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佛记序 南梁 · 沈约
 出处:全梁文卷三十
含灵万品,既非记牒所穷;
物物禀生,岂伊积尘能计。
莫不起乎无理,而至乎无生者也。
虽要终有地,而原始莫闻。
自非灵照特达,宗极斯在,则理闭机初,钻叩事绝。
非唯四果不议,固亦十地罔窥。
邈乎悠尤,有之而莫知所从者也。
如来覆篑爰始,言登永路,起灭回还,驰骤不息。
去来五道,大千比之毫端;
往复三界,只劫未足称远。
积明累照,念念不休,离此生灭,证成妙果
固已空有兼谢,岂徒齐迁鲁变而已哉!
旻昊区区,犹秉何言之称;
至人无已,宁以词义为珍?
盖由万感相扇,昧明代起,业假缘何,事须晓达。
一音所吐,无思不服;
义在徇物,动非为己。
法吼震洒于无外,甘露炳焕于龙宫。
开宗阐教,致之有渐。
标四谛于鹿园,辩百非于双树。
不二法门,广一乘之长陌。
行迷复路,弱丧知归。
而因应回舛,厥涂不一。
白毫所照,遍刹土于恒沙;
七步降践,壅龙堆而攸被。
推极神道,原本心灵
感之所召,跨无边而咫尺;
缘之所乖,面法城而不睹。
及像教云末,经纪东流,热坂艰长,寒山峻阻。
横书左字,累万方通;
剪叶成文,重译未晓。
自此迄今,千祀过半。
灵迹稍启,名僧间出。
律藏方等,行来渐至。
蕴乎西国,未至者多。
虽法身常住之奥远,二谛三假之渊旷,悟道求宗,于斯可足!
而能仁体兹大圣,实为本师。
悠悠群品,精灵所系,迄于前因往业,多所昧略。
神化应感,参差互见。
又世胄名氏,本国俗缘,散析众部,卒难讨究
神功妙力,同出异名;
降胎求道,宁止一相托生迦维,本由权迹。
出自北门,非悟法之始;
遍照东方,岂通化之极。
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其成区畛。
至于经像旧录,境刹遗记,开劝之功,于斯自远。
大权弘旷,亡身以济物;
应真耿介,标心非为己。
分踪或异,适末必同;
神涂诡互,难以臆辨。
灵怪倜傥,言语斯绝。
图澄之龙见赵魏,罗什之凤集关辅
犍陀近游京洛,单开远罗浮
虽迹与俗同,而意无可察。
涂出玉门,法座不远;
七处九会,峨然在目。
灵应肝蛮,篇富延泽以西;
光景葳蕤,多见天山之表。
有志奇僧,每经游历,神迹昭然,咸有文注。
繁芜舛杂,实须裁整
五道于人天,设重牢于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
此皆卷舒真俗,终始名相。
其玄涂幽远,大则直至道场;
其徵证切近,小则开劝晚学。
斯实兼济之方舟,大悲之广路。
虽复智昏视肉,形穷尺棰,缘动必应,又况进于此者乎!
是以至圣殷勤,每存汲引;
垂文见意,贻厥将来。
皇帝行成无始,道承旷劫,十号在躬,三达靡碍。
屈兹妙有,同此转轮
伤昏悯惑,久迷正路。
悱发之徒,空怀钻仰;
条流缅旷,事难总一。
志浅业劳,迄用无就。
非可以辟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
乃诏中书侍郎虞阐、太子洗马刘溉、后军记室周舍,博寻经藏,搜采注说,条别流分,各以类附。
日少功多,可用譬此。
名曰《佛记》,凡三十篇。
其有感应之流,事类相似,止取其一,馀悉不书。
或后死而更生,陈说经见,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阙疑;
或凭人以言,托想成梦,尤难信晓,一无所录。
若夫欲遐适者,必远记所从;
欲悟道者,必妙识所宗;
然后能允得其门,亲承音旨。
未有不知厥路,莫辩伊人。
胶目暗践,自与理合。
所以引彼众流,归之一源。
可令莘莘含识,望涂知往。
案砥矢而言归,不回遑于岐路。
俾厥清信之士,亦有取于此云(《广弘明集》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