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枳枸汤1089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七三、西楼帖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眉山有杨颖臣者,长七尺,健饮啖,倜傥人也。
忽得消渴疾,口饮水数㪷,食倍常而数溺。
服消渴药逾年,疾日甚,自度必死,治棺衾,嘱其子于人。
蜀有良医张玄隐之子,不记其名,为诊脉,笑曰:「君几误死矣」。
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之,作十许丸。
取枳枸子为汤,饮之,遂愈。
问其故。
张生言:「消渴消中,皆脾衰而肾败,土不能胜水,肾液不上溯,乃成此疾。
今诊颖臣,脾脉热而肾且衰,当由果实、酒过度,虚热在脾,故饮食兼人,而多饮水,水既多,不得不多溺也,非消渴也。
麝香能败酒,瓜果近辄不实。
而枳枸亦能胜酒,屋外有此木,屋中酿酒不熟,以其木为屋,其下亦不可酿酒。
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酒、果之毒也。
宋玉云:『枳枸来巢』。
枳,音俱里切。
枸,音矩。
以其实如鸟乳,故能来巢。
今俗讹谓之『鸡枸子』,亦谓之『癞汉指头』,盖取其似也。
嚼之如乳,小儿喜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