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慧璿” 相关资源
释慧璿隋末唐初 571 — 649年七月十四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董
少出家襄阳
周废大教。
乃南走陈。
丹阳茅山明法师
听三论。
又究四论大品涅槃等于栖霞悬布法师
晚住安州大林寺
圆法师释论。
既而反乡里。
光福寺
会乱避城中。
总管卢公。
请于官仓。
讲华严经集玄侣。
一千五百馀人。
贼因解围去。
国家受命住龙泉寺
弘演三论大经不少怠。
贞观二十三年
众请开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或告之曰。
法师不久。
当生西方。
七月十四日
张盂兰盆经席。
敷阐。
才竟。
忽敛手曰。
生常信施。
自今虽一毫皆以资给十方众僧。
反穷犹乞人。
诸异道等。
遂就座卒。
春秋七十九。
资性虚静。
行己接物。
忠恕喜奖。
借后进仁薰义炙。
诚一代之模范也。
善谈笑庄老子史。
尤通畅故蒋记二邸。
每延之辕门而问道焉。
尝病光福去水远。
意且他徙。
寻有紫袍神人。
长丈许。
挽留之。
因谓大乘利益。
世间不可胜。
既若须水者易耳。
当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邀致龙王矣。
顷之大风从西南来。
雷雨骤注。
稍霁寺北出泉甘美。
香冽。
后迁龙泉
泉亦竭。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州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
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于安州大林寺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
会乱入城。
卢总管等请在官舍讲华严经。
僧徒拥聚千五百人。
既属贼围各怀翘敬。
不久退散深惟法力。
唐运斯泰又住龙泉
三论大经镇常弘阐。
兼达庄老史子谈笑动人。
公私荣达参问繁结。
纪诸王互临襄部。
躬申敬奉坐镇如初。
王出门顾曰。
迎送不行。
佛法之望也。
由此声誉又逸汉南
贞观二十三年
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
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
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
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以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
立性虚静不言人非。
宾客相投欣若朋友。
面常含笑慈育在怀。
涉猎玄儒通冠文釆。
襄荆士素咸倾仰之。
闻其长往无不堕泪。
初住光福寺
居山顶引汲为劳。
将移他寺夜见神人。
身长一丈衣以紫袍。
顶礼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自止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
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
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亡龙泉渐便乾竭。
据斯以言亦感通之奇致矣。
释慧璿
姓董氏
少出家在襄川。
周灭法后南往陈朝茅山听明师三论。
又入栖霞听悬布法师四论大品涅槃等。
晚往安州大林寺圆法师释论。
凡所游刃并契幽极。
又返乡梓住光福寺居山顶。
以引汲为劳将移他寺。
夜见神人身长一丈。
衣以紫袍。
顶礼曰。
奉请住此常讲大乘。
勿以小乘为虑。
其小乘者。
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
大乘经者犹如大海。
此山多佛出世。
一人读诵讲说大乘。
能令所住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
若有小乘前事并失。
惟愿弘持勿孤所望。
法师须水此易得耳。
来月八日定当得之。
自往剑南慈母山大泉请一龙王去也。
言已不见。
至来七日初夜
大风卒起。
从西南来。
雷震雨注。
在寺北汉高下佛堂后百步许。
通夜相续至明方住。
惟见清泉。
香而且美。
合众同幸。
及止龙泉渐便乾竭。
贞观二十三年讲涅槃经。
四月八日夜山神告曰。
法师疾作房宇不久当生西方。
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
生常信施今须通散。
一毫已上舍入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
言已。
而终于法座矣。
春秋七十有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