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荀彧 南宋 · 陈长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三、《唯室集》卷一
孔子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尸于两观之下。
圣门高弟如子贡者,犹以其鲁闻人而疑之,及孔子数以五罪,然后信焉。
子贡之贤智,而不足以知正卯之恶,则夫辨大奸于未形,察大佞于未兆,岂不难哉!
汉荀彧自曹氏兴师动众,即身从之,为之画计谋虑,相与戮力,以成其功。
董昭建九锡之议,遂力沮而死。
后世议者或谓其与操同恶相济,及功成事定,而邀名汉代,譬诸教盗穴墙发匮,不与同挈,欲免为盗之名。
或谓其非不知操之恶,将以济时屯否,故屈节从操;
及篡形逆志已彰,然后守义以死。
二者皆非知者,故誉之或过其实,毁之或损其真。
曹操之反覆谲诈,济以奸雄之才,其所为皆问牛知马,语东意西,不易测识,岂下于少正卯哉?
当是时也,世无孔子,孰能知之?
及其代异时移,奸贼之心乃始彰著。
荀彧信其为奖王室,故辅之以有为,拳拳然勉之以迎献帝,故其言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虽禦外难,乃心无不在王室。
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有怀旧之感,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
观此,则岂知曹操者乎?
及其功高权重,移鼎问鹿之迹既见,然后死之尔。
苟有心辅于为恶,及事成,先死以邀虚名,岂人之情哉?
若谓知操之恶,从之以救时,死之以明义,则操之篡夺天下,是知而助之,罪又大矣。
此愚所谓誉之或过其实,毁之或损其真也。
如彧之于,特始则不能知,知已不可救,故愤懑饮药而死尔。
使其识足以济其才,安有是哉?
而贤如子贡,犹不足以知少正卯,则荀彧见欺于曹操,盖不足怪也。
孔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既不逆诈,不亿不信,而以先觉为贤,则夫先觉果以何道而致之乎?
此有志之士所当致疑以思,致思以得,庶乎不失身失节于大奸大佞,而与同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