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喜晴赋(次明使陈公韵) 明 · 金守温
 出处:拭疣集卷之四
赋者。敷陈其事。古诗之流也。诗之不足。则作赋以尽其意焉。翰林陈公之来使也。随其所遇。形于篇什。动盈卷轴。间赋喜晴。流丽动荡。浑涵演沲。以抒其不尽之意。要其归。将以叙道途之经由。述原湿之咨询。勤王事而喜礼成。彬彬文雅之盛欤。仆窃不自揆。敢依高韵。缀拾以请教昔太冲三都赋。覃思十载。始克成篇。仆謏闻陋学。且成于率尔。诚不足观。虽然。公为王人。故谋于宣命而为之喜晴。仆陋人也。伏睹皇恩之罔亟。慕公之德。艳公之才。惜公之法而不可留也。立赋之。旨虽同。遣辞之意则异。谨录以为行赆。惟公之恕狂僣。其词曰。
凤历记元。
苍龙建丑
子虚子过乌有子。
相与出入乎百代。
周流乎六合。
宇宙为室庐。
四海为林薮。
御汗漫而浮游。
登昆崙而矫首。
三光运于捭阖。
胡越在于指授。
子虚子乃属乌有子而告之曰。
呜呼噫戏。
古今一马也。
天地一指也。
包牺齧缺氏之前。
邈乎不可议也。
三五以降。
载籍具存。
或贤或否。
果孰上而孰副。
天心仁爱。
岂薄此而彼厚。
然而治不常治。
乱不常乱。
纷乎不齐。
罔有纪极。
孰能泛文澜之轻舟。
驾艺苑之四牡。
驰骋上下。
为我扬摧而不留也哉。
乌有子曰。
吁。
夫子所谓见秋毫而失舆薪。
睹拳石而矇泰山者也。
人我皇明
定鼎燕云。
控扼幽滦。
幅员万里。
澶澶漫漫。
外薄四海。
物阜民安。
寒者煖衣。
饥者饱食。
山行水宿。
不复设关。
是谓乾坤交泰。
万物享而不屯者也。
与其抚缥帙而尚论。
曷若从当世而是询。
不于目击而致信。
将于耳听而实陈。
是岂非大野之骄无所止宿。
而率天下之路也。
于是。
子虚子犹然以笑。
欲与乌有而共去。
钻龟兆以观祯。
遂凌厉乎九州。
太仪而造旬始兮。
缤群灵以与浮。
揽云霓为衣裳兮。
羌马鸣兮仆愁。
三山如积苏兮。
黄河耿耿一流。
濯余发于咸池。
晞扶桑之朝夕。
欻阖欻辟。
一低一昂。
薅收欣欣以告余兮。
子苟修姱以信良。
何必翩翩其高举兮。
徒沐芳兮兰汤。
于是按节迢遥。
陟险历埼。
挹王霸之盛烈。
览都邑之环奇。
循冀野而容与兮。
觑土宇之脩直。
虽使夸父逐日以健步兮。
盖不可一二而已觉其疲矣。
尔其医问耸其镇。
黄河荡其原。
居庸赑屃。
千里冲奔。
是乃天地之奥区。
燕赵之抵根也。
乌有子乃俯而吁仰而叹曰。
于赫皇明
应天顺人。
光造丕业。
恢皇图稽帝文。
建都于此。
宅中图治。
普天之下。
率土之滨。
跄跄颙颙。
辐辏于中原。
制作文物之懿。
郁郁沨沨。
其崇罔极。
其密无隙。
是乃观百王之会通。
历万世而不易。
譬众浍之趋海。
若箸络之付脊。
虽使五帝迭兴。
无以加施。
三王复起。
不能更绎。
乐明法度箸。
垂徽猷建长策。
烟火万里。
民物蕃息。
致治之盛。
超轶古昔。
销锋镝以为锄耰。
扰犷顽以兴太平。
南北一徽。
东西一揆。
重译梯航。
执贽于京。
莫不稽颡。
受我章程
朱厓朔漠。
