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廷试策(问目缺) 北宋 · 赵鼎臣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七、《竹隐集》卷一二、《历代名臣奏议》卷四四
臣谨对曰:臣闻天下之势,莫重于已安;
圣人之虑,常切于既治。
古先盛王不以太平盈成为可乐,而以常治为难;
不以垂裳拱揖为多暇,而以居安为惧。
故衢室载放勋之问,总章志有虞之访,谋及卜筮,学至刍荛。
凡以不恃独见之聪明,而思得天下之忠言嘉谟,以济其治也。
不惟有以明己善,而又有以取众善;
不惟有以鉴已然,而又有以防未然。
圣而益圣,安而愈安,盖皆出于此矣。
恭惟陛下承休祖宗,合德天地。
仰奉太母之慈训,懋昭先帝之盛烈,据已安之势,揽既治之俗,犹于多士在廷,亲屈圣问。
劳谦退托,质所未逮。
此诚陛下推之用心,而使有若卜筮刍荛者咸得预谋而备问也。
臣愚不肖,草野狂戆,妄殚所闻,思补圣德之万一。
惟陛下赦其昧死,臣不胜至愿。
伏惟圣策推两汉之政,鉴方今之治,悯大辟之尚众,念寒燠之或差。
此皆陛下求治之深也。
臣闻善言古者验于今,善言天者验于人。
陛下仁慈恭俭,视民如伤。
置官立司,裁省浮费,而约赏节用,首自宫掖,则非特衣绨履革而已;
铢金尺帛不妄赐与,台池苑囿无所增饰,则非特惜十家之产而已;
内库之金以赈冻馁,散上供之以赒饥馑,则非特除惨酷之科,著胎养之令而已。
应天必以实,见异必修德。
此宜天地之气交感旁畅,遐迩之氓承风向化,俗兴礼义而年谷和熟,以答陛下之休德也。
然间有不能尔者,虽臣尝疑焉,请为陛下陈之。
臣闻人之怨咨郁于下,然后天之舒惨变于上。
故水旱为沴,本民情之未和;
民情之未和,由大辟之滋众。
盖民无常产,因无常心,则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罪而刑之,孟子所谓「罔民」,此不可以不戒也。
臣窃谓方今有仁政而无仁吏,故郡县之政徒谨簿书,有司之臣讳言教化。
化不下究,则民起而触宪网;
食不家给,则人穷而为盗贼。
督邮之所获,追胥之所执,岁不下以千百数。
司徒能据法以当其罪,而未尝谕陛下所以爱养元元之意,且思有以教之。
此不亦有仁政而无仁吏邪?
刑罚积而嗟叹兴,嗟叹兴而变沴作。
则夫寒暑差僭,岂无自而致然哉?
东海一女子耳,刑不以罪,犹能感致暵旱;
况四海生齿之众,而曰死必当辜,刑必应罪,臣虽甚愚,窃未敢谓之然也。
彼文、章二帝,因敝承峻,济以宽厚,故民气既协,而天理亦应。
此其所以修而致之者。
惟陛下以教化为首务,择良有司而奉行之,然后刑辟可清,嗟叹可平,而颂声和气,固将薰蒸旁薄,发为嘉瑞。
则水旱之变,又何见于盛世哉!
伏惟圣策慕无为之治,敬何言之化,又将明贤鄙而平徭赋,定法令而清蛮貊。
革而正之,务求勿扰。
此见陛下图政之备也。
臣闻任官以资格,则虽贤有所不伸;
取人以言语,则虽鄙有所幸进。
此其所以未明也。
惟陛下稽唐虞考绩之典,仿周书黜陟之制,如此则贤鄙明矣。
臣闻户版既久,有虚名而增税;
流亡不复,有诡佃而不征。
贫以不足而重敛,富以有馀而徼幸。
至于课功调役,多寡随之。
此其所以未平也。
惟陛下采师丹限田之议,仿唐人口分之法,浸复古初,毋尚一切,如此则徭赋平矣。
臣闻之《易》于《涣》曰:「涣汗其大号」。
于《巽》曰:「申命行事」。
故先王之令也,坚如金石,信如四时,公如天地。
以陛下之圣,布美意,画良法,合于人情,熟讲而力行之,虽万世可无敝。
至于因时移易,应变屈伸,是乃所以为神化不倦者,又何患于屡更哉,顾其所设施何如耳。
臣闻四夷固不可礼谊接也。
周人上策,不过乎严守禦走集之利,俾其欲寇不能,愿臣不许而已。
陛下临御,首诏疆吏,毋得擅兴侵略。
斥堠既明,约束素定,持重养威,隐然有不可犯之势。
是以鬼章跳踉,窃据边垒,而亟缚巨魁,生致阙下。
临洮之城,辚青唐之壤,云彻席卷,天威四震,此诚今日已然之效也。
臣愿陛下谟谋岩廊,益询远略。
姚崇之意,不赏边功;
士燮之言,释为外惧。
则又何患于不诚而且未清哉!
伏惟圣策咨劭农之首务,访制礼之盛典,欲人不趋利而务节,欲士不惮劳而奏功,此见陛下讲化之勤也。
臣闻农尽其力,在敦本而抑末;
礼制其宜,当缘情而示训。
虽然,《传》曰:「礼,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陛下德为圣人,位为天子,则夫以义起礼,固无便于此矣。
而复访臣以制宜之道,此臣所以迟疑而不知对也。
臣闻上好节义,则人不劝而自矜;
朝有爵赏,则士虽劳而不惮。
则夫不趋利而乐奏功,亦在陛下所以鼓舞之而已。
至如汉之久任可以课吏治,隋之义仓可以禦凶年,此善于今而可先者也。
兵食之滋广,服用之无制,此戾于古而为大者也。
善者以渐而复行,戾者以缓而除去,为政之善,宜必如此。
凡此数者,皆治国之大本,方今之急务。
臣既言其略矣,而陛下复策臣以天下之广,黎元之众,虑有未明而当预防者。
臣于此然后见陛下凡所以问臣者,岂徒为无用之空文,可喜之高论哉!
又将深谋远虑,而及未然之得失。
顾臣之愚,何足以识此?
虽然,仰观陛下即位以来,仁深德厚,政良俗美,务行宽大之令,悉惩苛娆之吏。
元元赤子,蒙被天地父母之恩,可谓至矣。
然臣窃虑郡县疏远之吏,或不能明朝廷指意,妄谓厌明察而简易,务为优游懦缓之治,以至见非不举,闻恶不察。
趋竞者矫以取名,偷懦者习以蒙幸。
兹风一扇,流为姑息。
此臣所大惧也。
愿陛下惩其流而塞其源,正其本以禁其末。
有若宣帝之政,信赏必罚;
太宗之治,屈己从谏。
此消弭之大略。
臣愚不识忌讳,复附于末,惟陛下裁幸。
臣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