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萧瑀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一、《皇朝文鉴》卷九八、《经济类编》卷八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萧瑀请出家为僧,此可罪也;
然尽忠于隋,及归国亦多有功绩,颇见委任,历仆射御史大夫,参与朝政,每有议论,房、杜不能抗之。
房等虽心知其是,而不用其言,弥怏怏,自是罢为太子少傅,此是机阁而使优闲尔。
且房、杜可谓贤相也,经纶草昧以启天下之业,竭忠悉虑以成天下之务,不以求备而责人,不以己长而格物,贞观太平之功,诚有力焉。
然于尚亦有所抑遏,岂亦圭之玷而珠之翳乎?
古人谓事虽浅当深谋之,言虽轻当重思之,由不知言,以致知言。
而房、杜二人于用人亦至矣,而尚失于
之性褊躁,忽于议论之际,务以直气自豪,而不能从容委曲,详悉评议,但求辨博而取胜于诸公,故房、杜自以持天下之政,权柄在己,耻其不能卑论,每有不容其说。
然以二公才过于人,虽不从一萧瑀之言,无害为贤相。
后之执政者必欲迹房、杜之业,成就太平之功,则不可使顺旨者荣华,逆意者枯槁,心知其是而不用其言,庶乎国家之政,无有蔽而不通。
故曰,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者,盖取于众;
茍不取于众,是哥奴辈昔尝钳天下之口而自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