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辅之 其一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三○、《象山集》卷三
来书累累及己事,辞复而意切,读之甚喜慰。
苟如是,谁不欲相告者,况如某之直而多言者耶?
今此子寿兄入邑,此事政可面论。
第恐事罢不复能留,至邑又有谒见应接之烦,虽相见,有不暇及此耳。
故略寓此言之。
蒙谕针膏肓之说,且师友切磋之言,孰不欲各中其病,顾恐学未至,识未明,不能知人之病耳。
又恐言或中病,而听者不自以为病,不能受耳。
又子方求吾言,但当尽子受言之道,不当教我告子之方。
使我告子而无其方,则其言不足求矣。
子岂可教之使如何而告子耶?
必欲教人告己,是何异教玉人雕琢玉哉?
至引孔子答弟子问仁、问政、问孝之说,此尤非所宜言。
孟子孔子,特曰愿学而已。
吾于孔子弟子,方且师仰敬畏之不暇,如颜子曾子,固不待论,平时读书至子夏子游子张蘧伯玉、南宫适诸贤言行,未尝不惕焉愧畏,钦服而师承之。
而子遽可以孔子望我邪?
且子既能究观圣人答弟子之言,知其无不尽处,扩而充之,圣人亦只如此是已。
已知教人之方,则吾当北面矣,尚何以针子膏肓邪?
虽然,庸讵知此言之非针子膏肓也?
写至此欲止,恐子未能深悟,试更为详言之。
学者大病,在于师心自用。
师心自用,则不能克己,不能听言,虽使羲皇、唐、虞以来群圣人之言毕闻于耳,毕熟于口,毕记于心,祗益其私,增其病耳。
为过益大,去道愈远,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来书谓备尝险阻辛苦,而无操心危、虑患深之效,此亦非也。
子之能特然自立,异于流俗,趣舍必求是,而施设不苟。
人之所为,有所不敢为,人所不能为,己或能为之。
人之所知,有所不敢知,人所不能知,己或能知之。
凡此岂非操心危、虑患深之效欤?
虽然,至于师心自用,学植不进,未必不由此也。
古之所谓曲学诐行者,不必淫邪放僻,显显狼狈,如流俗人不肖子者也。
盖皆放古先圣贤言行,依仁义道德之意,如杨、墨、乡原之类是也。
此等不遇圣贤知道者,则皆自负其有道有德,人亦以为有道有德,岂不甚可畏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
尊所闻,行所知,要须本正。
其本不正,而尊所闻,行所知,只成得个檐版。
自沉溺于曲学诐行,正道之所诋斥,累百世而不赦,岂不甚可畏哉?
若与流俗人同过,其过尚小,檐版沉溺之过,其过甚大,真所谓膏肓之病也。
来书举程明道先生静亦定、动亦定之语,此非子之所知也。
定之于动静,非有二也。
来书自谓静而定,亦恐未能果如是也,是处静处动不同矣。
子之意,岂不自谓静时尚或能定,独难于动而定耶?
凡子之所谓定者,非果定也,岂有定于静而不能定于动邪?
至又谓近虽未能不动,而于动中之定颇庶几焉,此正是檐版处。
子寿兄可面扣之。
若已悟得,亦不妨验过。
如意有未平,而子寿处或冗未暇言,无惜以片纸见问,切磋之益,政有所望,非所敢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