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皇极论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镡津文集》卷四
天下同之之谓大公,天下中正之谓皇极。
中正所以同万物之心也,非中正所以离万物之心也。
离之则天下乱也,同之则天下治也。
善为天下者,必先持皇极而致大公也;
不善为天下者,必先放皇极而废大公也。
是故古之圣人推皇极于人君者,非他也,欲其治天下也;
教皇极于人民者,非他也,欲其天下治也。
朝廷国家者,天下之大体也;
富贵崇高者,天下之大势也。
持之得其道则体势强,持之失其道则体势弱。
道也者,非他道也,皇极之道也。
周之文、武,戡削祸乱,恢大王业,富贵崇高,而父子相继,卜世之多也,卜年之永也,虽往古来今未有其过之者也。
其功德声名,昭然赫然,光播于无极,所谓持之得其道者也。
及乎夷、平、庄、敬,下堂而致礼诸侯,东迁而苟避戎狄,列国强横而不能制,富贵崇高而不能尊,岌岌乎将坠其先王之鸿业也,所谓持之失其道者也。
呜呼!
数口之家,五亩之产,而匹夫匹妇尸之。
其为人至愚也,其为治至细也,及其操中正而临之,故家人亲之,邻里慕之。
其家道之隆,尚可能累世以传于子孙,况乎备天下之大体,乘天下之大势,有可致之资,有易为之势,用皇极而举之,孰有不从而服之?
岂不摩肩蹑足而归之?
《诗》曰:「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其斯之谓也。
或曰:「皇极何道也」?
曰:「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贯三才而一之」。
曰:「何谓也」?
曰:「天道不中正,则日月星辰不明,风雨霜雪不时,五行错缪,万物不生。
地道不中正,则山岳丘陵其崩,江河淮渎其凝,草木百实不成,城隍屋庐皆倾。
人道不中正,则性情相乱,内作狂妄,外作祸害,自则伤其生,他则伤其人也。
故虽天之高明广大,微皇极孰为天乎?
虽地之博厚无疆,微皇极孰为地乎?
虽人得秀气而灵于万物,微皇极孰为人乎?
故皇极非圣人为之也,盖天地素有之理也,故人失皇极,而天地之变从之。
圣人者,先吾人而得皇极也,故因而推之以教乎其人也。
伊尹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
圣人者,其先觉之谓也。
故圣人之所以谨于皇极者,其汲汲之于为人也,其忧天下之甚也。
何哉?
舜禹之后,其世益薄,嚚嚚㗚㗚。
人孰无过?
小者过于其家,大者过于其国,又大者过于其天下。
皇极于是振之,乃始推行于九畴,武王得之,以造周之天下。
天下既大且久也,所以五福六极者系一身之皇极也,休徵咎徵者系一国一天下之皇极也,皇极其可离乎?
吁!
人莫不举衡石以正金之轻重,引绳墨以正木之曲直;
及其所以为身也,为天下国家也,而不知举皇极而正之。
是圣贤豪杰之智,反出乎匠氏百工之下。
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夫古之人君,其有为也,举皇极而行之,故不迟疑,不犹豫,不稽于神,不裁于人。
虽尧以天下与其人,而天下之人不以非其亲而怨尧;
虽禹以天下及其子,而天下之人不以私其亲而怨禹。
汤一征自始,而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而天下亦不以劳其征伐而怨于汤,盖与天下公也。
舜以匹夫而受人天下,周公以天下封其同姓者五十馀国,而舜、周公未尝以私己而疑乎天下,而天下亦以舜、周公公于天下也。
周有乱臣十人而其国治,有亿兆夷人而其国亡,何哉?
用得中正,故不必多也;
用不中正,虽多奚益」?
曰:「何谓用得中正」?
曰:「大才授大事,小才授小事。
堪大事者不可以小失弃之,宜小事者不可以大成托之。
《诗》曰:『山有,隰有苓。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思周之用人大小得其宜也。
赏罚黜陟者,君人之大权也;
号令刑法者,君人之大教也。
教不中正,则其民疑;
权不中正,则其势欺」。
曰:「何谓权与教之中正也」?
曰:「赏者所以进公也,不以茍爱而加厚;
罚者所以抑私也,不以茍恶而增重。
黜者所以惩其过,不以贵贱二其法;
陟者所以陟其道,不以毁誉考其人。
号令者,所以定民,不可轻出而屡改;
刑法者,所以约民,不可多作而大谨。
多作大谨,则人烦而无恩;
轻出屡改,则人惑而无准。
以毁誉考其人,则爱恶者得以肆其言;
以贵贱二其法,则高明者得以恃其势。
以茍恶而增重,则失在不仁;
以茍爱而加厚,则失在非礼。
礼者,皇极之容也;
乐者,皇极之声也;
制度者,皇极之器也。
不举其器,则井田差,赋税乱,车服宫室上僭下偪;
不振其声,则人神不和,风俗流荡;
不昭其容,则尊卑无别,上下相缪。
夫皇极者,不为古而有,不为今而无,不为而长,不为、幽、厉而消,唯在其行之者也。
行之至,所以为帝为王;
行之末至,所以为五霸,为诸侯;
绝而不行,所以为亡国。
得者为圣,履者为贤,弃而不学者,其为小人哉」!
或曰:「秦汉其于皇极至之乎」?
曰:「秦亡其国,虽不论,而皇极断可识矣。
汉之于皇极,观其书则一一可辨,概而语之,亦未之至,其在王霸之间也」。
或者以为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