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慧远宋 1103 — 11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僧。
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
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
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
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
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
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
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
六年,被旨补灵隐
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
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
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辩和尚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圆悟复领旨住昭觉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忽顿悟仆于众。
众掖之。
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捧也未。
又喝。
悟连喝两喝。
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
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
上堂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脩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
如何免得生死对曰。
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曰。
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曰。
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正身叉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忽闻钟声。
遂觉不知梦与觉。
是如何。
曰。
陛下问梦耶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曰。
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曰。
一口吸尽。
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曰。
才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
没涯岸相唤。
相呼归去来
元定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
果于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
留七日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
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圆悟领旨住昭觉
投之。
值悟普说。
庞居士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忽顿悟。
仆于众。
众掖之起。
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
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棒也未。
又喝。
悟连喝两喝。
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
无所抵捂。
出世。
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
诏迁灵隐
上堂。
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秃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
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对曰。
不悟大道。
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曰。
本有之性。
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曰。
悟后始知。
脱体现前。
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正身又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
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
忽闻钟声遂觉。
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曰。
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心不动
故曰。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
有个见处。
曰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曰。
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曰。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
如闪电。
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
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三年正月
忽感微疾。
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雅飞不度。
安坐而逝。
七日
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慧远
号瞎堂
眉山金流镇彭氏子。
年十三。
𨽻药师院为僧。
听习经论。
弃而依灵岩
徽公。
微有省发。
圆悟领昭觉。
师即之闻。
庞居士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悟
仆于众。
众掖之。
师乃曰。
吾梦觉矣。
自是机锋峻发。
众目为铁舌
圆悟顺寂。
师东下。
屡迁名刹。
繇虎丘。
奉诏住皋亭崇光。
孝宗留心空宗。
召师入对选德殿
或入内观堂见。
必延坐进
师而不名
礼数视诸师有加。
上曰。
前日睡中。
忽闻钟声遂觉。
未知梦与觉如何。
师曰。
梦觉无殊。
心不动
上曰。
梦幻既非。
且钟声从何处起。
师曰。
从陛下问处起。
上曰。
然则毕竟如何。
免得生死。
师曰。
不悟大乘。
终不能免。
曰。
如何得悟。
师曰。
本有之性磨之。
岁月自然得悟。
曰。
悟后如何。
师曰。
悟后。
始知今日问答皆非。
曰。
一切处不是后如何。
师曰。
脱体现前。
更无可见之相。
上首肯之。
赐号佛海禅师
一日车驾幸其室。
室挂行道影。
上指问师曰。
此是水墨空尘。
而真者安在。
师叉手近前曰。
春气和暖。
恭惟圣躬万福。
上大笑。
因书赞焉。
师一身系法门之望。
奇言妙句。
传播诸方。
学者云奔川委。
视师所在为归正。
一佛出世
乙未秋
示众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着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
谁卖柴炭向汝。
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元定正月半
都下喧传而疑之。
至期诸王卿相皆至。
师升座说法。
遂入方丈扄闭。
师旧蓄一猿。
颇驯狎因衣之。
命曰猿行者。
久之。
众窥窗隙声息并无。
惟见猿持卷侍侧。
亟入师已逝矣。
猿书。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光。
鸦飞不度。
七日颜色不变。
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眉山之彭氏。
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事之二载
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又喝。
公连喝两喝。
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淮南开化龙蟠。
琅琊
琅琊普济
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南台
是时琏禅师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毕酬之。
辞旨超伦。
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
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号信斋
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愕曰。
何也。
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喝之。
开复拟进语。
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岭南
因阅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元定正月半
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小师道济及缁素。
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五祖演公类也。
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
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乃曰:“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
又喝,悟连喝,便礼拜。
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
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
”“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如何得悟?
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悟后如何?
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
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
”帝曰:“如何是心?
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召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曰:“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
曰:“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曰:“愿闻。
”帝曰:“四海不为多。
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亦未曾欠阙。
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