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晋王召道病遗书告别 南北朝末隋初 · 释智顗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二
贫道初遇胜缘,发心之始,上期无生法忍,下求六根清净,三业殷勤,一生望获。
不谓宿罪殃深,致诸留难。
内无实德,外虚名誉。
学徒强集,檀越自来。
既不能绝域远避,而复依违顺俗,自招恼乱,道退行亏,应得不得,忧悔何补?
上负三宝,下愧本心。
此一恨也。
然圣法既差,自审非分。
欲以先师禅慧,授与学人,故留滞陈都,八年弘法。
诸来学者,或易悟而早亡,或随分而自益,无兼他之才,空延教化。
略成断种,自行前阙。
利物久虚,再负先师百金之寄。
此二恨也。
而年既西夕,恒惜妙道。
思值明时,愿逢外护。
初蒙四事,既励朽年。
师以学徒四十馀僧三百许日于江都行道,亦复开怀,待来问者,傥逢易悟,用答王恩。
而不见一人,求禅求慧,与物无缘,顿至于此。
谬当信施,化导无功。
此三恨也。
又作是念,此处无缘,馀方或有。
先因荆、潭之愿,愿报地恩。
大王弘慈,霈然垂许。
湘潭功德,粗表微心。
虽结缘者众,孰堪委业?
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
推想既谬,此四恨也。
荆州法集,听众一千馀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虑,谓乖国式,岂可聚众,用恼官人?
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
设有善萌,不获增长。
此乃世调无堪,不能谐和得所。
此五恨也。
既再游江都,圣心重法,令著《净名疏》。
不揆闇识,辄述偏怀。
玄义始竟,麾盖入谒。
复许东归,而吴会之僧,咸欣听学。
山间虚乏,不可聚众。
束心待出,访求法门。
暮年衰弱,许当开化
今出期既断,法缘亦绝。
此六恨也。
在山两夏,专治玄义,进解经文,至佛道品,为二十一卷。
将身不慎,遂动热渴,一百馀日,竞疾治改。
际此夏末,虑有追呼,东装待期。
去月十七日,使人至山,止留一宿。
遽比萤光,早希进路,行过剡岭。
次至石城,气疾兼笃,不能复前。
此之义疏,口授出本,一遍自治,皆未搜简经论,僻谬尚多,不堪流布。
既为王造,宁羞其拙?
嘱弟子抄写后本仰简。
前所送玄义及入文者,请付弟子焚之。
天挺睿智,愿一遍开读,览其大意,馀无可观。
贫道灰壤虽谢,愿留心佛法,询访胜德,使义门无废,深穷佛教,治道益明,遍行遍学。
是菩萨行,如来灭度法付国王。
贫道何人,慧门凭委。
欣然就尽,没有馀荣。
但著述延岁,文义不同,怅然自惭。
生来所以周章者,皆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
今得法门仰寄,三为具足,六根释矣。
命尽之后,若有神力,誓当影护王之土境,使愿法流衍,以答王恩,以副本志。
菩萨誓愿,诚而不欺;
香火义深,安知仰谢?
愿观泡幻,知有为法。
一切无常,会而不离,终不可得。
唯当勤戒施惠,以拒四山,早求出要。
岂须伤法,烦劳圣怀?
莲华香炉,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遐远,长保如意也。
南岳大师灭度之后,未有碑颂。
前蒙教许自制,愿不忘此旨。
南岳师于潭州大明寺,弥天道安荆州立上明寺,前蒙教影护,愿光饰先德,为作檀越主。
贫道在世六十年,未尝作有为功德,年暮力弱,多阙用心。
又香火施重,近于荆州,仰为造玉泉寺,修治十住寺。
并蒙教嘱彼总管蕲春郡公达奚长儒,僧赍教书至夏口,而蕲春公亡,书未及付,慈恩已足,愿为玉泉作檀越主。
天台顶寺茅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位基,命弟子营立。
不见寺成,冥目为恨。
天台未有公额,愿乞一名,移荆州玉泉寺贯十僧住天台寺,乞废寺田为天台基业,寺图并石像发愿疏,悉留仰简。
泰平圣世,皇风整肃。
菩萨净土,不可思议。
切见诸州迭送租米,车脚皆三五倍,于公敛不多,私费为重,典章处分,别有深规。
贫道不闲,忽言国式。
辄谓无米之州,运送宜尔;
有米之州,当地轮送。
则无此私费。
管窥未见理,若于式有妨,请不须论;
于事有益,愿为咨奏,使苍生庆赖。
然国是王国,民是王民。
加修慈心,抚育黎庶。
犬马识养,人岂忘恩乎?
昔闻齐高氏见负炭兵,形容憔悴,悯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乐去。
齐主叹曰:人皆有妻子之爱,谁肯孤房独宿?
瞪视四壁,自傧山林。
以此观之,出家难得。
今天下旷大,赋敛宽平,出家者少,老僧零落,日就减前,贯帐时或随缘听学,或山林修道,不及帐名,虽复用心,常怀忧惧,此例不多,悉有行业。
愿许其首贯,则是度人出家,增益僧众,炽然佛法,得无量功德。
昔三方鼎立,用武惜人。
今太平一轨,修文修福,正是其宜。
又未法众僧,多行不称服,尚不挟人意;
况扶经律,王秉国法,兼匡佛教。
有罪者治之,无罪者敬之。
起平等不可思议心,则功德无量。
此等之事,本欲面咨,未逢机会,奄成遗嘱。
亦是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若能留心功德仰赛。
临命口授,言尽力穷,期迫恋多,知复分说。
大善知识,菩提为期。
沙门某敬白。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