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传易堂记1107年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五、《嵩山文集》卷一六、《古文渊鉴》卷五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一○、同治《清丰县志》卷九、《曹南文献录》卷六三 创作地点: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
古者六艺之学必谨师授,其称是人经明有家法,至东都犹甚严也。
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五传而至汉齐田何子装,汉之《易》家盖自田何始,而上未尝有书。
魏管辂谓《易》安可注者,其得先儒之心欤!
古今学者咸谓卜子夏受《易》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玄知其伪矣。
是书亡不传于今,今号为《子夏易传》者,《崇文总目》亦斥其非是,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
子夏未尝有书,而以《易》之道教授西河其后汾晋之间《易》以故特盛欤。
汉自田何东武王同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四人者,乃始为之传矣。
然王氏、周氏、服氏书各二篇,丁氏八篇,亦不过训诂大义云耳,岂为巧慧组绣之靡也耶
而《易》家著书则自王同始,淄川杨何所谓「易杨」者是也
丁宽授砀田王孙王孙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三家,又皆列于学官,最为盛矣。
弟子颛门者众,厥后又有东郡京房之学亦得立,而学官则自杨何始。
其后东莱费直之《易》,有沛高相之《易》,唯传民间
三家者虽户牖不同,而堂奥之安则一也。
盖皆兼三才,而备错总极变通焉。
谓其学即孟氏学,自言出于丁将军,讵弗信耶?
惟费氏之传晚而益盛,东都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王肃王弼皆其人也。
而上莫敢其所传。
年少厌旧喜新,乃一切摈弃师法,攘庄老恍惚虚无之论,专于人事,以快后生耳目,而称为《易》之妙,乃不知《易》之奥妙自有所在,而无用庄老汨之也。
譬之惰农乞市以饱,而弗顾南亩之可耘耔,惜哉!
《易》之杂乎庄老而专明人事,则自王弼始,《易》家乃始其所传焉。
施、孟三家于是乎亡于晋,而孟氏、京氏有书无师矣。
江左祖尚玄虚之学滋得以盛。
然其初,虞翻传其家五世孟氏之学,为时推重
王庾清谈,而专立郑学
干宝辈犹不忘乎京氏,而孙盛诋弼之傅会浮丽,又已力矣。
宋元嘉欲矜学校,而王、郑两立,逮颜延之祭酒而黜郑置王,齐之王学遂大盛
陆澄《贻王俭书》云:「《易》自商瞿之后,虽有异家之学,象数为宗。
年后乃有王弼之说。
王济云,所误者多,何必顿废前儒
赏味其言,未尝三叹息之也」。
王俭在位,善澄之言,于是学者略知郑矣。
梁何胤之徒,又窃释氏空有所能异端而誇于,斯又弼之罪人也。
其在河北诸儒,则专祖郑氏,所谓衣冠礼乐在中原者,此亦其躅也。
不幸隋兴缙绅学士浮丽是慕,之学遂为中原之师,而唐因之,于是乎《易》家古法泯灭无闻矣。
然隋汾晋间有仲长子光关子明、王仲华王通辈,传《易》自有指归不失乎古,得非子夏遗风哉?
汉严君平扬子云魏管辂晋郭璞孙登、隋关朗唐僧一行玄真子张志和,其于《易》又特最深矣。
是谓一世伟人,非有所待而兴,亦莫得沮溺之也。
有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以《易》授终南徵君明逸明逸汶阳穆参军脩伯长,而武功苏舜钦子美亦尝从伯长学,伯长青州李之才挺之挺之河南邵康节先生雍尧夫
康节先生天资卓越不群,而夜不施枕,惟《易》之学者三十年,其兼三才而错总变通之妙始大著明矣。
希夷而来,皆未尝有书,乃如子木子夏之初欤!
庐江范谔昌者,亦尝受易》于徵君昌授彭城刘牧,而聱隅先生黄晞陈纯臣之徒,皆由范氏知名者也。
其于康节之《易》,源委,而浅深不伦矣。
华山旧有希夷先生祠堂,而种徵君实关辅之望,后之好事者并以绘徵君之像,山中隐者又知传《易》之所自,而并康节先生之像绘焉,榜之曰传易堂。
游是山者,徘徊俯仰三峰万仞峥嵘崷崒,其意壮矣。
斯堂,睹三先生之貌,耸然加敬。
逖观上古圣人画卦本意,而知夫防忧患几微,身与《易》准,则向之所揽者又将忘之矣,不亦伟乎!
是堂之传,其与山镇不朽欤!
康节先生之子伯温说之服勤康节之学,俾为之记,不得辞,乃具道《易》之授受本末兴废得失之由,以尊三先生之道亦且藏诸名山之意云。
大观元年丁亥十有一月甲戌嵩山晁说之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