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州张安道论时事书熙宁三年1071年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栾城集》卷三五、《截江网》卷四、《文章正宗续集》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二五○、《古文渊鉴》卷五一、乾隆《陈州府志》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伏以中外臣庶,各有职事。
越职而言,国有常宪。
臣守土陈州,非有言责而辄言之,计其狂愚,兹实有罪。
然臣伏念,顷以老疾不任吏事,陛下未忍废弃,亲择便地以遂安养
将辞之日,面奉德音,以为大臣之义,皆当为国谋虑,不宜以中外为嫌,有所不尽。
古人有言,虽乃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
伏惟圣德广大,无所不容。
而臣自到任以来,于今一岁。
心目昏眩,有加无瘳。
故尝乞丐馀生,求还闾舍。
区区之诚,久而未获。
陛下视臣志气一衰至此,岂复有意别白是非,而与世俗争议也哉?
是以得失之间,久无所与。
今者,窃有所怀,上为陛下参之官吏,下为陛下验之百姓,而安危之机实在于此。
自惟受恩累圣,邦之休戚,身实同之,志力虽衰,于义不可嘿已。
然臣之所欲言者,非敢远引前古,逆探未然,以惑陛下之聪明也。
凡皆陛下之所尝试,而臣愚之所与闻者耳。
臣伏见陛下即位之始,计虑深远,凡有所建,动合天心。
始议山陵,深恤费用之广,推明先帝薄葬之命,以诏有司。
四方闻之,无不感泣。
其后一年之间,诞布号令。
劝率宗族,惇孝弟之行;
勉励州郡,先农之政。
复转对以广言路,议徭役以宽民力。
盛德之事,不可具纪。
是时天下虽大变之后,而无不翘然想闻德音,以忘其忧。
两宫欢欣,九族亲睦。
群臣万民,蒙福而安。
纷纭之议,不至于朝廷,谤讟之声,不闻于闾里。
陛下优游无为,而天下已治矣。
为国如此,岂不乐哉!
陛下自今视之,当日之政,其可悔恨者凡有几?
以臣观之,非独陛下无所悔恨,虽天下之人亦未有以为失当者也。
何者?
政令简易而人情之所安耳。
《易》曰:「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向使陛下推行此道,始终不变,则臣以为久大之功可得而致矣。
其后求治太切,用意过当,奸臣缘隙,得进邪说。
始议开边,以中上旨,于是延安横山之谋,保安有招诱之计。
陛下饶之以金帛,假之以干戈,小人贪功,虑害不远,轻发深入,结怨西戎
攘夺尺寸无用之土,空竭内府累世之积。
大者疲弊秦雍,小者身死寇雠。
西鄙骚然不宁,而陛下始一悔矣。
然而陛下天姿英果,有汉武宏达之量,虽复兵吏失律,而立功之意未尝少衰。
是以左右大臣,测知此心,复进财利之说。
陛下乐闻其利,而未暇深究其害。
于是举而从之,置条例司以讲求天下之遗利。
己酉之秋新政始出,自是以来,凡所变革,不可悉数。
其最大者,一出而为常平青苗,再出而为拣兵并营,三出而为出钱雇役,四出而为保甲教阅。
四者并行于世,官吏疑惑,兵民愤怨,谏争者章交于朝,诽谤者声播于市。
陛下不胜其烦,为之当宁太息,日昃而不食矣。
然犹幸其成功,力排众人之议而固守之。
天下方共厌苦,而不知其所止也。
而拣兵并营之策,其害先见,武夫凶悍,为怨最深,为患最急。
陛下知其不可,于是多支月粮,复收退卒以顺适其意,而陛下既再悔矣。
然军中之口犹复汹汹不靖,陛下虽推恩抚之,而终不以为惠,反谓陛下畏之耳。
不幸边臣失算,再生戎患。
帷幄之臣谋之不臧,不务安之而务挠之。
临遣执政,付以疆事,多出金币,豫书诰敕,以成其深入之计。
当此之时,天下之心知其必败矣。
而陛下与一二臣者,方以为万举而万全。
既而出兵无人之境,筑城不守之地,困弊腹心,以求无益之功,使秦晋之民,父子流离,肝脑涂地。
戎人徼倦受屈,已筑之城随即倾覆,救援之兵相继溃叛。
四方震动,君臣宵旰。
而后下罪己之诏,投窜元宰,以谢二鄙,而陛下既三悔矣。
夫此三者,方其未悔也,陛下亦以为是邪非邪?
陛下犯逆众心,力行不顾,其必以为是,不以为非也。
然而其终卒至于此。
然则方今陛下之所是而未悔者,无乃亦类此欤?
臣闻众而不可欺者,民也;
勇而不可犯者,兵也;
险而不可侮者,邻国也。
今陛下既已欺民、犯兵而侮邻国矣。
夫犯兵、侮邻,变速而祸小;
至于欺民,则变迟而祸大。
变速而祸小者,瓦解之忧也;
变迟而祸大者,土崩之患也。
今瓦解之忧陛下既知悔矣,而土崩之患陛下未以为意,此臣之所以寒心也。
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事之未败也,陛下不悟其非,必俟其败而后悔,如向三者,则陛下之复已远,而悔亦大矣。
且臣观之,方今陛下之所是而未悔者,亦有三而已。
青苗、助役、保甲三者之弊,臣不复言者矣。
何也?
言事者论其不可,非一人也。
百姓毁坏支体,熏灼耳目,嫁母分居,贱卖田宅,以自脱免,非一家也。
陛下其亦知之矣,徘徊而不改,使民无所告诉。
加之以水旱,继之以饥馑,积憾之民奋为群盗,侵淫蔓延,灭而复起。
英雄乘间而作,振臂一呼,而千人之众可得而聚也。
如此而胜广之形成,此所谓土崩之势也。
臣恐陛下至此虽欲复悔而无所及矣。
故臣愿陛下取即位之政,与今日之事而试观之:天下扰扰不安,孰与今日之甚?
群臣交口争辩,孰与今日之众?
陛下听览疲倦,孰与今日之多?
悔恨自责,孰与今日之切?
陛下诚以此较之,则不待臣言之终,而得失可以自决矣。
且夫即位之政,陛下之本心也;
今日之事,臣下之过计也。
陛下弃即位之本心,而徇臣下之过计,臣窃以为过也。
虽然,臣窃听之道路,方今陛下则亦悔之矣。
悔之而不变,非陛下之意也,迫于建议之臣耳。
夫人臣进谋于其君,茍事之不遂而变以从众,则人主有以测其深浅。
人主有以测其深浅,则其用舍之命在于人主。
此人臣之所以不便也。
臣窃痛陛下为社稷之计,欲改过以安天下,而怙权固位之臣持之而不释;
陛下聪明睿智,废置自我,而独为此郁郁也。
汉宣帝赵充国议击匈奴,魏相非之,以为当与平昌侯乐昌侯平恩侯及有识者详议乃可。
此三人者,非贤于赵充国也。
然其与国同忧乐,无侥倖功名之心与希望爵赏之意,则过于充国远甚。
充国犹不可听,而况不如充国者哉?
陛下将安民保国,而与喜功伐,好权利者谋之,臣不知其可也。
臣不胜区区忘身忧国之诚,是以势疏而言切,惟陛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