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谢制科启(一嘉祐六年1061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六、《皇朝文鉴》卷一二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三六、《文编》卷五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二七○、《启隽类函》卷五○、《四续古文奇赏》卷三二、《八代文钞》第二八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七、《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七五、《渊鉴类函》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轼启:今月某日,蒙恩授前件官者。
临轩策士,方搜绝异之材;
随问献言,误占久虚之等。
忽从佐县,擢与评刑。
内自顾于无堪,凛不知其所措。
恭惟制治之要,惟有取人之难。
用法者畏有司之不公,故舍其平生而论其一日;
通变者恐人才之未尽,故详于采听而略于临时。
兹二者之相形,顾两全而未有。
一之于考试,而掩之于仓卒,所以为无私也,然而才行之迹,无由而深知;
委之于察举,而要之于久长,所以为无失也,然而请属之风,或因而滋长。
此隋、唐进士之所以为有弊,魏、晋中正之所以为多奸。
惟是贤良茂异之科,兼用考试察举之法。
每中年辄下明诏,使两制各举所闻。
在家者能孝而恭,在官者能廉而慎。
临之以患难而能不变,邀之以宠利而能不回。
既已得其行己之大方,然后责其当世之要用。
学博者又须守约而后取,文丽者或以用寡而见尤。
特于万人之中,求其百全之美。
凡与中书之召命,已为天下之选人。
而又有不可测知之论,以观其默识之能;
无所不问之策,以效其博通之实。
至于此而不去,则其人之可知。
然犹使御史得以求其疵,谏官得以考其素。
一陷清议,辄为废人。
是以始由察举,而无请谒公行之私;
终用考试,而无仓卒不审之患。
盖其取人也如此之密,则夫不肖者安得而容。
轼才不迨人,少而自信。
治经独传于家学,为文不愿于世知。
特以饥寒之忧,出求斗升之禄。
不谓诸公之过听,使与群豪而并游。
始不自量,欲行其志。
遂窃俊良之举,不知才力之微。
论事迂阔,而不能动人;
读书疏略,而无以应敌。
取之甚愧,得而益惭。
此盖伏遇某官,德为世之望人,位为时之显处。
声称所被,四方莫不奔趋;
议论一加,多士以为进退。
致兹庸末,亦与甄收。
然而志卑处高,德薄宠厚。
历观前辈,由此为致君之资;
敢以微躯,自今为许国之始。
过此以往,未知所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