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魏元忠 唐 · 苏安恒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臣伏闻昔者明王有含天下之量。有济天下之心。
必能达天下之善。除天下之恶。
若为君上而不行此四者。则当神冤鬼怒。
阴错阳乱。欲使国家荣泰。
其可得乎。伏惟皇帝陛下悬像设教。
顺时致理。非不欲褒进良直。
屏黜奸佞。盖为逆耳者寡。
顺情者多。陛下往日革命之初际。
即能勤于庶政。亲总万几。
博采谋猷。旁求俊彦。
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纳谏之主。
陛下期年以来。怠于政事。
谗邪结党。水火成灾。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
当今邪正莫辨。狱讼蒙冤。
岂陛下昔是而今非。盖居安忘危之失也。
臣窃见御史大夫检校太子左庶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魏元忠。廉直有闻。
位居宰辅。履中正之基者。
元忠为龟鉴。践邪佞之路者。
元忠如仇雠。伏见麟台监张易之兄弟。
在身无德。于国无功。
不逾数年。遂极隆贵
自当饮冰怀惧。酌水思清。
夙夜兢兢。以荅恩造。
不谓溪壑其志。豺狼其心。
欲指鹿而献蒲。先害忠而损善。
斯将乱代之法。污我明君之朝。
元忠下狱以来。臣见长安城内。
街谈巷议。皆以陛下委任奸佞。
斥逐贤良。以元忠必无不顺之言。
易之必有交乱之意。相逢偶语。
人心不安。虽有忠臣烈士。
空抚髀于私室。而钳口不敢言者。
皆惧易之等威权。恐无辜而受戮。
亦徒虚死耳。今三秋届节。
蕃中则驰马盛肥。九牧作贡。
天下则敛赋繁重。以臣言之。
此巳不胜其弊。况又闻陛下纵逸谗慝。
禁锢善良。倘刑罚失中。
则遐迩生变。臣恐四夷因之。
即窥觇得失。以为边郡之患。
百姓因之。即聚结义兵。
以除君侧之恶。复恐逐鹿之党。
叩关而至。乱阶之徒。
从中相应。争锋于朱雀门内。
问鼎于大明殿前。陛下将何事以谢之。
复何方以御之。臣今为陛下计。
安百姓之心者。莫若收雷电之威。
元忠之网。复其爵位。
君臣如初。则天下幸甚。
陛下好生恶杀。纵不能斩佞臣头以塞人望。
臣请夺其荣宠。剪其羽翼。
无使权柄在手。骄横日滋。
专国倍于穰侯回天过于左悹
则社稷危矣。惟陛下图之。
臣虽微贱。天性愚直。
未曾谒王侯将相。亦不识元忠易之之面。
岂此可亲而彼可疏。但恐谗邪长而忠臣绝。
伏惟陛下暂回天鉴。察臣此心。
即微臣朝得志行。夕死无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