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行因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
参方得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游匡庐南唐元宗
承其名。
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
岩峻峭不易陟。
有石室。
深邃可禅燕。
下瞰锦绣谷尤幽胜。
无弟子给侍。
赖邻僧时往来。
所须曾莫之缺乏。
居常有异鹿一。
遇夜阑。
则卧石檐下。
锦囊鸟一栖石壁间。
元宗三徵之。
终不起。
一日小疾。
谓其人曰。
捲上帘。
我去我去。
方捲帘。
即下床行三数步。
屹立而化。
春秋七十许矣。
阇维收馀骨。
塔之岩背。
元宗使工写其真。
以供养。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一株。
终之日此亦枯瘁。
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悲喜交集。
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佛手岩行因者。
雁门人
未详姓氏。
少习儒。
舍俗出家。
遂云游。
首谒鹿门真公。
言下有省。
寻抵江淮
庐山
山北有岩如五指。
下石窟可三丈馀。
师宴处其中。
因号佛手岩和尚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
为供侍。
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
江南李主。
三诏不起。
坚请就栖贤开法。
不逾月。
仍潜归岩室。
寂音为之赞曰。
淮山深处。
容我卓锡。
树下经行。
岩间宴寂。
六十馀年。
胁不至席。
天子三诏。
掉头不应。
知不可致。
南向加敬。
山摇海惊。
天空地迥。
后代儿孙。
则反于是。
如乳中虫。
贪著世味。
我寻其迹。
为陨涕泪。
师后下禅床行数步。
屹立而化。
岩顶有一株。
同日枯瘁。
寿七十馀。
岩之阴。
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