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道艺论 南宋 · 唐仲友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六三、《悦斋文钞》卷八
古之学者兼于艺,后之学者耻于艺。
《周官》之教万民以艺,养国子以六艺;
王宫之官府,则宫正教以艺;
国子之游倅,则诸子考其艺。
子生则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八岁入小学,习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三诵诗、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冠,始学礼,舞大夏
此其教之序也。
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
此其教之时也。
古之学者,其兼于艺,可谓勤矣。
后世不然,礼乐不素习,曰:「吾将求其义」。
射不屑为,曰:「吾将专于文」。
书数不求精,曰:「吾将志其大」。
见簠簋、笾豆、牲牢、圭币之陈,则曰:「彼有司存焉」。
睹钟鼓、管磬、干戚、羽旄之设,则曰:「彼太师掌之」。
至于祝史、射御、医卜、百工之事,则曰:「彼皆执技以事上,出乡不与士齿者也」。
此后世之士所以耻于艺也。
呜呼!
周公大圣人也,而曰多材多艺;
孔子大圣人也,而曰执射执御,况下于者,而可耻于艺乎?
学者猥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吾当学德行而已,乌在其为六艺」?
是特知圣人之言,未知其所以为言也。
圣人之为是言,不欲学者之专于艺,而欲其兼于艺;
不欲学者为艺之艺,而欲其为道之艺也。
道散乎形气之间,无乎不在,故六艺之中各有道焉。
先王之教,必曰道艺,盖取乎有道之艺,而不取乎非道之艺也。
呜呼!
吾不得见盛周之道艺,而尚得闻衰周之道艺。
赵简子问揖逊周旋之礼,子太叔告以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
景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伶州鸠告以保乐爱财之道
每射一人,掩其目,有如工尹商阳之仁;
羞与射者比,有如王良之正。
反正为乏,伯宗以知丰舒之亡;
皿虫为蛊,医和以知晋侯之疾。
万,盈数也,卜偃知魏之必大;
世,数末也,史赵知陈之复封。
此皆艺之近于道者也。
若乃居丧而求彝器,数典而忘其祖,知悼子在堂而闻钟声;
誇七札之拔,则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羊羹之偏,则曰「今日之御我为政」;
图用瓒之利,则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
此皆艺之戾于道者也。
学艺而戾于道,诚小人也;
学艺而近于道,不亦君子乎?
颜渊之言曰:「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
孟子曰:「知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射御一艺尔,颜子以之得御民之道孟子于此悟圣智之理,道之于艺,果何所不在耶?
夫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善学者志夫子之,以求颜、孟之得于道艺,其庶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