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道昌宋 1089 — 1171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
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
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道场寺,悟彻。
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
年二十三归省妙湛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
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
高宗建炎中退席。
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
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
七年卒,年八十三。
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
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
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
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
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
后出主净慈。
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
曹勋松隐》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道昌
号月堂
湖州宝溪吴氏子。
得法于雪峰慧和尚
所至以行道为己任。
不发化主。
不事登谒。
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
衲子有志。
充化导者多却之。
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
师曰。
我佛在日犹可恐。
今为之必有好利者。
而至于自鬻也。
径山净慈育王。
皆师说法处。
曲高和寡
法嗣无闻。
或谓和尚行道经年。
门下未闻。
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
师不对。
他日再言之。
师曰。
子不闻。
昔人种瓜。
而爱甚者。
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
瓜不旋踵而淤败。
何也。
其爱之非不勤。
然灌之不以时。
适所以败之也。
诸方老宿。
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
才器宏远。
止欲速其为人逮。
审其道德则淫污。
察其言行则乖戾。
谓其公正则邪佞。
得非爱之过其分乎。
是正犹日中之灌瓜。
予深恐识者笑。
故不为也。
后有同乡僧名悟者。
称得师道。
住杭之五云山
略展规模。
然亦终不振。
师每念丛林下衰。
纲纪大坏。
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
故使在下者。
得以非义乘之玩习。
既久。
遂谓当然不知其悖。
故师行事发言。
终其身不妄。
盖于时事。
深感于中。
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
名闻于朝。
赐号曰佛行
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
姓吴氏归安人
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
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
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
”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
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
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
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
先是,妙湛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雪峰,大众以此衣授,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
叶公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
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
丞相汤公,慕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
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
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
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
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不得已,乃承命复出。
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
侍者宗本求语,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
”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