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苏子瞻端明 北宋 · 郑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三、《西塘集》卷八
孤迹敢言,惟愤朋邪之罔上;
大臣引类,不识面目而论心。
枯朽暗华,宁知春力之大;
漂流靡届,忽踰星纪之周。
偶因友益之多闻,知有恩闳之踰峻,是焉悦服,至于不眠。
窃以物惑而来,道丧为患,不知有君臣之义,不知有神民之依,惟利之为图,惟身之为进。
故取于下,则庾廪殚竭,饥穷相食而不以为念;
进于上,则忠义废斥,朝廷将空而不以为忧。
以致旱暵仍年,蝗螟蔽野,流离无可归之室,兵革无不试之方。
可为痛心,无若是节。
九重之邃,一言不通,偶守关征,实厌舆论。
以人处世,欲生奚为?
况当云汉侧身,累闻避殿而彻膳;
露台请雨,至于披发而叩天。
是激愚衷,直欲大叫。
犹虑耳闻之无实,不敢上渎于所尊,乃以厅事之前,目所亲睹,画工初学,手指令图,引以短书,證之古语,请罢诸割剥不惠之政,而黜去邪佞不直之臣。
诏边鄙以息兵,开仓廪而振乏。
如蒙圣听,悉依愚言,天泽稍后于一旬,臣头请枭于双阙。
囊封午达,御寝夜忘。
清旦之朝,庶敝咸止。
此则神宗皇帝圣慈明睿,从谏如流,虽复生,无此过者也已。
而又降手诏,许中外实封言事
远近如跃,霖雨应期。
洎奏疏宣示之朝,乃微臣谗谮之始。
或请逮系,或议刑诛,则匦函应诏之书,乃奸臣蔽主之路。
内外庶司之会问,报必诡辞;
一二近臣之输忠,旋皆就劾。
如某草芥,何足齿牙!
自古奸邪回天,忠嘉就戮,事不少济,死尚如归。
未有如某之遇先帝,所请皆行,上台以是出金陵
谀佞侧目,咸欲食其肉,醢其骨,而圣恩庇护,止于岭表之迁者也。
冕旒还天,神圣继统,离明涣汗,暌鬼丧舆,然后明公钜儒,相次萃聚,期以四方万里,同此泰亨。
事君以人,聚朝以类,是以愚懵之人,被兹荐举,直欲召自远方,寘之近列而不知已也。
此盖伏遇端明先生辨内外之境,究荣辱之归,不以人灭天故诚,不以物累志故正,虚而生大,白以成明
继古人之忠端,作当代之标准。
以为世本无事,由人妄而事生;
人本非邪,以正消而邪炽。
若正直之并进,即奸欺之自消。
而况包荒不遐遗,大臣之能事;
举直错诸枉,圣人之格言。
如汤化冰,如雪见晛,故以作多士之气,应一时之宜。
此真古昔辅弼之臣,知政之体,而能佑佐大有为者之事者也。
不幸奸孽暗藏,良遇中变,风波横起,纷扰更深。
至于乃今,不异前日,下愚狷介,势厄志衰,多病侵寻,目昏足痹,知难自退,不俟劳言。
方兹圣德日升,群心景附,虚怀弼亮,侧席俊良,深简帝衷,莫如门下。
伏愿早膺纶綍,入正台槐,以平日所欲言而不得言者,倾竭于冕旒之前;
以平日所欲行而不得行者,抖擞于钧轴之上。
毋念旧恶,毋记往愆,释群疑于蔀屋之丰,涤众污于雷雨之解。
调谐政化,俾如琴瑟之和;
协叙雨旸,必若桴鼓之应。
若昆虫草木,无不咸若;
而山川鬼神,亦莫不宁。
如此,则受恩之人,如囚脱梏。
扶持衰疾,乞丐东归,守先人之屋庐,收诸弟之孤幼。
时风节雨,追野老于其同;
糗饭藜羹,与天民而皆足。
使霜颐雪颔、长歌舜禹之年;
而狼徇犬驰,或起之操。
则不肖之于门下,不为无补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