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袁机仲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七八
邵子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矣(此下四节通论伏羲六十四卦圆图。此一节以第一爻而言,左一奇为阳,右一偶为阴,所谓两仪者也。今此一奇为左三十二卦之初爻,一偶为右三十二卦之初爻,乃以累变而分,非本即有此六十四段也。后放此。)。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而四象生矣(此一节以第一爻生第二爻而言也。阳下之半上交于阴上之半,则生阴中第二爻之一奇一偶,而为少阳、太阴矣。阴上之半下交于阳下之半,则生阳中第二爻之一奇一偶,而为太阳、少阴矣。所谓两仪生四象者也。太阳一奇,今分为左上十六卦之第二爻;少阴一偶,今分为左下十六卦之第二爻,少阳、太阴,其分放此。而初爻之二,亦分为四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此一节以第二爻生第三爻言也。阳谓太阳,阴谓太阴,刚谓少阳,柔谓少阴。太阳之下半交于太阴之上半,则生太阴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为《艮》为《坤》矣。太阴之上半交于太阳之下半,则生太阳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为《乾》为《兑》矣。少阳之上半交于少阴之下半,则生少阴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为《离》为《震》矣。少阴之下半交于少阳之上半,则生少阳中第三爻之一奇一偶,而为《巽》为《坎》矣。此所谓四象生八卦也。《乾》一奇,今分为八卦之第三爻;《坤》一偶,今分为八卦之第三爻,馀皆放此。而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而为八矣。《乾》《兑》《艮》《坤》生于二太,故为天之四象;《离》《震》《巽》《坎》生于二少,故为地之四象。)。八卦相错,而后万物生焉(一卦之上,各加八卦以相间错,则六十四卦成矣。然第三爻之相交,则生第四爻之一奇一偶,于是一奇一偶各为四卦之第四爻,而下三爻亦分为十六矣。第四爻又相交,则生第五爻之一奇一偶,于是一奇一偶各为二卦之第五爻,而下四爻亦分而为三十二矣。第五爻又相交,则生第六爻之一奇一偶,则一奇一偶各为一卦之第六爻,而下五爻亦分而为六十四矣。盖八卦相乘为六十四,而自三画以上,三加一倍以至六画,则三画者亦加二倍而卦体横分,亦为六十四矣。其数殊涂,不约而会,如合符节,不差毫釐,正是《易》之妙处。)」。此来教所引邵先生说也。今子细辨析奉呈,幸详考之,方可见其曲折,未遽可轻议也。然此已是就六十四卦已成之后言之,故其先后多寡有难著语处。乍看极费分疏,猝然晓会不得。若要见得圣人作《易》根原直截分明,却不如且看卷首横图,自始初只有两画时渐次看起,以至生满六画之后。其先后多寡既有次第而位置分明,不费词说。于此看得,方见六十四卦全是天理自然挨排出来,圣人只是见得分明,便只依本画出,元不曾用一毫智力添助。盖本不烦智力之助,亦不容智力得以助于其间也。及至卦成之后,逆顺纵横,都成义理,千般万种,其妙无穷,却在人看得如何。而各因所见为说,虽若各不相资,而实未尝相悖也。盖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者,卲子所谓先天之学也。卦成之后,各因一义推说,卲子所谓后天之学也。今来喻所引《系辞》《说卦》三才六位之说,即所谓后天者也。先天后天既各自为一义,而后天说中取义又多不同,彼此自不相妨,不可执一而废百也。若执此说,必谓圣人初画卦时只见一个三才,便更不问事由,一连便扫出三画,以拟其象。画成之后,子细看来,见使不得,又旋划擘,添出后一半截。此则全是私意杜撰补接,岂复更有《易》耶?来喻条目尚多,然其大节目不过如此。今但于此看破,则其馀小小未合处自当迎刃而解矣。故今不复悉辨以浼高明,伏幸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