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莸论 北宋 · 赵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南阳集》卷四
《传》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说者以为人之善恶可染而成也。造物者虽一木一草,莫不禀性于天,苟可易之,则天之性无复尽矣。在人之所禀,莫非一气、莫非一性。言乎其要,则上中下明矣;考乎其微,则贤不肖别矣。薰莸之说,可以下而不可以上,可以不肖而不可以贤。噫!上之性,仁义忠信也;下之性,诈佞回邪也。贤之道本仁义,不肖之情本诈伪。是仁义可为诈佞乎?是回邪可为忠孝乎?是贤可为不肖乎?若性之贤,近贤然后贤;性之不肖,近不肖然后不肖。以此为薰莸,庶几也。若谓贤近不肖,而卒能不肖;不肖近贤,而卒能贤者,鲜矣。然则薰莸有臭,以其亲也。亲之至,莫出于君臣、父子、兄弟也。如可染之,则尧也,子不复有朱,臣不复有鲧;舜也,父不复有瞍,弟不复有象,子不复有均。鲧不复有禹,禹之末不复有桀,汤之后不复有受,受之兄弟不复有箕子(案《史记》,箕子者,纣亲戚也。注云:马融、王肃以为纣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庶兄。此从服、杜说。)。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不复有管、蔡,管、蔡之兄不复有周公。若圣与仁,孰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不肖暴乱,孰如朱、均、瞍、鲧、桀、纣、管、蔡也?尧、舜不能薰于朱、均,瞍、鲧不能莸于舜、禹,受不能感于箕、干,管、蔡不能易于文、武、周公。是岂圣贤之弗计及也?受之于天,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尚不能易,而况于他人乎?或问薰莸之性臭也,谓之十年有臭,其亦不精矣。如其析之,则可曰臭之草近乎一薰,必闻其馨;馨之草近乎一莸,必闻其臭。不馨不臭之性,犹中人居上下之间,虽不必臭可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其或执之,谓莸必能使薰之臭,不惟不精,亦使贤不肖果无别矣,向之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事,果无验矣。赵子作论以明之,盖去其粗而守其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