
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
成立之岁。
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
从之游者。
如趋阛阓。
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
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
吴兴杼山。
皎然如昼
方获重名。
一见遂定林下交。
尽予包佶中丞书。
推致殊甚。
及彻见
礼貌非常人所得。
权德舆
又移书问彻于
答之。
如前书。
其为侪辈所许如此。
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释灵澈
不知何许人也。
禀气贞良执操无革。
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
居越溪云门寺
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
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
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睹面论心皆如胶固。
分声唱和名散四陬。
吴兴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
互相击节。
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
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
暂向人间。
借路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
唯有湖水无行路句。
此僧诸作皆妙。
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
伏冀中丞高鉴深量。
其进诸乎。
其舍诸乎。
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
辄以非急干请视听。
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
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
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
复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缁流所归。
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
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
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
又赍诗附去见。
礼遇非轻。
权德舆之誉。
书问昼公
回简极笔称之。
建中贞元已来。
江表谚曰。
越之洞冰雪。
可谓一代胜士。
与杭标霅分鼎足矣。
不测其终。
作品评论
皎然《答权从事德舆书》
灵澈上人,足下素识,其文章挺拔瑰奇,自齐梁以来,诗僧未见其偶。
但此子迹冥累迁,心无营营,虽然,至于月下风前,犹未废是。
刘禹锡《澈上人文集纪》
世之言诗僧多出江左灵一导其源,护国袭之,清江扬其波,法振沿之。
如么弦孤韵,瞥入人耳,非大乐之音。
吴兴昼公,能备众体,澈公承之。
至如《芙蓉园新寺》诗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谪汀州》云:“青蝇为吊客,黄太寄家书。
”可谓入作者阃域,岂独雄于诗僧间耶!
《雪浪斋日记》云:灵澈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窗风枯砚水,小雨慢琴弦”、“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
灵澈上人诗多警句,能备众体……里结念云壑,而才名拘牵,罄息经微,吟讽无已。
所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