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清观” 相关资源
释清观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屈字明中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幼投天台国清寺出家,18岁受戒,后即住寺。
学通三教,尤长于天台三观之说。
宣宗大中初曾入长安
大中七年(853)作诗送日僧圆珍归国。
后声闻日隆,远近求谒,为避喧嚣而逃往翠屏山独栖。
昭宗时赐紫衣,后无疾而终。
宋高僧》卷二〇有传。
《全唐诗逸》录诗2句,出《智證大师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字明中
临海屈氏子。
生则手足有网缦相。
逮成童。
颇神俊。
志笃出家。
父母莫之沮。
乃事国清寺元璋律师以究研经律。
年十八获登具戒。
天台三观之旨。
儒林百氏之书。
诗章字画。
槩臻其妙。
邦伯輶轩每向风造谒焉。
檀币即回入常住。
其徒请畜以备不虞。
曰吾恨未能舍头目髓脑耳。
大中初
教法再兴。
朝京师谒集贤学士柳公权书寺额。
得大钟藏经以归。
七年江南荐饥。
殍踣相望。
僧众悉就食他往。
独禅坐静室中。
谓其徒曰。
汝如不死。
候秋熟时。
当击磬起我。
其徒不敢违。
至秋击磬。
定果起。
尝赴乡里斋。
夜雨涨溪。
波湍迅涌。
难度而远约二十里所。
主人以为观必不至。
而顷刻在坐。
略无沾濡泥淖状。
非得神足。
恶能尔。
声誉四播。
瞻礼日益至。
避喧于翠屏山之兰若焉。
久之众请为州僧正
复阳狂以逃。
太守杜雄以其行。
闻于朝。
赐紫伽梨。
网滋不乐。
后以无疾终。
释清观
字明中
临海人也。
姓屈氏
初诞弥手足指间有幕蹼属相著焉。
佛经所谓网漫相也。
迨为童孺神俊挺然。
乃有出尘之志。
遂诣国清寺投元璋律师执侍瓶钵。
非父母不沮之。
若迦楼罗鸟啄几万重围矣。
年十八纳形俱法。
良由善根深植悟解天然。
台岭教文洞明三观。
兼得深定神异通感皆莫我知少览百家弥通三教。
仍善属文长于诗笔。
凡其邦伯輶轩皆响风造谒。
则持重若严君焉。
见则畏伏。
秖就几杖以待贵士。
或施财宝皆回入常住。
罄无私畜。
或曰。
贵人所施皆充别施。
何不己用耶。
对曰。
恨未能舍头目
况世财乎。
大中初天下寺刹中兴。
入京请大钟归寺鸣击。
并重悬敕额。
集贤院学士柳公权书题也。
复有诗序送其东归。
复请藏经归寺。
大中癸酉江表荐饥殍踣相望。
遂并粮食施之。
山僧物外度荒。
自入室禅定。
谓弟子曰。
汝如不死至禾黍熟时。
当以磬引我出。
果如其言。
明岁方从定起矣。
一旦溪南人命观斋食。
可去寺二十里馀。
其夜溪涧泛溢无人可渡。
不来。
顷刻而至且无淹湿。
作用可知也。
人皆异之。
远近瞻礼日别盈满。
喧扰可厌。
乃逃往翠屏山兰若独栖。
天台山众列请为僧正
乃佯狂隐晦。
州牧杜雄遂奏昭宗宣赐紫衣。
闻之若愁思不乐。
后无疾而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