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默庵(并序 熙宁九年十二月 宋 · 释法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
熙宁九年春自杭之千顷移居是院,因其方丈缺尔,遂辟半轩草庵于岩石之下,以为宴息之所。
是年十二月庵成,命名曰「默」,盖取摩竭掩室、毗耶杜口之义也。
未几,有客造余,曰:「师之庵成矣,庵之义著矣,而师方且唠唠萃徒侣、引游士,分灯而启暗,浚源而导深,谓其兴悲拯物、开蒙发蔽则亦至矣,而名为默,其亦妄乎」?
余谓客曰:「子是知默而不知其所以默也,子居,吾语汝
夫默者,佛祖之真猷,含灵之大本也。
本之正则处暄而常寂,本之缪则趣理而厌尘。
然喧寂正缪,虽名数繁,然皆不离吾之至默也。
西竺圣人佛者,应缘感物,金文玉句,殆不胜纪,而卒谓乎无说,盖明此也。
后之人暧昧斯道,谓语为语,而谓默为默;
纵谓语默一体,而亦不知体为何物也。
徒愤心口,蹈之而不详,用之而不辨,扬扬然自以为得,复曰彼默传者,断空绝言而已矣。
吾佛之道岂然哉?
于戏,是岂识吾佛之道也!
余学乎默者,于默也安能尽之。
是庵而且名之者,盖思古人之不可以跂及也,而亦有所惊也」。
客去,复为歌曰:
庵之基兮,不崩而骞;
庵之形兮,似月而孤圆。
上无其际兮,傍无其边;
中无其极兮,下亦如然。
斯古今兮,未闻其变迁;
西来之人兮,强谓其相传。
嗟余之不敏兮,实亦绍焉;
念道之将坠兮,欲扶危而持颠。
彼昏者何知兮,乃拘空而滞偏;
弃旃檀古干兮,慕蝼蚁之腥膻。
还乡路绝兮,嗟荆棘之参天;
空华易落兮,悲短景之难延。
昔人不偶兮,亦梁逐而魏还;
顾余之微兮,今复何言。
结茅宴处兮,其乐阗阗;
朝昏兀兀兮,饥餐而困眠。
九年冷坐兮,斯人可怜;
鲁祖面壁兮,藩篱未坚。
谂老败军兮,徒展戈铤;
三斗山茶兮,聊思共煎。
伊人不来兮,吾意日悬;
伊人既至兮,凝寂异喧。
喧之至理兮,乃默之源;
吾无已兮,为若重宣。
松风之飂飂兮,岩溜溅溅;
峰峦之𡷾崒兮,浮黛而凝烟。
竹窗皎皎兮,桂魄而胃穿;
几席英英兮,白云而昼联。
春夏兮层飔,与百华而斗妍;
秋冬兮拥炉,视黄叶之翩翩。
斯物物兮,举妙以谈玄;
伊迷徒兮,刚欲而弃捐。
全体见成兮,不劳雕镌;
忽尔回光兮,乃圣乃贤
真风既复兮,舍罤而忘筌;
野老歌吟兮,幸斯言之未愆。
熙微幽径兮,苏駮苔缠;
此处同归兮,千年万年。
劫火洞然兮,此不可然;
重阁之后兮,寒山之前。
按:《嘉泰普灯录》卷三○,续藏经第二编第一○套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