殊方绝域。
亦莫不置吏分竹。
敷心腹制手足。
昆虫之微。
草木之细。
蒙雨露而得栖宿。
寒暑调其四时。
日月明于昏旭。
虽然。
自古圣天子之临大宝也。
不事虚文。
唯德之行。
民或执热。
濯以清冷。
世或阴曀。
示以明晴。
是以。
一视同仁之化。
罔有内外。
当厚往而薄来。
必济乏而扶嬴。
理道由是而焕赫。
四海以之而隆平。
不必穷兵黩武。
汉武帝噬脐于大宛之城。
不必破斧缺斨。
周公东征于濛雨之零。
且吾闻上下同功。
君臣相成。
易曰。
云从龙风从虎。
水流湿火就燥。
圣人作而万物睹。
气机之感。
初不得以隔形。
此自然而然。
非有待于智能也。
是故。
上有明天子。
下必有贤诸侯。
岁事来辟。
以朝于王。
锡之秬鬯。
示我宠灵。
眷玆有国。
号曰朝鲜
渤海涨南。
长白北横。
延袤千里。
表里山河
国富兵强。
先万国鸣。
俗尚礼义。
聪明视听。
君有君德。
士有士行。
等威隆杀。
以明上下。
咸英韶濩。
以和其声。
衿袍之固。
汤池金城。
沟塍之达。
行不竛竮。
其人心之淳。
风化之美。
宣圣之所欲居。
箕子之所留停。
重惟国祖。
高丽之季。
王昏臣暴。
秽德贯盈。
寇盗抢攘。
干戈猬起。
百战摧陷。
高屋之瓴。
生民赖以奠枕。
国势从而不倾。
于是应天命顺人情。
化家为国。
四境清宁
登崇俊良。
退斥顽冥。
族忠伐谀。
封干戮丁。
调五气摄三精。
盖抚民。
必欲吾仁。
格天。
必以吾之诚也。
称藩内附。
请命帝庭。
天子乃喜。
且嘉而惊。
世承宠眷。
以保生民。
今王嗣履。
摅忠奋赤。
时节土物。
王府之呈。
惟天眷命。
惟德是徵。
锡赉便蕃。
络绎连搄。
呜呼噫嘻。
其遭太平庆会之熙运也欤。
星使聿来。
王郊于迓。
兵卫森列。
画戟彫楯。
皇恩覃沾。
霈㵧汪濊。
陨越稽首。
天威至近。
小心畏天。
至仁绥远
帝德广运。
如天地之恢恢。
王诚纯至。
如日星之皎皎。
从此而泰阶平玉烛调。
凤于冈麟于郊。
以成泰和雍熙之盛功。
正犹鸿毛之赴燎也。
子虚子曰。
子信皇明大朝之盛。
而知东国王德之贤矣。
然天道不言而品物亨者。
五行之吏宣其气矣。
王者不言而万国宁者。
专对之臣宣其道矣。
今夫翰林陈公太常高子。
文章之美节义之高。
江汉之濯秋阳之皓。
摛藻掇英。
驰奇骋巧。
词林之干。
文苑之老。
匪规矩则莫由。
必礼法之是蹈。
是犹凤凰芝草生于大庭。
景星庆云丽于晴昊。
是宜为千里鹿鸣。
九重赴召者也。
当文明之世。
以二子之贤。
奉纶綍于海邦。
将使命之独专。
杖皇华节。
传天子言。
震动山岳。
旋干坤乾。
以敷皇上至仁大泽于普天者。
不其宜乎。
当使还前席之时。
达王心之诚敬侯度罔愆。
俾东邦永皇灵。
以及曾孙。
继继绳绳。
以至千万世而永传矣。
乌有子曰。
诺。
遂与揖样周旋撝谦。
之不煖。
不黔
云驭启行。
鸣驺载严。
奋髯。
海山露尖。
晓云拖缣。
望行尘兮不可及。
但见岩石之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