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 唐 · 沈既济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六
史氏之作。
本乎惩劝。
以正君臣。
以维邦家。
前端千古。
后法万代。
使其生不敢差。
死不忘惧。
纬人伦而经世道。
为百王准的。
不止属辞比事。
以日系月而已。
故善恶之道。
在乎劝诫。
劝诫之柄。
存乎褒贬。
是以春秋之义。
尊卑轻重升降。
几微髣髴。
一字二字
必有微旨存焉。
况鸿名大统
其可以贷乎。
伏以则天皇后初以聪明睿哲。
内辅时政。
厥功茂矣。
宏道之际。
孝和以长君嗣位。
太后以专制临朝。
俄又废帝
或幽或徙。
既而握图称箓。
移运革名。
牝司燕啄之踪。
难乎备述。
其后五王建策。
皇运复兴。
议名之际。
得无降损。
必将义以亲隐。
礼从国讳。
苟不及损。
当如其常。
安可横绝彝典。
超居帝籍。
仲尼有言。
必也正名。
故夏殷二代。
为帝者三十世矣。
而周人通名之曰王。
吴楚越之君。
为王者百馀年。
而春秋书之为子。
盖高下自乎彼。
而是非稽乎我。
过者抑之。
不及者援之。
不以弱减。
不为僭夺。
握中持平。
不振不倾。
使其求不可得。
而盖不可掩。
斯古君子所以慎其名也。
则天体自坤顺。
位居乾极。
以柔乘刚。
天纪倒张。
进以强有。
退非德让。
今史臣追书。
当称之太后
不宜曰上。
孝和虽迫母后之命。
降居藩邸。
而体元继代。
本吾君也。
史臣追书。
宜称曰皇帝。
不宜曰庐陵王
睿宗在景龙以前。
天命未集。
徒禀后制。
假临大宝。
于伦非次。
于义无名。
史臣书之。
宜曰相王
未宜曰帝。
若以得失既往。
遂而不举。
则是非褒贬。
安所辨正。
载笔执简。
谓之何哉。
则天废国家历数。
用周正朔。
废国家太庙。
立周七庙。
鼎命革矣。
徽号易矣。
旂裳服色。
既已殊矣。
今安得以周氏年历。
而列为唐书帝纪。
徵诸礼经。
是谓乱名。
孝和继天践祚。
太后之前。
而叙年制纪。
太后之下。
方之跻僖。
是谓不智。
详今考古。
并未为可。
或曰。
良史也。
编述汉事。
高后帝载。
岂有非之者乎。
答曰。
高后称制。
因其旷嗣。
独有分王诸吕。
负于汉约。
迁鼎革命之甚。
况其时孝惠已殁。
孝文在下。
宫中二子。
非刘氏种。
不纪吕后
将纪谁焉。
虽云其然。
议者犹为不可。
迁鼎革命者乎。
或曰。
天后不纪。
帝绪缺矣。
二十二年行事。
何所系乎。
曰。
孝和以始年登大位。
以季年复旧业。
虽尊名中夺
而天命未改。
足以首事。
足以表年。
何所拘阂。
列为二纪。
昔鲁昭之出也。
春秋岁书其居。
曰公在乾侯。
且君在。
虽失位。
不敢废也。
今请并天后纪合孝和纪。
每于岁首必书孝和所在以统之。
书曰某年春正月
皇帝在房陵
太后行某事。
改某制云云。
则纪称孝和
而事述太后
俾名不失正。
而礼不违常。
名礼两得。
人无间矣。
其姓氏名讳。
入宫之由。
历位之资。
才艺智略。
年辰崩葬。
别纂录入皇后传。
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
题其篇曰则天顺圣武皇后云。