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宣州亭山妙显寺碑铭 隋 · 郑辨志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八
伏闻惠日已圆,西方显其尊相;
恒星既陨,东界感其神光。
身迹虽殊,慈悲靡隔。
逮乎紫金写莲开之貌,香林图月满之容,梦感汉王之心,齐发吴君之善,权实济度,莫状于斯。
虽复牺农之世,分爻尝药之功,轩昊之年,结宇垂裳之德。
化腥变苦,讵晓法味之深;
弃穴除巢,宁知净土之贵。
耆阇山侧,说法之处犹存;
庵萝园中,会圣之基尚在。
深矣妙乎,无得而名焉。
大法之兴,其由尚矣。
然此妙显寺者,即隋开皇十一年高祖文皇帝奉为国师之所置也。
禅师讳智琰俗姓范氏扶风人也。
祖世,晋主夏盟,功高士会
汉臣莅宰,名重莱芜
师少为儒生,博寻内典,名挂僧录
先住京师济福道场,因神武灭法,遂游于江左,权上戴山。
南朝陈元帝二年,召为内道场供养。
禅师见国祚不安,遂拂衣南游稽岭。
其山乃众峰杂遝,邃谷峥嵘,洞穴朦胧,萝贯日,百兽群集,民绝登临。
大师居之,猛兽藏伏。
开皇九年十月,敕遣晋王广平陈,即祯明三年也。
禅师迹绍四衣,神逾八极,虽潜形丘壑,而誉彻神都,匿相岩阿,而名传上国。
若珠沉北海,皎洁之性弥彰;
隐深丛,芬芳之风更远。
高祖闻之。
开皇十年,召入仁寿院殿供养。
十一年秋八月,帝降墨敕,遣大将军杨荣送师归山。
所居处可立伽篮,度弟子七人扶持。
赐钱五千贯,绢二千疋,充乳药。
又赐落脂米二百斛,一切经大藏玉石象一十五驱,鹊尾香炉四十九只,永充供养。
至十二年,敕宣州刺史,专监造寺。
以妙显为名,谓《谷龙》垂宝乳,卉叶难名,异兽灵禽,晨翔暮显,故名妙显也。
亲书题额,敕赐水田二顷五十亩,将充永业
寺侧近封五十户民,以充洒埽。
帝每岁起居,送种种香药供养。
至仁寿元年秋八月,告弟子曰:吾欲去矣。
恬然坐灭。
春秋八十有六。
于时山地震动,林木萎悴,百兽悲鸣,泉池枯涸。
敕遣有司以国师礼殡于此山之阳。
去寺一百步,坟塔存焉。
案《宣城记》云:县南东六十里有山曰稽亭,是古仙住处。
尝有仙人五百,来往游止。
商旅住步,稽迟忘返。
故云稽亭也。
皇帝俯膺金轮,拯提亿兆。
八方大定,十善遐弘。
拱默岩廊,咸从仁寿。
而宣条布政,寄乎良牧。
使君讳荣金州安吉人也,本姓阳氏,系承幽州阳平公之后。
王莽篡位,南徙魏兴
公以开皇七年蒙召入内,劳问功业,诏赐姓杨氏
昔人乘车改俗,吹律移化,未有胄袭皇源,名归帝谱。
预班磐石,斯恩罕伦。
弘农之美,洋乎史籍。
扬秉临于衮鄀,三域显其廉贞之声;
羊祜镇于荆藩,一方称其太平之化。
以公清白爱惠,还迹曩业,威略有道,别迈前修。
何止泽渐贫孤,恩沾老幼而已!
长史崔公讳士升,淄水人也。
位隆上佐,任重元僚。
共阐和风,赞扬回向。
罄怀劝道,毗我皈依。
其寺东南有石洞,幽隐玲珑,仰眺或漏曦光,俯窥乍揖清涧,故老传述,所进尤深。
远彻秦峰、湘水之流,近通禹井、巴山之穴。
陇首夹凿金刚狮子,以为侍卫,挥源扬目,可怖众魔,奋爪张牙,足惊君象。
其内别有石龛,即大师旧安禅之所也。
后则经台砌汉,宝塔凌烟。
阶墀任石势以高低,栏栋接山形而宛转。
兼复飞流绕殿,激水循房,散入中厨,分浇南亩,实栖心之胜境,悟道之良域者矣。
公褰帏八稔,抚育四民,风雨调和,农桑郁畅。
苍黎施,无答天慈。
将帅参僚,及诸令佐等,以今二十年岁次涒滩,月维南吕,创成洪业,庄严帝祚。
雕奇宏丽,难悉名言;
福地长存,略刊梗概。
敢为铭曰:
大吉佛日,实我舟航。
慈悲普济,度脱无疆。
深仁睿后,寿命玄苍。
功超造化,德被遐荒。
粤我国师德高穷昊。
身居帝里,心悲六道。
保安社稷,示同魔恼。
三国鼎治,长宣清宝。
帝王再召,诏玺无忒。
幢车曳路,琼花满示戒。
亲侍凡筵,咨受遗则。
度人表志,置寺旌德
洪矣州牧,简在惟良。
葳蕤美俗,蔽芾甘棠
圣主弘护,贤臣栋梁。
伽蓝肇立,轮奂炜煌。
石洞幽邃,通源远长。
俯受泉脉,仰漏曦光。
夹图狮子,对写金刚。
势詟狂象,威振魔王。
瑶台耸路,重阁回廊。
檐虬欲起,表凤凝翔。
激水环砌,飞流绕房。
殿朗宵月,钟鸣树霜。
自心云萃,芳郁为香。
结宇,憩石为床。
以斯上善,永福人皇。
山崩幽壤,海涸生
翛然灵岫,劫数传芳(《宣城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