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明任(上)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净德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五
古之圣人制为君臣,以立于朝廷者,岂独辨上下之体,人主之尊而已乎?
其势必相须,其义必相济,将以办天下之事也。
然而君臣之际,常患乎责之非其任,待之失其心;
无相与之情以固相须之势,无相信之实以伸相济之义。
是以贤智才能之士,不获自尽于上,而治道有未至焉。
此其故非他,盖人主以细务为先,而不留神于天下之大计;
以猜疑为术,而不思忧患之谁与处也。
夫天下之事,固有大小矣。
治乱安危之机,政教威福之具,所谓大者也,举而责之大臣,则当矣。
大臣之责既重,而天子待之又深。
不以崇高富贵自处,而薄其顾遇之礼;
不以盈成閒暇为足恃,而与之计及存亡休戚之外。
相接以情,相交以道。
上无疑贰之际,而下无猜嫌之端。
则固能竭忠致力,尽其得为之分,而天下之事不足办矣。
此《易》所谓泰,而刘向以为通而治也。
永惟之盛,九官分职,礼乐刑政,任得其人,而朝廷之上,咨嗟都俞。
君有以谕于臣,而臣有以告于君。
其言皆出于恳诚,而其道各务于训戒,昌明之化,基于此矣。
汉高帝唐太宗皆以英豪盖世之才经营天下,奇谋密画则责之、张,典章礼乐则求之房、杜,其君臣之间,相与论议,则丁宁反覆,切究事情,密如朋友。
此圣君贤主善任大臣,而能尽其心以崇王道之大略也。
二府者,所谓经邦论道之官,与天子维持天下而图安危者,其智虑之所存,其才业之所及,岂止于除吏断狱之间,而不出金谷律令之外乎?
生民未乂,必有以安也;
四夷未宁,必有以禦也;
教化未至,必有以导也;
纪纲未备,必有以完也。
朝廷之所责者,其重如此,则所待宜何如哉!
昔我祖宗皆深明大臣之任,而明职任以待,当时之辅相,可谓至矣。
或谕以抚夷夏、和阴阳为效;
或戒以进贤退不肖为职;
或命以簿书之外,极言时务;
或赐以诏旨,问禦戎之策;
或给以笔札,俾疏陈利病。
其于君臣之义,岂不笃哉!
此真忠大节之所以感奋,而嘉猷至计之所以不可默也,天下之务,不患其不能尽矣。
今垂拱坐朝,迩英召对,奏白之馀,清閒燕处,其亦暇及于此乎?
其未暇及乎?
臣实疏贱,莫得而知也。
及于此矣,则圣贤之交,万政毕举,天下之大福也。
若犹未也,则上下之情疏,而君臣之义有未至,朝廷庶务失于讲之无素,重贻他日之悔矣,固非臣之私忧过计也。
然好议者窃谓陛下嗣政之始,天威赫然,睿略雄断,如高明之不可窥而度,左右大臣虽有远谋奇策,可以尽天下之利害,犹深思极虑而不敢辄发,则亦非朝廷之光懿。
伏惟明主以社稷生民为心,敦厚恩义于君臣之际,示之以无所不测,结之以有所不疑,降意垂听,从容终日,以咨访询求于二府之臣,使之言当世大务,而与之图其取舍,则处无遗策,举无过事,治道日隆,而盛德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