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周居士难释疑论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间以暇日,因事致感,脱作释疑,以呈法师,既辱还告,并送来难,辞喻清口,致有旨归。
但自觉虽先,观者莫悟,所见既殊,孰是能正,敬怀未悟,请共尽之。
仆所为能审分命者,自呼识拔常均,妙鉴理宗,校练名实,比验古今者耳。
不谓沦溺生死之域,欣戚失得之徒也。
苟能悟之寿夭,则知修短之自然,察于朱均,以得愚圣之有分,推渊商之善恶,足明冥中之无罚,等比干盗蹠,可识祸福之非行,既能体此难事,然后分命可审,不祈冥报耳。
若如来难,宅情于理,则理未可喻,请求诸己,其明效矣。
此乃未喻由于求己,非为无理可喻也。
若舍己而外鉴,必不远而复矣。
难曰,劝教之设,必傍实而动直,为训之方,不可以一涂而尽。
仆岂谓圣人为教,反真空设邪?
答曰,夫善恶生于天理,是非由乎人心,因天理以施教,顺人心以成务,故幽怀体仁者,挹元风而载悦,肆情出辙者,顾名教而内掬,功元物表,日用而忘其惠,理蕴冥寂,涛之不见其宗,非违虚教以眩于世也。
是以前论云,神道以设教,故理妙而化敷,顺推迁而抑引,故功元而事适者也。
难曰,安于怀仁,不没其身,臧会以僭,有后鲁国,则分命所钟,于何而审?
元明之唱,更为疑府矣。
答曰,斯乃所以明善恶之有定,不由于积行也。
若夫仁者为善之嘉行,安于怀而受福,僭者反理之邪事,臧会为之而获后,良由分应没身,非履仁之所移,命当为后,非行僭之能罚,岂异比干忠正,而婴割心之戮,张汤酷吏,而获七世之祜哉?
苟斯理之不殊,则知分命之先定矣。
乃同元明之有分,非为成疑府也。
难曰,古之君子,知通否之来,其过非新,贤愚寿夭,兆明是昔,楚穆以福浓获没,蔡灵以善薄受祸,郤宛以衅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答曰,夫通否非新,寿夭自昔,信哉斯言,是仆所谓各有分命者也。
若夫福浓获没,衅深莫救,此则报应之来,有若影响,蔡灵以善薄受祸,商臣宜以极逆罹殃,宋桓以愆微易唱,邾文应用行善延年,而罪同罚异,福等报殊,何明鉴于蔡宋,而独昧于楚邾乎?
君所为不祈验于冥中,影响自微,不期在于应服,而庆罚以彰,于斯踬矣。
难曰,然则天网恢恢,疏而遂失邪?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但盈换藏于日用,交<贝余>昧于理缘。
答曰,夫天理冥昧,变状难明,且当推已兆于终古,考应报之成迹耳。
至于善恶祸福,或有一见,斯自遇与事会,非冥司之真验也。
何以明之?
若其有司,当如之治国,长之一家,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必罚,使修行者保其素履,极逆者受其酷祸,然后积善之家,被馀庆于后世,积不善之家,流殃咎乎来世乎?
而今则不然,或恶深而莫诛,或积善而祸臻,或履仁义而亡身,或行肆虐而降福,岂非无司而自有分命乎?
若以盈换藏于日用,交<贝余>昧于理缘者,但当报对迟晚,不切目前耳。
非为善恶舛错,是非莫验。
推斯而言,人之生也。
性分夙定,善者自善,非先有其生,而后行善,以致于善也。
恶者自恶,非本分无恶,长而行恶,以得于恶也。
故知穷达善恶,愚智寿夭,无非分命,分命元定于冥初,行迹岂能易其自然哉?
天网不失,隐见微显,故是劝教之言耳,非元明所谓本定之极致也。
既未悟妙推之有宗,亦何分明之可审乎?
将恐向之先觉,还为后悟矣。
言面未日,聊以谠叙(《广弘明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