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示严殊二道人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
参须实参,见须实见,用须实用,證须实證,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此实地乃三世诸佛所證,历代祖师所传,惟此一实,谓之脚蹋实地。
初则须大悟,若只认门头户底,作窠窟,说路布,立机境照用取舍解会,则不彻也。
此透生死要径。
腊月三十日,一千二百斤担子,须是自有力量荷负得行,方可翛然独脱。
是故无业国师垂示:「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古人以生死事大,是以访道寻师决择,岂可只学语言,理会古人公案下,得三五百转好语便当得也?
将知聪明黠慧皆为障道之本,要须冥然扣寂,不怕放教身心如土木瓦砾,蓦然翻却业根种子,便乃知非见学佛学法,如中毒药相似。
然后透出佛法,乃体得本分事也。
此非小缘,就分是久参之士,尤宜放下,不担著禅道,不轻毁上流,愈透彻愈低细,愈高明愈韬晦,作个百不知、百不会无用处底人。
行不动尘,言不惊众,澹然安闲,常行恭敬,始堪保任于一切违顺境界,心不动摇,志无改易。
达磨谓之「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切宜履践纯熟。
以至古今作用机缘,便七达八通,亦不留在胸次,等闲荡荡地,触著便转,捺著便动,拘牵惹绊不得。
居千人万人之中,如无一人相似。
不是强为,任运如此。
更须如末后一语始得。
参。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