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知和” 相关资源
全宋诗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知和,姓张氏,昆山人。从南岳辨游,丛林以为饱参。元符间,住雪窦中峰栖雪两庵。山之前曰“妙高台”,有石突出,下临无地,其旁古藤一枝,覃施而叶莫莫。和攀厥柔条,盘屈成龛,常偃坐其中,名曰“藤龛”。独处二十年。初与普交同参泐潭,盟曰:“他日吾二人,当踞孤峰绝顶,目视霄汉,为世外人。不可若今时藉名官府,屈节自污。”及交开法天童,访旧至山,和竟不接。和虽绝物,然有志于道者,多往见之。主雪窦者嫉其名出己上,郡守尝询和于主者,主者曰:“常僧耳。”和遂题偈于壁,徙居伏锡山。偈曰:“竹笕两三升野水,窗前五七片间云。老僧浩计只如此,留与人间作见闻。”其二曰:“十方世界眼前宽,抛却云庵过别山。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条藜杖伴清间。”其三曰:“自从南岳来雪窦,二十馀年不下山。两处住庵身已老,更寻幽谷养衰残。”其四曰:“黄皮裹骨一常僧,坏衲蒙头百虑澄。年老懒能频对客,攀萝又上一崚赠。”后又迁二灵,《传镫录》称和住二灵三十年,恐非。盖其去雪窦时,已年近衰残,读题偈可知。宣和七年四月十二日示寂。闻和栖藤龛时,常有二虎扰侧。元大德间,栖云庵毁,虎为人患。至元二年,复建庵祀和,其患顿息。或谓妙高台有伏虎洞,为虎在雪窦之證,而《传镫录》谓在二灵,但以为知和故事,不必辨其何山,其言似是。岂知虎为和驯,自有神异,和能往,虎亦能往,二灵之有驯虎又何足疑。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号依和庵主,昆山人。隐居雪窦,终二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