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华严和尚” 相关资源

没找到。

华严和尚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幽州之城北。
日以华严为业。
其诵声无近远闻之。
如在左右。
人因名之。
华严和尚云。
万岁通天中
都督张仁愿晨兴。
谓其妻曰。
昨夜经声。
卿闻已否。
曰闻。
曰卿以为声发何地。
曰其必发于衙署前尔。
曰非也。
发于城北。
至今诵犹未已也。
妻曰。
城北去此远。
安得而闻也。
于是遣小竖走马覆视之而信。
其妻大惊。
一日见仁愿曰。
君心愿盍趣偿之。
仁愿曰诺兹方制造袈裟五百领以施应真。
曰君欲知应真所住之地乎。
即今之马鞍山竹林寺是已。
异日如其言求之而得寺。
然受袈裟者独缺一人。
而使归之于华严和尚则知华严亦一应真也。
释华严和尚
不知名氏。
居在幽州城北。
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
时号之全取经题呼召耳。
其所诵时一城皆闻之。
如在庭庑之下。
万岁通天年中韩国公张仁愿之为幽州都督也。
夜闻经声品次历历然。
及尔晨兴谓夫人曰。
宵城北道人讽诵。
若在衙署前也。
还闻已否。
夫人曰。
是何地远可得闻乎。
张君曰。
如其不信可各遣小竖走马往覆之。
果无差谬。
张君请召入城。
及相见谓张君曰。
有愿胡不报乎。
答曰。
现造袈裟五百缘布施罗汉去。
华严曰。
勿去馀处。
但送往州西马鞍山竹林寺内施僧。
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龛山。
已去觅竹林寺且无踪迹。
如是深入陟高山见一翁。
问之曰。
旦随吾来。
倏睹云开寺现。
景物非凡世所有。
入寺散袈裟。
毕而少二人。
彼老宿曰。
可赍还二分一与张仁愿一与华严和尚
自此方知华严和尚竹林圣寺中来使留一宿。
出已经年。
行化既久。
及终坐亡。
肉身不萎败。
范阳之人多往乞愿。
时有徵应。
塔近因兵革而废矣。
系曰。
一口宣诵何能入远近人人耳耶。
通曰。
近则若愿持经善法力故。
远则一音演说随类闻解。
其人是圣寺员位。
断可知矣。
华严和尚
学于神秀。
禅宗谓之北祖。
尝在洛都天官寺。
弟子三百馀人。
每日堂食和尚严整瓶钵必须齐集。
有弟子夏腊道业高出流辈。
而性烦褊躁。
时因卧疾不随众赴会。
沙弥瓶钵未足。
来诣此僧顶礼云。
欲上堂无钵。
如可暂借明日当自置之。
僧不与曰。
吾钵受持已数十年。
借汝必恐损之。
沙弥恳告曰。
上堂食顷而归。
岂便毁损。
至于再三。
僧乃借之。
曰吾爱钵如命。
必若有损同杀我也。
沙弥得钵捧持兢惧。
食毕将归。
僧已催之。
沙弥持钵下堂。
不意塼破蹴倒遂碎之。
少顷僧又催之。
既惧遂至僧所作礼承过且千百拜。
僧大叫曰。
汝杀我也。
怒骂至甚。
因之病亟一夕而卒。
尔后经时。
和尚嵩山岳寺。
与弟子百馀人方讲华严经。
沙弥亦在听位。
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
和尚遂招此沙弥
令于己背后立。
须臾见一蛇长七八丈。
四五围。
直入寺来努目张口。
左右皆欲奔走。
和尚戒之不令动。
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
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
蛇欲至座遂俛首闭目。
和尚戒之。
以锡杖扣其首曰。
既明所业。
今当回向三宝。
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
与受三归五戒。
此蛇宛转而去。
时亡僧弟子已有登会者。
和尚召谓曰。
此蛇汝之师也。
修行累年合證果位。
为临终之时惜一钵故怒此沙弥
遂作一蟒蛇。
适此来者欲杀此沙弥
更若杀之当堕地狱无出期也。
赖吾止之与受禁戒。
今当舍此身矣。
汝往寻之。
弟子受命而出。
蛇行所过草木开靡如车路焉。
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间。
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
白和尚
和尚曰。
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
亦甚聪慧。
年十八当亡。
即却为男。
然后出家修道。
裴郎中即我门徒。
汝可入城为吾省问之。
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艰难。
汝便可救之。
裴宽兵部郎中
和尚门人也。
弟子受命入城。
遥指裴家。
遇裴请假在宅。
遂令报云。
华严和尚传语。
郎中出见神色甚忧。
僧问其故。
云妻欲产已六七日。
烛灯相守甚危困矣僧曰。
某能救之。
遂令于堂门外净床席。
僧人焚香击磬呼和尚者三。
夫人安然而产一女。
后果十八年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