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造戾陵遏记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使持节都督河北道诸军事征北将军建城乡侯沛国刘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观源流,相𨻽水以度形势,嘉武安之通渠,美秦民之殷富。
乃使帐下督丁鸿军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其遏表云。
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
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
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馀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文,立水十文,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
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
凡所封地百万馀亩,至景元三年辛酉,诏书以民仓转广,陆发不赡,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门,限田千顷,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顷,出给郡县,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顷。
水流乘车箱渠,自蓟西北径昌平东,尽渔阳潞县
凡所润含四五百里,所灌田万有馀顷,高下孔济,原隰底平,疏之斯溉,决之斯散,导渠□以为涛门,洒淲池以为甘泽,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
晋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骑将军平乡侯受命使持节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九校尉宁朔将军,遏立积三十六载。
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毁损四分之三,乘北岸七十馀丈,上渠车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熏,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司马关内侯逢恽,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长岸,立石渠,脩主遏,治水门,门广四丈,立水五丈,兴复载利,通塞之宜,准遵旧制。
凡用功四万有馀焉,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强负而趋事者盖数千人。
《诗》载经始勿亟,《易》称民忘其劳,斯之谓乎!
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国思郑渠之绩,魏人置豹祀之义,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纪勋烈,并记遏制度,永为后式(《水经·鲍丘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