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礼论七篇 其一 礼论第一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七、《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六二
予幼而好古,诵味经籍,窥测教意,然卒未能语其纲条。至于今兹,年二十四,思之熟矣。比因多病,退伏庐下,身无他役,得近纸笔,故作《礼论》七篇。推其本以见其末,正其名以责其实。崇先圣之遗制,攻后世之乖缺。邦国之龟筮,生民之耳目,在乎此矣。(《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
或问:「圣人之言礼,奚如是之大也」?
曰:「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
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
曰:「尝闻之,礼、乐、刑、政,天下之大法也。
仁、义、礼、智、信,天下之至行也。
八者并用,传之者久矣,而吾子一本于礼,无乃不可乎」?
曰:「是皆礼也。
饮食,衣服,宫室,器皿,夫妇,父子,长幼,君臣,上下,师友,宾客,死丧,祭祀,礼之本也。
曰乐,曰政,曰刑,礼之支也。
而刑者,又政之属矣。
曰仁,曰义,曰智,曰信,礼之别名也。
是七者,盖皆礼矣」。
「敢问何谓也」?
曰:「夫礼之初,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也。
人之始生,饥渴存乎内,寒暑交乎外。
饥渴寒暑,生民之大患也。
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茹其毛而饮其血,不足以养口腹也。
被发衣皮,不足以称肌体也。
圣王有作,于是因土地之宜,以殖百谷;
因水火之利,以为炮燔烹炙。
治其犬豕牛羊及酱酒醴酏,以为饮食;
艺麻为布,缲丝为帛,以为衣服。
夏居橧巢,则有颠坠之忧;
冬入营窟,则有阴寒重膇之疾,于是为之栋宇。
取材于山,取土于地,以为宫室。
手足不能以独成事也,饮食不可以措诸地也,于是斲木,或为陶瓦,脂胶丹漆,以为器皿。
夫妇不正,则男女无别;
父子不亲,则人无所本;
长幼不分,则强弱相犯。
于是为之婚姻,以正夫妇;
为之左右奉养,以亲父子;
为之伯仲叔季,以分长幼。
君臣不辨,则事无统;
上下不列,则群党争。
于是为之朝觐会同,以辨君臣;
为之公、卿、大夫、士、庶人,以列上下。
人之心不学则懵也,于是为之庠序讲习,以立师友。
人之道不接则离也,于是为之宴享苞苴,以交宾客
死者人之终也,不可以不厚也,于是为之衣衾棺椁,衰麻哭踊,以奉死丧。
神者人之本也,不可以不事也,于是为之禘尝郊社,山川中霤,以脩祭祀。
丰杀有等,疏数有度,贵有常奉,贱有常守,贤者不敢过,不肖者不敢不及,此礼之大本也。
饮食既得,衣服既备,宫室既成,器皿既利,夫妇既正,父子既亲,长幼既分,君臣既辨,上下既列,师友既立,宾客既交,死丧既厚,祭祀既脩,而天下大和矣。
人之和必有发也,于是因其发而节之。
和久必怠也,于是率其怠而行之。
率之不从也,于是罚其不从以威之。
是三者,礼之大用也,同出于礼而辅于礼者也。
不别不异,不足以大行于世。
是故节其和者,命之曰乐;
行其怠者,命之曰政;
威其不从者,命之曰刑。
此礼之三支也。
在礼之中,有温厚而广爱者,有断决而从宜者,有疏达而能谋者,有固守而不变者。
是四者,礼之大旨也,同出于礼而不可缺者也。
于是乎又别而异之。
温厚而广爱者,命之曰仁;
断决而从宜者,命之曰义;
疏达而能谋者,命之曰智;
固守而不变者,命之曰信。
此礼之四名也。
三支者,譬诸手足焉,同生于人而辅于人者也。
手足不具,头腹岂可动哉?
手足具而人身举,三支立而礼本行。
四名者,譬诸筋骸之类焉,是亦同生于人而异其称者也。
言乎人,则手足筋骸在其中矣;
言乎礼,则乐、刑、政、仁、义、智、信在其中矣。
故曰: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
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国家,修身正心,无他,一于礼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