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废嫡后逐谏臣奏明道二年十二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九、《宋名臣奏议》卷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右编》卷一○、《续资治通鉴》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右司谏秘阁校理范仲淹,以上章谏废后事贬睦州通判,仍差人押出门。
臣不胜惊骇,伏恐陛下行于仓卒,未熟思虑,辄敢冒天威、犯斧钺,一陈愚恳,惟陛下裁察之。
皇后自居中宫,不闻有过,陛下忽然废斥,物议腾踊。
太祖太宗真宗,抚国凡七十年,未尝有此。
陛下为人子孙,不能遵祖考之训,而遂有废后之事。
治家而尚不以道,奈天下何?
仲淹谏官,所以极谏者,乃其职也,陛下何故罪之?
假使所谏不当,犹须含忍以招谏诤,况仲淹所谏,大惬亿万人之心。
陛下又纵私忿,不顾公议,取笑四方,臣甚为陛下不取也。
庄宪临朝,陛下受制,事体大弱,而庄宪不敢行武后故事者,盖赖一二忠臣救护,使庄宪不得纵其欲。
陛下可以保其位,实忠臣之力也。
今陛下始获暂安,遂忘旧日忠臣,罗织其罪而谴逐之。
陛下以万乘之尊,谓废一妇人,甚为小事,然所损之体则极大也。
夫废后谓之家事,而不听外臣者,此唐奸臣许敬宗李世绩谄佞之辞,陛下何足取法?
陛下必欲废后,但可不纳所谏,何必加责,以重己过!
今匹庶之家,或出妻,亦须告父母,父母许,然后敢出之。
今陛下贵为天子,庄宪庄懿山陵始毕,坟土未乾,便以色欲之心,废黜后氏而不告宗庙,是不敬父母也。
今陛下举一事而获二过于天下,废无罪之后一也,逐忠臣二也。
此二者,皆非太平之世所行,臣实痛惜之。
庄宪太后临朝,以刘从德死,恩典太重,台谏曹修古等四人连名上章极谏,庄宪大怒,陛下不得已,遂贬此四人,然心甚惜其去。
庄宪才往,陛下立行召命,优与恩奖,复处宪省。
修古虽死,厚加赠典。
如此者,盖陛下怜其忠鲠,不避夫祸难尔。
仲淹所谏,又甚于修古等所陈。
修古等追用而仲淹黜弃,陛下何所见前后之异也!
仲淹以忠直不挠,庄宪时论仗事,大正君臣之分,陛下以此自擢用之。
既居谏列,或闻累曾宣谕,使小大之事必谏,无得有隐。
是陛下欲闻过失,虽古先圣哲之主,亦无以过此。
仲淹闻过遂谏,上副宣谕之意,而反及于祸,是陛下诱而陷之,不知自今后何以使臣
虽日加宣谕,谏臣以仲淹为戒,必不信矣。
谏臣不谏,大非朝廷之福。
今百执事所为,皆一司一局,虽常才者皆能干之,是易为也。
仲淹者,乃为臣之难能者也。
今干一司一局者,皆坐取迁陟,立居显要,而仲淹不惜性命,为陛下论事,而远徙外郡。
臣恐百辟以此皆务为易者,而不为难者也。
陛下一旦有难为之事,不知何人为陛下为之。
谏官者,务要讦直,乃号称职,依违者旷职。
今循默者已居显要,而讦直者尚居散地。
茍如是,不若废谏官
如不欲废,即循默者可黜,讦直者可用,请陛下急图之。
今天下凶歉,盗贼如麻,国用空虚,人心惶扰。
奸雄观此,已有窥觎之心。
陛下当兢兢惕惕,宵衣旰食
日与臣寮讲论安天下之计,犹恐不及,而乃自作弗靖,废嫡后、逐谏臣。
使此丑声闻于四方,知陛下不纳谏臣,朝政不举,则奸雄益喜,以谓中外皆乱,事势相符,必有变事。
臣一念至此,心寒骨颤。
此自然之兆,固非臣之臆说也,望陛下审思之,明察之。
废后已行,虽未能悔过,臣愿陛下急且追还仲淹,复其谏职,减二过之一,庶乎谏路不绝,朝纲复振,使奸雄不能窥陛下浅深,此社稷之庆也。
臣近免父丧赴阙,途中闻此。
今至京师,未及陛见,乃忘出位之责,而昧死有闻于陛下者,臣实不惜一仲淹,盖惜陛下所举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