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所言不行劄子1090年8月28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栾城集》卷四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七月二十四日今月八日,两次面奏熙河路范育种谊等违背大信,贪功生事,以速边患,乞移降他路,更选帅臣俾之镇守。
臣方奏对间,蒙太皇太后再三宣谕,以臣言为是。
然至今多日,但见种朴一人移泾原路句当公事,至于并未见移动
臣窃伏思念,人臣言事不患圣意不回,患在圣意已回,而大臣固执,事辄中止。
何者?
圣意不回,惟当再三开陈,期于必悟。
若圣意已回,而大臣不可,事不得行,则是君权已移,上下倒置,虽欲纳忠,何益于事?
此臣所以昼夜忧惧,欲言而复止者也。
齐桓公游于郭,问郭公之所以亡。
其父老对曰:「以善善而恶恶」。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此贤君也,而何故亡」?
父老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
今陛下以臣言为是而不用,以大臣为非而必听,臣窃惑之。
且陛下虽处帏幄之中,实揽人主之事。
今依违退托,专听大臣,事有未安,谁受其弊?
故臣以为居其位而不任其事,任其事而不断其是非者,古今未尝有也。
臣以非才,误蒙擢用,尽忠献言,上牾大臣,下牾边吏。
其所以再三论列,不为身计者,诚以为外可以利民,而内可以报国故也。
今所言不从,空结怨怒,无补于国,臣虽狂愚,何苦而为此哉?
臣恐忠臣自此结舌,不敢复以至言闻于陛下矣。
去年之冬,陛下知回河之失,深诏大臣罢东流之役。
天语恻怛,中外具闻。
而大臣奉行不得其半,虽罢回河之名,仍存减水之实。
锯牙马头,率皆如故。
意幸涨水之至,河或可回。
然今日观之,终复何益?
是以众议皆谓陛下圣明察物,照见千里之外;
而号令不行,未见成效。
是时臣奉使契丹,还奏其事,此章具在,可覆视也。
熙河边事,大略类此。
若使圣意又为大臣所沮,则君权愈夺,臣势愈张。
养之不已,后将益甚。
及其事极难忍而后制之,则伤君臣之恩,失朝廷之礼。
不若今制其渐,使事无所失,而臣亦获安之为善也。
臣不胜区区为国远虑,触冒忌讳,甘俟斧钺。
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